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問好,身體檢查做完,病人在見我之前已做的各種檢驗報告已亦弄得清清楚楚,病人和一眾親友擠在狹小的診症室,神情肅穆的看着我,待我要開口解說各種治療方案的時候,誰知病人竟然先開口提了五個不同的治療方案!每個方案各有長短,病人先是說自己綜合網上資料,細問之下才不好意思地說已見過幾位腫瘤科醫生!他們覺得不好意思是因為怕醫生「唔鍾意」⋯⋯ 醫生都那麼小器嗎? 手機壞了,也會找多幾間維修店比較一下,身體病了,加上是腫瘤這等重症,多看幾位醫生也是合情合理,根本不需要覺得唔好意思!但切忌盲目「Doctor Shopping」白花時間,因為癌症治療複雜,同一個病不同醫生亦有機會有不同的建議,所以不能只是貪新貪多,猶豫不決,在過程之中也要認清自己身體的特質和治療的目標,才能從中找出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 醫生小器?醫生其實最樂意幫助病人客觀地分析不同方案的好壞,實際找多個意見都是醫生們之間慣常做法!以下就是兩個我想同大家分享的例子: 教授L是我以前大學的部門主管,終身致力研究鼻咽癌,是世界級權威,研究成果都被國際採納用於鼻咽癌分期和治療之上,將鼻咽癌由不治之症慢慢變成可治之症實在居功至偉!鼻咽癌以外的病人她一般都會轉介專長相關腫瘤的同事,但就算不直接治療,她都會在百忙之中抽空一齊見病人!有一次我跟教授L一同會診之後問她為什麼要花這些時間?她總是謙虛的說這樣除了可學習各科的最新知識,最重要是身體力行給病人直接的支持,讓他們保持信心迎接未來抗癌路上的挑戰! 教授M主要研究肺癌的生物標誌物和靶向治療,可以說是肺癌精準治療的第一人,早已獲頒歐洲腫瘤學會的「終身成就獎」和被譽為「腫瘤學巨人」!我倆都相識的朋友N不幸患上肺癌,教授M縱使當時正在休假都二話不說即時在滑雪場上作了個遠程會(義)診,鉅細無遺分析最新數據,一錘定音治療方案,朋友N感動不已,感覺好像未開始用藥已經把病醫好! 可見不但病人需要多一個意見,醫生亦然!知識和技術會隨年代改變,但教授L和教授M行醫一絲不苟,以病人為先,這些身教對作為後輩的我實在是終身受用!
據統計有六至七成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瀏覽香港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和香港防癌會的網頁,不難找到一些免費的預防癌症不二法門:戒煙戒酒、少吃紅肉及加工食物、多進食生果蔬菜、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保持標準體重及多做運動,當然還包括避免接觸其他致癌源頭,譬如過量紫外線和空氣污染,及參加適合自己年齡和風險的癌症篩查計劃。 適逢今屆亞運「香港好勁」,正好趁這運動熱潮推廣一下運動對癌症預防的作用。肥胖乃百病之源,多種癌症都與肥胖有關,運動第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直接控制體重,減低患癌風險;此外亦有研究顯示運動可以調節身體各種與癌症發展相關的荷爾蒙,譬如雌激素等,又同時可減少身體內的炎症和提升免疫力,從多方面降低患癌機會。就算是癌症康復者,運動亦可改善他們的精神健康,有助避免抑鬱焦慮等症狀,有不少流行病學研究都發現適量運動能延長癌症康復者的存活期! 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做多少運動才算足夠?一般建議成年人一星期要做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以上的劇烈運動。中等強度運動是指能引致心跳增加及氣促(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的運動,常見例子有急步行、打乒乓球、在平地踩單車等;劇烈運動包括跑步、跳繩、健身操等,做運動時會呼吸急促難以交談。如果不能達至以上標準亦不用灰心,因為可以循序漸進慢慢達標,新近亦有研究顯示如果每天能做最少三至五分鐘劇烈運動就已經可降低患癌風險兩至三成! 有趣的是每個人都關注如何能有效地預防癌症,在這個課題上大家也很願意花點錢,或只願意花錢而不是毅力,什麼電/磁/氣場、養生排毒、保健食品都願意試,這些方法一般缺乏大型科研數據支持,效果和風險資訊縱使比較片面卻總不乏捧場客,免費而又有效的方法反而不太受重視,俗語有云:「財散人安樂」,正好反映這現象! 參考資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 https://www.cancer.gov.hk/tc/index.html香港防癌會 https://www.hkacs.org.hk/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