每個人都希望職場是一個公平、尊重與合作的空間,但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最近,一位一向「順得人」的好朋友突然來電,聲音中夾雜著壓抑與無助。她坦言,自己在公司被同事欺凌,兩個多月來身心俱疲,幾近崩潰。 她問我:「我該怎麼辦?」我不只陪伴她梳理情緒,更和她一起分析了欺凌者背後的心理動因,並討論了有效的應對方法。職場欺凌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家庭、成長與心理機制交織的結果。 原生家庭與心理機制 從臨床心理學角度來看,職場欺凌行為往往並非偶然。許多研究指出,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家庭氛圍及早期關係,對個人成長的心理素質有深遠影響。例如,若兒童時期經常被父母忽視、過度縱容,或目睹家庭暴力,這些經歷會影響孩子的自尊、情緒調節能力、權力觀念及同理心發展。在這些心理機制的作用下,部分人在成長後進入職場,可能會複製兒時習得的衝突處理或權力動態,以欺凌他人來獲得控制感和自信。 有些職場欺凌者表面強勢,實則內心可能充滿不安全感或低自尊。這種內外不一致,往往與他們的成長背景有關——或許童年時曾被忽視、在學校或家庭中經歷過被欺凌,導致他們在潛意識裡將欺凌視為「強者」的表現,並藉此尋求心理補償。這些心理動因,並非為欺凌者辯解,而是讓我們明白,職場惡人背後,往往藏著未被療癒的傷痕。 被欺凌者的自處之道 面對職場欺凌,受害者往往感到無助、焦慮、自信心受損,甚至出現身心健康問題。但請記住,你並不是無能或懦弱,而是遇上了不公平的對待。我的建議是,首先要勇敢表達自己的底線。例如,當對方要求你做超出職責範圍的工作時,可以禮貌而堅定地說「不」。因為很多時候,欺凌者正是看準了對方的退讓和順從,藉此獲取優越感。 同時,為自己做好紀錄非常重要。無論是口頭辱罵、職責推卸,還是其他不當行為,都應詳細記下發生的時間、地點、內容,並保留相關電子通訊紀錄(如電郵、WhatsApp對話等)。這些證據不僅是自我保護的工具,也能在必要時成為向上級或人事部反映情況的依據。 此外,切記不要以牙還牙,因為報復只會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損害情緒和團隊士氣。同時,也不必責怪自己「太軟弱」,因為自信和勇氣正是在一次次堅持自我中培養出來的。 最後,職場欺凌雖然難以完全消除,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它主宰自己的情緒和人生。理解惡人的成因,勇敢保護自己,並以同理和自信面對挑戰,這才是走出陰霾、邁向職場和諧的關鍵一步。
相信大家可能聽過飲水過少容易生腎石,卻不知箇中原理,或甚至誤以為腎功能不好才會生腎石?今趟特別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泌尿外科顧問醫生王明晧,在此解答五個常見針對腎石的為什麼,藉此糾正大家對腎石(或稱腎結石)的誤解,以免日後或會經歷「痛過生仔」的腎結石之痛。 1. 為什麼飲水不足可引致生腎石? 王明晧醫生解釋,長期飲水不足會令小便濃度增加,導致尿液中的雜質變成結晶體並在腎內沉澱,於是隨時間積聚成石,形成腎石。因此,日常保持尿液濃度的平衡,可預防生腎石,方法最簡單是每天要吸收足夠水份,一般健康人士的建議份量是八杯250毫升白開水,以維持每天排出1,500 毫升的正常成年人尿量,同時也要避免進食過量鹽份,建議每天吸收不超過1,500毫克的鈉份量。 2. 為什麼生腎石並非源於腎功能問題? 正如上述所言,生腎石是源於尿液出現問題,所以不是腎功能有問題,王明晧亦指出,臨床上不少腎石患者,本身的腎臟功能仍屬正常。 3. 為什麼生腎石會造成劇痛甚至有血尿? 把腎臟跟膀胱連接起來,並負責將腎臟所排出的尿液輸送到膀胱暫存的輸尿管,其管內直徑,由最窄的2至3毫米到擴大時最多增至10毫米。當腎石仍較細小的時候,一般察覺不到,甚至可隨尿液排出體外,不過當結石大到直徑4至5毫米,從腎臟跌進輸尿管時就會「卡」著輸尿管,造成阻塞,並引致急性腎絞痛,患者的腰後側會有「痛過生仔」的劇烈脹痛,而劇痛更可伸延到腹部,股溝及大腿下方。另一方面,當輸尿管被堵塞的結石擦傷時,更會造成血尿。 4. 為什麼當腎石引致急性症狀出現時,就必須要盡快求醫? 王明晧呼籲當腎結石出現急性症狀,必須盡快接受治療,以防出現嚴種併發症。例如當阻塞嚴重會發炎,令患者發燒,若細菌入血更會引起可致命的敗血症。此外,如所患的腎結石,是屬於因腎臟受細菌感染而引致的「鹿角石」,亦容易併發炎症而損害腎功能。一旦這些大而硬的鹿角石堵塞了輸尿管,更會干擾排尿,加重腎臟壓力,並且會壓迫著腎組織,並令組織壞死。 此外,就診時醫生會為患者做電腦斷層掃描來確認腎石的位置、大小及數量,繼而可及時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包括:針對較輕微情況的治療有服用擴張輸尿管藥以助把結石排出,以及體外衝擊波將結石變成粉沫排出;若是較硬的結石,可採用不會造成傷口的輸尿管鏡,再配合激光碎石;當發現是既大又硬的鹿角石,則可利用「經皮膚腎穿剌取石術」治理,而現時此項手術已可用微創方法,令傷口可小至1公分,風險也大幅降低。 5. 為什麼喝太多濃茶濃咖啡也有可能增加患腎石的風險? 王明晧解釋臨床上大多的腎結石,主要由草酸鹽和鈣質構成,故此日常也應避免長期過量飲用茶餐廳常出現的濃烈奶茶、濃烈咖啡以及濃茶這類草酸鹽含量高的飲料。
這陣子一些熱門旅遊地區均出現大大小小的諾如病毒感染爆發,病發之初會出現頻密嘔吐、腹瀉,若因此而致嚴重脫水更是危險。諾如病毒感染的發病高峰期一般在冬季,惟其實全年皆有可能出現莫名爆發。該病毒傳播率甚高,在人多空氣不流通及需處理食物的地方尤其容易受感染。本文請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劉啟基,為大家解開諾如病毒頑強之謎: 1. 毒性高,腸胃炎常見禍手!諾如病毒本身是RNA(核醣核酸)病毒,病毒的複製力非常強,毒性也相對高,而且又霴屬於杯狀病毒 (Calicivirdae) 科,這病毒科是造成腸胃炎、嘔吐及腹瀉的主要元凶,而諾如病毒正正就是當中最常見的病源體,少至10至100顆病毒足已能經口、鼻入侵到胃部,繼而造成胃及腸道發炎並引發症狀。 2. 散播力既夠廣又持久!諾如病毒可造成噴射式嘔吐及水樣式腹瀉這兩種具「特色」的腸胃炎症狀,兩者均可令帶病毒的微小飛沫核更能有效地散播於空氣中,尤其在乾燥及較冷的天氣,比起「回南天」更能迅速被蒸發而懸浮空氣中,並且可黏附在任何質料的物件表面42天之久,因此整個廁所內的門柄、水龍頭、燈掣、甚至掛在廁格門的手袋、外套、沒有遮蓋的廁紙以及拿著的手機等均容易遭病毒污染。 3. 酒精、陽光、普通消毒劑,通通不怕!諾如病毒由於其遺傳物質RNA有衣殼(capsid)包著保護,故無懼一般酒精消毒劑,而且亦耐熱耐冷,另外更有研究指該病毒還可以抵禦太陽的紫外線。因此,日常要有效消除諾如病毒,就需要高溫、梘液和漂白水。例如煮食或翻熱食物包括貝類海鮮時,核心溫度必須至少要達到攝氏63度(約為華氏145度)並煮8分鐘至10分鐘。無論用餐、服藥、煮食及處理食物之前,必須認真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肥皂並搓手指、指甲邊、手指縫、手掌、手背及手腕20秒後再用清水沖乾淨,而非只用酒精濕紙巾或酒精搓手液清潔。即使已戴了手套換尿片、清潔受污染物件及洗廁所,事後仍需跟足以上方法洗手。 針對被該病毒污染的物件表面,則須用到1:49室溫水希釋的漂白水消毒。例如:被含有諾如病毒的嘔吐物所污染的衣物、披舖、枕頭套等,在使用即棄抹布抹走污物並包好丟入有蓋垃圾筒之後,需用稀釋漂白水浸30分鐘後過清水,才可放入洗衣機洗。受污染的煮食用具及餐具等亦要用稀釋漂白水浸30分鐘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而受污染的廚房工作枱及地板、廁所的馬桶蓋、門柄、扶手、水龍頭等,也需用漂白水來擦洗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再用沾了清水的潔淨毛巾抹多一次。 4. 百變病毒株,完勝一般病毒!由於諾如病毒是RNA病毒,故極容易發生變異,而且每隔2至3年會出現全球流行的新變異病毒株,因此患者不能終身免疫,而且更有可能反複感染。 劉啟基指現時沒有對應的抗病毒藥物醫治諾如病毒感染,主要採用支援治療來防止患者脫水。除了按患者病情給予藥物來纾緩嘔吐、肚痛症狀,亦會給予口服補夜以補充電解質及舒緩脫水情況,再配合患者少食多餐,少口多喝以及清淡的飲食,一般三數天內可康復起來。惟建議避免使用止瀉藥以及抗生素,因為患者服止瀉藥會令致病細菌或病毒困在腸道而加劇腹部抽痛,甚或可能造成麻痺性腸塞;服用抗生素則殺不了諾如病毒之餘,更會影響腸道益生菌,以及引發其他因服用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現時國際醫學界均建議確診受諾如病毒感染而出現腸胃炎的患者,應在初發病的頭兩天留家休息,以免於上學或工作的地方與他人共用廁所而傳播病毒,劉啟基醫生指尤其餐飲(包括廚房及侍應)、酒店、安老謢理、學校教育等人流接觸多及處理食品的行業,若僱主能批准受感染發病的員工盡快請病假暫離開工作地點,同時配合適當的環境消毒程序,可有效幫助減低諾如病毒感染大爆發的風險。
常見的飲食失調問題有「厭食症」,也有「狂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表示,在《精神科診斷手冊》裡面指出,當一個人在一、兩小時內瘋狂進食,並且遠高於一般人一、兩個小時內會吃的份量,而進食的時候符合以下三個特徵,便可定義為狂食症: 1. 吃得快,而且會吃得很飽,甚至飽到覺得不舒服。即使不覺得肚餓,也會吃很多的東西,由於吃的時候自己覺得尷尬,可能會躲起來吃,但吃完之後又會憎厭自己,感到內疚甚至情緒抑鬱。而這種狂食性的行為令到自己很困擾、很辛苦。 2. 以上行為每星期最少出現一次,並且持續三個月或者以上。 3. 每次狂食之後不會節食、不會扣喉,也不會狂做運動以減輕體重。 「狂食症如果不理會,患者首先會愈來愈肥,只要想像一下患者的食量,一定會很快體重暴增,而體重暴增又會令他愈來愈不開心和羞愧、焦慮甚至抑鬱,對自己的身型更不滿,對自己愈來愈憎厭。雖然直接因狂食症而致命的個案不多,但這病肯定會增加很多身體併發症的機會,包括心腦血管病等。」張醫生表示。 治療狂食症,其實和治療厭食症接近,必須見臨床心理學家接受心理治療。「因為這類患者,很多時是用了一個不太適當的方法處理壓力。我們一般人有壓力的時候,可能會向別人傾訴,可能會自己大聲唱下歌,可能會做運動……但這類狂食症患者,他們覺得上班辛苦、不開心,或有其他壓力,就會以進食來減壓,而且吃很多很多,這是一種病態性的減壓方法,有機會藉著心理治療獲得糾正。」 另外,精神科醫生就可視個別患者的情況,處方適當藥物,減輕患者狂食的傾向。所以,當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狂食傾向,第一步是要明白這是一個什麼問題,然後尋求專業人士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