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暑假,小孩最開心父母更忙碌!子女不用上學的日子,家長忙著工作時或不禁遙距監控他們小心飲食,以免病從口入令腸胃不適。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兒科顧問醫生楊萬鋒指,腸胃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普遍會出現屙、嘔、肚子不適,或有時會兼有發燒,惟這些症狀未必同時呈現,要視乎致病源頭是病毒性抑或細菌性,因為兩者各致的病情進展會有點不同,但若屙嘔惡化,均可造成脫水狀況,嚴重時可致休克,因此家長或照顧者絕不能掉以輕心。 病毒性腸胃炎的兒童個案,常見由諾如病毒(舊稱諾沃克類病毒)或輪狀病毒引起。諾如病毒可從接觸遭感染的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又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表面而感染,通常與食用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有關,而酒店、遊戲設施及郵輪等亦屬高危感染的地方。至於輪狀病毒,更是全球導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成因之一,普遍通過口糞途徑,同樣可從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表面而感染,雖然感染個案較常見於秋天至初冬,但夏季也有可能發生。另外,感染傷風感冒或過濾性病毒時,也會有部份病毒落入消化系統而併發病毒性腸胃炎。 楊萬鋒指當兒童患上病毒性腸胃炎,較常見的症狀是先嘔後屙。他們可在數小時內不停嘔吐,過了大半天或一天後嘔吐情況改善,惟會感肚脹、肚痛、甚至「屙水」。 細菌性腸胃炎的兒童個案,臨床上較常因沙門氏菌感染引起,主要是吃了未煮熟透的肉類及含肉類的食品、家禽、未經加熱殺菌處理的奶、生蛋,及含生蛋成份的食品,例如兒童至愛的布丁、意大利芝士蛋糕、卡邦尼意粉更是高危。 楊萬鋒指細菌性腸胃炎的兒童患者,不一定出現嘔吐,反而是直接肚痛、肚瀉,並可持續發高燒,大便則多為稀爛或帶黏液甚至血絲,反而並非水狀。 楊萬鋒提醒,一旦懷疑小朋友出現腸胃炎症狀,必須求醫以作診斷,並讓醫生排除其症狀並非由其他兒科疾病所致,因為兒童若患腸道阻塞、或腸扭結,也可引發嘔吐症狀。 小朋友確診腸胃炎而病情屬輕度,可留在家休息,多喝水補充水份和電解質,少食多餐,另也可跟從醫生指示,按需要而適量使用止嘔藥或止屙藥來舒緩症狀。 楊萬鋒在此亦要再糾正家長及照顧者以下兩大常見謬誤: 謬誤1:怕加重病童嘔吐情況而不給喝水!嘔吐較頻密可導致身體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楊萬鋒呼籲切勿不喝水,他建議可嘗試慢慢給小朋友喝一些含電解質的水,例如喝兩小口停-段時間再喝。 謬誤2:以為腸胃炎一律要服抗生素「殺菌」!楊萬鋒再次提醒,若確診病毒性腸胃炎是不需服抗生素。只有嚴重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感染,醫生才會考慮採用抗生素治療,以阻止肆虐同減少併發症。 最後,一旦發現確診腸胃炎的子女相關症狀不受控,甚至出現異常疲倦、小便明顯減少、意識迷糊等脱水症狀,就必須立即送院作緊急救治,以免因脫水導致休克、低血糖或甚昏迷等危險狀況。
臨床上有兩種肝、膽疾患,女士相對較易患上,以致可影響為人妻人母的生涯規劃。本文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兼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為大家闡述。 第一種是肝血管瘤,臨床上女性患上的機率是男性的3倍,發病多在30歲至50歲之間。 馬家榮解釋肝血管瘤主要是指肝臟的海綿狀血管瘤,屬肝臟內的海綿狀血管腔組織呈畸形的情況,亦是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即是不屬於可出現細胞異常增生的癌症類別,不會演變成肝癌。此病多於體檢中需照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時才發現,平均每5至6宗血管瘤類別的個案之中會有1宗是肝血管瘤。 有部份的肝血管瘤附有女性賀爾蒙授體,因此相信當女性懷孕、服用避孕藥、或因更年期不適而需服用賀爾蒙補充劑時,可會刺激其大小變化。然而至今肝血管瘤確切成因仍未明,醫學界普遍認為多源於先天因素,例如患者本身肝臟內海綿狀血管腔組織先天出現畸形。 大部分情況下即使確診肝血管瘤也不會呈症狀,故一般會作保守治療毋須服藥。惟馬家榮提醒仍有小部份個案會因肝血管瘤較大至約4至5cm時,或會感到擠壓感,又或當血管瘤長至貼著肝臟外層的那佈滿神經缐的肝膜,亦易感到脹痛或「扯住」、「頂住」。若血管瘤長在肝臟較前近肚皮的位置,也有可能較易受「擠壓」而穿破或流血致突發劇痛,須即時送院救治,一般會接受微創手術切除該血管瘤,以及時制止所流的血湧致腹膜造成肚脹,甚或因此而造成嚴重失血致休克。 第二種是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英文簡稱PBC),中文另一舊有名稱是原發性膽管硬化,該病並非很常見,惟全球發病率估計每10萬人中,就有65名女患者(相對男患者則只有12名),大多在35歲至60歲之間這段人生黃金時期發病。 馬家榮解釋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由於膽管受不斷受破壞而發炎並呈硬化,於是再不能有效把肝臟製造的膽汁如常送走去消化食物,於是令膽汁積聚於肝臟,並隨時間會「浸爛」個肝,以致肝組織因此而反覆發炎、結咖,最終可變成肝硬化,甚至使肝功能盡失,嚴重時更有可能造成肝衰竭而令患者死亡。 患者初期可能沒有症狀,亦有些人可能有其他病求醫時才發現某些症狀,例如:常感到皮膚痕癢、少曬太陽但仍出現皮膚變黑、眼睛周邊長了白色或黃色的小粒粒、眼和口會「乾巴巴」,另還會常感到肌肉及關節疼痛及整個人很疲倦,惟此時病情或已開始惡化,後期更會伴隨黃疸、下肢水腫、腹水、食道靜脈曲張或胃出血、噁心、排深色尿及體重下降,有些患者更可同時出現頻密的泌尿道感染,或更併發骨質疏鬆、高膽固醇、脂溶性維他命不足,另肝癌風險可較一般人高。治療主要使用不同藥物來改善相關症狀和減慢肝功能衰退,並需補充缺失的維他命和鈣質以防骨質疏鬆惡化。若演變成末期肝硬化或需接受肝臟移植。 馬家榮表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確切成因未明,普遍認為是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膽管損其組織而致,患者家人患該病的風險也較高。不少患者或兼有其他免疫系統病。另吸煙、感染及暴露於某些化學物質者也屬高危。
大腸桿菌一向寄生於我們腸道內幫助維持腸道健康,但某幾類致瀉性大腸桿菌卻會令人食物中毒而出現細菌性腸胃炎,亦是導致外遊水土不服的最大元兇。若大腸桿菌偶以從腸道出走入侵其他器管,更容易引致尿道炎、腎盂炎、男士的前列腺炎及女士的盆腔炎。正值盛夏外遊旺季即將展開,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劉啟基為大家講解一些可減低感染大腸桿菌致病風險的小知識。 常簡稱E.coli的大腸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播,即是指直接接觸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或間接經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傳播。當診斷出痾水便、嘔吐、腹絞痛、低燒等腸胃炎症狀是因感染大腸桿菌而引起,劉啟基指會採取支援性療法,目標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免脫水,但並建議不應使用抗生素,尤其當病原體是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用上抗生素反而會增加溶血性尿毒綜合症的風險。若患者併發溶血尿毒症,便需特定的支援治療,又或需要輸血治療。 至於受大腸桿菌感染泌尿道而引致的尿道炎或腎孟炎,則可接受抗生素治療。惟劉啟基指值得注意是近年社區出現不少ESBL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大腸桿菌的尿路炎,該菌亦俗稱多重抗藥性的大腸桿菌,出現機率約為大腸桿菌整體感染的22%,患者即使服用過常用的抗生素仍有病徵持續或復發的風險。 劉啟基亦解釋,臨床上個人感染大腸桿菌而發病的風險高低,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 免疫力:因藥物影響免疫力(如使用免疫力抑制劑及癌症專用藥物等)或自身免疫力較弱人士、嬰幼兒、高齡長者、糖尿病患者等較易中招; 2. 性別:例如女性因生殖系統位置及結構的獨特性,加上尿道較男性短,以致比男性較易患上因大腸桿菌感染而致的尿道炎或腎盂炎; 3. 職業:處理大小便的護理員、屠宰或肉類分割員、照顧動物或養殖家禽人士等,都較大機會接觸大腸桿菌; 4. 大腸桿菌數量:把關機構對相關環境(如本地製作燒味、肉類製品、麵包烘焙、壽司刺身、甜點及奶製品等持牌機構)、食店、入口食物(如生肉、家禽、蛋、蔬菜生果等)及食物商品的大腸桿菌含量標準作緊密監控,均能大幅減低因大腸桿菌的集體食物中毒機率。 想減低感染大腸桿菌而發病的風險,劉啟基建議注意如下: 1. 餐前、如廁後、替嬰兒換完尿布、觸摸過動物或接觸過一些景點的水源或農場內的物件表面後,緊記用流動清水及梘液徹底清洗雙手; 2. 避免雙手直接觸摸口部及口腔或未洗手就直接徒手取食物; 3. 飲用高品質的食水; 4. 用乾淨流水沖洗所有生鮮水果和蔬菜後才食用或削皮食用; 5. 勿飲用未經消毒程序的牛奶、蘋果酒(cider)、果汁,以及進食相關飲料製作的食品; 6. 勿飲用添加未經煮熟的生水所製成冰塊的飲料; 7. 盡量選擇徹底煮熟的菜式,尤其漢堡扒有可能是混合肉製成,故必須要確認完全煮熟,因為未經煮熟的免治肉類是危險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常見源頭; 8. 使用公共智能坐廁時,若發現沖洗的噴咀疑似不乾淨,建議用回人手擦拭,以免噴出來污水可增加泌尿道受感染的風險; 9. 外遊時保持充足休息和睡眠,勤洗手,保持個人衛生,多喝水及排尿,亦可幫助減低感染大腸桿菌而發病的風險。
不論是職場、朋友圈以至家庭的需要,為了方便聯絡溝通都會在手機通訊apps建立起群組,或透過一些網絡社交平台作為發言的工具,因為彼此不用見面,就不自覺忽略了人際關係的守則,做人說話也很多更容易在群組得罪人,亦有些人會經常衝出來做和事佬充當「老好人」,以為因為不需見面沒有表情動作就不會傷害人,實際上在彼此不見面的網絡群組中說錯話,亦會影響到別人。 亂做好人等於做壞事 朋友A向我訴苦,說她在一個Whatsapp家長群組遇上不愉快事,她的孩子今年小學畢業,因為知道除了大家會升讀不同中學外,還有些同學將會移民海外,所以希望舉行一個超級畢業派對讓孩子們留下美好的成長回憶。 家長們都群策群力,可是當中有一個向來是「麻煩友」的家長B表面上意見多多,但實則是沒有付出過,朋友A說:「他平時即使有做嘢,也只是為討好當中某幾個家長,對整個家長會實際上沒有多大的付出。」派對順利完成,孩子們都十分開心,大家在Whatsapp群組中多謝出心出力的家長,掌聲最多落在負責訂場地和主力佈置的家長C身上,家長B卻十分不滿,他更認為自己有付出(雖然明明是沒有),沒可能大家把功勞全放在家長C的身上,大家都留言多謝家長C更令他表現出不滿意,例如人人都在留言多謝家長C,平時愛發言的他卻不發一言。 可能正因為這樣,忽然家長D出來當「和事佬」,突然留言「亦要多謝家長B,他都付出很多令活動生色不少!」結果在整個群組的人眼裡,為何這個「麻煩友」明明完全沒有付出都有人讚,太不公平了!於是慢慢整個群組變得怪怪,家長D雖然明知這是自己一手造成,但卻認為自己只是想大家和諧共處,結果變成好心做壞事。原先朋友A想孩子們升中學後大家仍然在這個群組常常聯繫,保持友誼,看來不可能了。 做好人 VS 一個好人 當我們對某個人特別好,往往會無意間影響其他人的感受,甚至令他們覺得被忽視或不公平,這種情況就像是在無形中邊緣化了其他人。事實上,很多時候感受到被邊緣化的人,正正也是在無意中邊緣化別人的人。有人希望討好所有人,結果在兩邊眼中都成為了「外人」,本來真心對待你的朋友也會開始懷疑你的立場和誠意。做好人雖然不會令人討厭,但也難以獲得真正的信賴,因為「一個好人」和「做好人」其實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