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4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輻射人生

出生於日本長崎縣的山口彊可算是「世上最倒楣的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三菱重工出差廣島,碰巧在1945年8月6日遇上外號「小男孩」的原子彈轟炸,上身皮膚燒傷,左耳失聰,保住性命的他趕緊返回老家長崎,卻不幸在8月9日遭到第二次原子彈轟炸,這枚「胖子」也沒有奪去山口彊的性命,但高劑量的輻射令頭髮燒光、皮膚傷口久久不能癒合,對健康亦造成長遠的影響! 眾所周知輻射可以致癌,但輻射可簡單分為游離輻射(放射治療、原子彈或核廢料釋放出的輻射)和非游離輻射(微波爐或手機輻射)兩種,只有前者可以破壞細胞內DNA從而導致基因突變和癌症生成。輻射量越大引致癌症的機會亦越高,但輻射量與癌症的嚴重程度卻沒有必定關係,輻射的影響亦因人而異,除了癌症之外,亦可導致皮膚燒傷、白內障和血球過低等等健康問題!輻射的量度單位是毫西弗(mSv),其實大家每天都生活在背景輻射之中,一年累計2至3毫西弗,搭飛機去旅行大概每小時就有0.005毫西弗。雖然專家建議市民一年輻射上限為50毫西弗,但是用於醫學診斷或治療就另當別論,舉例說拍一張胸部X光會有0.1毫西弗,照一個常規電腦掃描或者是正電子掃描大概是10至20毫西弗,用於篩查肺癌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掃描就少至1.5毫西弗,所以只要用得其所,這些醫療程序衍生出的輻射量還是可控制在安全水平内! 山口彊是首個被日本政府承認的兩次原爆倖存者,總輻射量應該是數以千毫西弗計,可是他卻奇蹟地活到93歲高齡才因為胃癌而過身,死前數年仍然致力於以原爆倖存者身份作見證,推動無核世界!

專欄

如何開始健康管理 預防慢性病?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飲食及睡眠不定時,加上工時長常久坐不動,容易成為心腦血管疾患、代謝疾病甚至癌症的高危族。想下定決心管理好健康,卻滿腦疑問?不如等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醫生為大家拆解迷思吧! 開始管理身體健康,首先需要做什麼? 要預防常見的慢性病,以及改善某些初期症狀,最老生常談卻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不良飲食習慣,配合運動,而且還要按需要定期做合適體檢。 經常說健康飲食要低鹽低糖,其實吃多少才不過量呢? 飲食應定時定量,吸收足夠水份,不應偏食,但要避免攝取過量糖分。可參考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天最少食用共400克不同種類的蔬菜及水果(惟馬鈴薯不算),來幫助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如此同時,每天食鹽的總攝入量也應少於5克(1茶匙)以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 此外,溫馨提示大家,煙草包括二手煙、酒精、加工肉類及紅肉已被醫學界確認屬主要致癌物,不應將之成為生活所需。 久坐不動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現時一機在手,已可終日坐下來處理工作、社交、生活及娛樂需要。因此往往不自覺養成體能活動嚴重不足的壞習慣。惟有國際研究已指出,久坐不動時間最長的人士比起時間最短的,其癌症死亡風險可高出約8成。 要多少運動量才能夠幫助身體保持健康呢? 每日的運動量,只要相等於消耗 150 卡路里熱量,已足以令身心獲益。養成日常多走動及恆常運動的習慣,除了促進心血管及肺部功能,幫助消脂,紓解情緒壓力,改善肌肉量、肢體協調及平衡力,更可大幅降低提早患肌少症而經常跌倒的風險。 而且跟據國際的臨床數據推斷,只要恆常進行足夠的體能活動,已可預防全球約17%至18%的結腸癌、12%的女性乳癌及23%的子宮內膜癌等這些與肥胖相關的癌症。 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如果定立目標? 對於剛開始運動習慣的人士,緊記目標要低,起步要慢,這樣既可避免過急受傷,又可讓身體有時間調節。 心臟病患者也可以做運動嗎?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必須等病情受控並在醫護人員指示下才可逐步開始恆常運動。而曾患有心肌及冠狀動脈梗塞的人士,運動時緊記隨身帶備脷底丸,並且量力而為。 如果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做運動要注意什麼? 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的人士,手術後頭三個月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配帶起搏器者的傷口受影響而遭感染,也以防配帶除顫器者因心跳過快而受除顫器電撃,另外,他們也應避免上肢肌力鍛鍊及需要上半身向下傾倒的運動,以免加重心臟負荷。 定期驗身應何時開始? 至於定期身體檢查,一般可30歲開始每年的基本體檢計畫,如果有某些癌症的直系親屬及家族病史,建議盡早接受癌症指標測試,甚至按情況接受遺傳性癌症基因篩查,減低遲發現增加治療成本的風險。 此外,女性25歲起而有性接觸的,要開始做子宮頸細胞抹片檢查,35歲起要每年接受乳房超聲波檢查,40歲起更須每兩年兼做照乳房X光造影。

熱話

離職聲明

本人鄭俊威 Eric Chiang 已於2024年4月30日正式離任長洲文化有限公司(長洲戲院)行政總裁一職,在此日期後的一切營運決策均與本人無關,特此作出聲明。

專欄

視光師執行職務時會使用哪些診斷性藥物?

黃太太與很多人一樣,都患有深近視和青光眼,對此她十分關注家人的眼睛健康。出於這些擔憂,她向眼科視光師尋求幫助。在接受眼部檢查時,黃太太與視光師李先生進行了交流,以下是眼科視光師針對她及家人的眼睛狀況提供了詳細的解答與建議。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你好,黃太,我剛才為你進行屈光檢查,發現你患有高度近視,請問你有沒有聽說過高度近視與青光眼是有關連的? 黃太太:是的,李先生,我確實患有青光眼,現在正在用藥。除此之外,近幾個星期,我睡醒睜開雙眼時,我的眼球都會有刺痛感和有異物感,而且有點畏光,有時候更不停流眼水,甚至連視力也變得模糊,但兩、三小時後又回復正常,請問我出現了甚麼問題?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根據你情況,我現在會使用 「螢光劑」為你做檢查,以評估你的角膜健康狀況。請你稍微仰起頭部,我會在你的眼睛中滴入螢光劑,然後用藍光照射你的眼睛。如果你的角膜有受損的情況,熒光劑會使角膜受損的部分呈現綠色。 黃太太:明白,那會不會感到不舒服?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螢光劑只是暫時令角膜染色,讓我們能夠在藍光燈下更清楚地看到角膜的狀況,一般情況不會造成任何不適。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螢光劑顯示你的角膜周邊有輕微損傷,請問你最近有沒有弄傷過眼球?你有沒有配戴隱形眼鏡的習慣? 黃太太:李先生,我好像沒有弄傷過眼球,但是我有配戴隱形眼鏡的習慣,而且配戴時總是感覺有異物感。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使用隱形眼鏡可以是角膜受損的原因之一,由於你今天並沒有戴隱形眼鏡,我建議你接受隱形眼鏡的跟進檢查,以確保你戴的隱形眼鏡是否合適,避免角膜的情況惡化。請你暫時先不要戴隱形眼鏡。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由於你患有青光眼,接下來我將為你測量眼壓,以監察你的病情。我會先使用「局部麻醉劑」來減輕你的角膜敏感度,然後使用接觸式眼壓計來測量你的眼壓,局部麻醉劑藥效只維持20分鐘左右,請緊記在這期間不要搓揉眼睛,以免不自覺弄傷眼睛。完成眼壓測量後,我會使用「放大瞳孔藥物」來擴大你的瞳孔,以檢查你的視網膜周邊是否存在裂孔或退化等與高度近視相關的視網膜病變,滴藥後你會感到畏光和看近處的東西時會比較模糊,待數小時後藥力消散,便會恢復正常。 黃太太:好,我明白了。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看來你有持續控制眼壓,你的眼壓在合適的目標範圍之內。 黃太太:太好了,我和我的父親都是青光眼患者,我們都有用藥物控制病情,平日也有做運動。對了,李先生,我兒子才四歲,我擔心他也開始近視了,你可以幫他驗眼嗎?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當然可以,對於小朋友的驗眼,我會使用「睫狀肌麻痹藥」,這是因為小童眼睛的調節力比較強,所以如果不用藥放鬆睫狀肌,便有機會影響眼睛的屈光度,繼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導致假近視出現。 黃太太:好的,非常感謝你詳細的解釋。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不用客氣,黃太,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我很樂意為你提供進一步的協助。 以上對話展示了眼科視光師如何使用不同的眼科診斷性藥物來進行全面眼科檢查,並且解釋了每種藥物的具體用途,包括局部麻醉劑、放大瞳孔藥、睫狀肌麻痹藥和螢光劑,有助患者了解整個眼睛檢查過程,從而加深對眼睛健康的認識。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一刀切

「請你趕快幫我把腫瘤切除!兵貴神速,手起刀落盡快切除身體長出的惡性腫瘤,是常識吧!」但現實生活中,要作出決定在最佳的時機、用最好的方法又談何容易呢? 手術切除腫瘤,是大多數早期癌症的基本根治方法,亦即是說如果腫瘤體積細小亦沒有侵犯周邊組織或擴散到附近淋巴和遠處器官,「一刀切」就是最簡單直接的根治方法,不過在香港常見的癌症如肺癌、腸癌和胃癌等等都普遍在中晚期才被發現,要不是腫瘤太大,便是已經擴散到淋巴或其他器官,這些中晚期腫瘤勉強切除倒是「快未必佳」! 首先,腫瘤如果已侵犯附近器官或大血管,手術既不確保可以完全切清腫瘤,亦有機會傷及其他組織,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延誤系統性治療;其次,如果腫瘤已經廣泛擴散,除非原發主瘤有出血、阻塞或疼痛等明顯病徵,否則不應強行切除,因為這些病人治療的終極成功其實是取決於能否有效控制已走散全身的癌細胞而非原發腫瘤的切除;再者,腫瘤如果正在迅速生長期,單純切除主瘤並不會對手術範圍以外的腫瘤有任何控制,亦即是說手術後到身體完全康復的這段時間,是治療的空白期,腫瘤可謂「冇王管」! 治療應以打擊已擴散的癌細胞為首要目標,先行系統性治療如化療、鏢靶或免疫療法,有機會縮小腫瘤,為往後手術或電療製造有利條件,亦有望將全身的癌細胞一舉收拾,優化整體腫瘤控制;另一方面,這段起始治療(Induction/ neoadjuvant/ conversion therapy) 的時間亦能讓腫瘤科醫生觀察腫瘤反應和特性,假若腫瘤猛烈攻擊下仍能快速生長便表示治療無效,這無疑告訴我們手術已經不必要! 病人緊張的事,其實醫生一樣緊張!治療癌症兵貴神速,手術、電療和系統性治療全都是醫生手上的兵,除了要快,還要戰術運用得宜,互相配合!

專欄

穩固牙骨根基 提高植牙耐用性

植牙是現時最先進的補牙方法之一,植牙後的牙齒無論是在外觀、耐用性或是堅固性上都與天然牙齒相差無幾,因此成為了許多缺牙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即使植牙技術十分成熟,患者在術前需接受詳細的口腔檢查和風險評估,以確定是否適合植牙。手術前,不少人都會被牙醫要求先經過「補骨」才能進行後續的治療。到底甚麼是補骨?補完骨後隔多久才能植牙? 植牙指的是以不會與人體產生排斥反應的鈦金屬製作成人工植體,然後植入缺牙部位的牙槽骨中,植體與骨頭結合後會形成支撐假牙的基礎,之後在植體上面安裝人造牙冠、牙橋或放置假牙托,填補單顆、多顆或全部缺失的牙齒。手術前,牙醫會先了解患者的身體及口腔健康狀況,再使用3D立體掃描X光,了解牙槽骨的闊度及長度,評估是否需要先補牙骨再植牙。 如果患者缺牙過多,或缺牙已持續了一段長時間,因為缺少牙齒的支撐,他們的牙槽骨會逐漸流失和萎縮,若牙槽骨太薄或萎縮狀況嚴重,植牙便得不到足夠的骨質支持,會影響植體的穩定性,植牙便無法穩固地屹立在牙槽骨中,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例如,在上顎植牙時,牙槽骨高度不足可能增加刺穿鼻竇的風險,引發鼻竇炎;在下顎植牙時,由於下顎存在許多神經,一旦損傷下顎骨神經,可能會導致半邊嘴唇和舌頭麻痺。因此,牙槽骨狀況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補骨手術,在他們的植牙區域附近添加骨粉或其他骨材料,才能讓人工植體與骨頭緊密融合,維持整齊正確的位置。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牙骨補充的方法和步驟有所不同。首先,如果患者只缺少一顆牙齒或需要填補小範圍的牙槽骨,通常會採用「骨脊保存術」,將補骨物料直接放入拔牙洞內,與血塊混合,約等待4個月後可進行植牙手術。其次,如果需要填補的牙骨量較少,則會使用「骨引導再生術」,在進行植牙手術的同時,將人工骨粉放在植體周圍位置並進行縫合,約等待2至3個月,讓牙骨與植體結合,之後可以進行植牙冠的製作。 第三種補骨方法是「塊狀骨移植」,適用於缺失多顆牙齒且顎骨明顯缺損的情況,通常使用患者自體的骨骼塊或合成骨材料進行補骨,自體骨骼可以從下顎骨、臀部、脛骨或第三磨牙智慧齒取骨,需等待約4個月才可進行植牙手術。最後,在上顎需要植牙且骨量不足的情況下,會使用「上顎竇增高術」,通過手術將上顎竇膜提升,然後在竇膜下注入骨粉,增加骨骼高度,但需要約6到9個月的時間,讓骨材料與上頜骨融合。 補骨是植牙手術中的關鍵步驟,它提供了足夠的骨質來支撐牙種植體,使植牙能夠成功且長期穩固。在進行手術之前,牙醫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口腔檢查和診斷,如果患者對於補骨程序感到擔憂或有任何疑問,建議向牙醫查詢,以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確保能夠順利進行補骨手術並成功完成植牙,重拾美麗的笑容。

專欄

錯治膽結石 易引併發症

膽結石是十分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大多沒有症狀,但較嚴重的膽結石可能會引致右上腹部、右肩或背部疼痛,而且疼痛會持續地發作。由於膽結石的不適感與胃痛相似,加上胃及膽囊位置相近,一些患者可能會誤認為是胃痛,延誤了治療的時間。以上的誤解可能會使患者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因此,大家需要了解有關膽結石的正確資訊。 在現今網絡資訊普及的時代,人們更容易獲取有關疾病和治療方法的信息。某些膽結石患者可能沒有出現疼痛症狀,因此認為可以依靠網上推薦的自然療法或補充劑來溶解膽結石。然而,膽結石一旦形成,便無法透過飲食調整來溶解,而且使用不恰當的自然療法或補充劑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果無法排出膽結石,又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長期的囤積更會增加患上膽囊癌的機率,對健康造成風險。 此外,網上也有膽結石患者分享他們自然排出膽結石的個人經驗,這使得其他患者選擇不就醫,而是等待膽結石自行排出。事實上,膽結石小於5毫米時可能會隨著膽汁進入膽道並最終排出體外,但這種情況相對罕見。大多數膽結石會留在膽囊中,隨著時間增長,較大的結石可能會移動到膽管並引起阻塞,導致劇烈的腹痛和其他嚴重併發症,如黃疸或膽管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敗血症,造成生命危險。 另一方面,一些膽結石患者可能會感到腹部疼痛,但他們誤認為只是普通的胃痛,於是服用了一些胃藥便以為能夠解決不適,直到後來疼痛變得更嚴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實際上,膽結石和胃痛的疼痛時間、位置和頻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在疼痛時間上,膽結石引起的疼痛通常是突發性的,特別是在進食高脂肪食物後,疼痛會加劇並持續數小時。這是因為膽囊在進食後會收縮,導致膽結石卡在膽囊或膽管中引起劇烈疼痛。相比之下,胃痛可能在空腹時加劇,或者在進食後緩解,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或間歇性的。 此外,膽結石引起的疼痛通常位於右上腹部,並有可能延伸到右肩膀或背部,這是由於膽囊和膽管位於該區域,當膽結石卡住時就會引起劇烈的疼痛。而胃痛則通常發生在中上腹部,可能伴隨著燒心、反胃或食欲不振等症狀。膽結石引起的疼痛往往是劇烈的、突發性的,並通常持續一至五小時不等,而胃痛可能是持續性的或間歇性的。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一般藥物並不能完全解決膽結石問題,大多數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相反,對於胃痛患者,通常服用藥物後就能夠緩解不適。如果你出現相關症狀,千萬不要自我診斷,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才能確保治療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專欄

植牙保證成功?術前、術後提高成功率的關鍵因素!

隨著人工植牙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缺牙患者選擇植牙作為修復牙齒的方案。相較於活動假牙需要取下清潔,顯得植牙更加方便。同時,植牙還能提供與天然牙齒相似的自然外觀和穩固性。然而,植牙的成功率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牙醫的專業水平和經驗,以及手術後的護理等。因此,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和手術後都需要接受詳細評估,以提高植牙成功的機率。 首先,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是影響植牙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進行植牙手術前,牙醫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和詢問他們的疾病歷史,以確定是否適合進行手術。如果患者本身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或正在服用和注射特定藥物,這些都可能會影響牙骨恢愎能力和傷口癒合能力,並增加手術失敗和感染的風險。因此,患者於術前應提前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  其次,患者的口腔狀況也是影響植牙成功率的關鍵。如果患者患有牙科疾病,例如蛀牙和牙周病,有機會導致發炎而影響人工植體。然而,如果能適當控制牙周病,植牙的成功率仍然很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除了刷牙外,還應使用牙線和漱口水,並定期尋找專業牙科醫生進行洗牙,以減少口腔中的細菌和牙周疾病的風險。此外,牙醫在檢查患者時會使用專業儀器收集口腔資訊,例如通過使用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可以清楚掌握患者牙槽骨、牙齒結構、神經管及血管的位置,以確保選擇出最適合患者的植體尺寸和植入位置,從而制定最佳的手術方案,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植牙手術後,患者需要特別注重牙齒保養和清潔習慣,並按照牙醫的建議進行術後護理。在飲食方面,患者應在傷口癒合的一至兩星期內避免進食具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辛辣、茶、咖啡和酒精等,進行適當的飲食限制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和避免對植牙造成損傷。在牙齒清潔方面,建議患者輕柔地刷牙並使用漱口水,以減少感染和炎症的風險。如果傷口出現疼痛,牙醫可能會根據需要處方止痛藥,以幫助控制疼痛感。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個人習慣對植牙成功率也有潛在影響。一些患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磨擦或緊咬牙關,這種行為會對牙齒和植體造成壓力和損害。此外,吸煙也會對口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煙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質會影響傷口癒合、降低植牙成功率並增加感染風險。因此,建議患者避免吸煙,以確保植牙品質及維持口腔良好功能。 在考慮進行植牙手術前,建議尋找一位擁有豐富植牙經驗的專業牙科醫生,並在術前接受全面的牙科檢查,以及在術後遵從牙醫的指示和定期回診檢查,就能確保植牙的長期穩定性和功能性。如果想獲得最佳的植牙結果,患者最好與牙醫進行充分的溝通,確保自己的需求被充分了解並得到適當的治療計畫。

專欄

自閉症主因遺傳 後天訓練可改善

自閉症是一種發展的障礙,現在一般歸入ASD一類,即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閉症譜系障礙)。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表示,「自閉症、亞氏保加症等發展障礙問題都屬於ASD,大概每一千人之中便有一個會有ASD,即發病機會約0.1%。香港每年有數萬名嬰兒出生,伸算當中可能有數十名患有ASD。」 成因是什麼呢?「現時知道主要和遺傳、家族傾向等有關,很多時小朋友出生後不久,剛學走路,或剛學習說話時,已經會有跡象顯示出來。原因是,自閉症是一種發展遲緩,例如大部分小朋友十個月左右開始會叫人,叫爸爸、媽媽,但自閉症小朋友的語言能力發展較差,所以一定會比較慢。」張醫生說。 他指出,自閉症小朋友一般會有相對狹隘的興趣,對特定事物的喜愛相對持久,比如會長時間沉迷同一件玩具。他們的社交和人際相處亦缺乏互動性,偏於單向地自說自話,甚至會「鸚鵡學舌」般重複別人句子,此外還經常混淆你、我、他等代名詞。「除了語言外,他們的非語言溝通也有困難,例如欠缺眼神接觸和面部表情,不懂得分辨別人『眉頭眼額』之類的社交暗示,也不擅於運用手指指向這類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要、意欲。」 自閉症小朋友的特點還包括: 1. 性情方面常會倔強固執,對人對事有誇張的情緒反應。 2. 行為方面,當他們開心或激動的時候,會做出一些沒意義的重複動作,如轉圈、拍手、搖晃身體等。 3. 官能相對敏感,例如容易被巨響或刺耳的聲音驚嚇,不易適應人多嘈雜的環境。 4. 對過冷、過熱的溫度,太硬、太軟的食物,也會有異常的感官反應。 治療方面,目前並沒有任何針對性的藥物,所以最重要的是後天訓練,包括言語治療、社交技巧訓練等,學習溝通、與人相處等,視個別小朋友需要而使用。「但藥物在某些方面也會有幫助,例如若自閉症小朋友同時有過度活躍症,比較暴躁,經常發脾氣,自我傷害等等,或者情感溝通方面有問題,都可以借助藥物減輕,令他們在行為和學習方面可以有改善。」張醫生補充表示。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來一杯浣腸咖啡!!??

所謂「浣腸(洗腸)」清理腸胃、治癌之說,歷史悠久,「浣腸」操作是經過肛門把液體注入直腸及大腸內,從而令腸內的積便排出,一般臨床用作處理長期便秘的病人或在進行大腸鏡前的預備功夫。 為什麼「浣腸」在癌症治療方面會引起廣泛關注呢?這就不得不提馬克思葛森醫生(1881-1959) 的「咖啡浣腸」療法!猶太裔的葛森醫生生於德國,三十年代末移居美國並開始於紐約市執業,不過後世所認識的「葛森療法」其實早於他移居美國之前已開始建立,最初是他發現全素食可減輕他嚴重偏頭痛的問題,之後他再在食療上加入排毒、營養補充等元素,慢慢將這療法延伸至包括肺結核及肺癆等各種各樣疾病的治療之上,除了他記載的數十名頑疾患者之外,最著名的病人就是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爾拔史懷哲(糖尿病)和他的家人(皮膚病等等)。 「葛森療法」背後的原理是認為疾病會使身體毒素增加和免疫力下降,所以可以通過食療及營養補充,包括「加鉀減鈉」和「浣腸」等方法幫助排毒、調理新陳代謝及增強免疫力,但使用者一定要嚴格遵守每個細節,譬如連續十三小時每小時都要飲用鮮榨菜汁,用什麼器具和什麼方法都有規範,每個療程定位於六至八星期。其中最具爭議的莫過於葛森醫生相信用咖啡「浣腸」可讓膽管擴張,幫助肝臟排出身體毒素。 整個療法看似證據確鑿,亦因葛森後人大力推廣而引起社會關注,連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機構(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都嚴肅審視,結果卻出乎當時的大眾意料之外!葛森醫生的報告被發現內容粗疏,並不符合現今醫學研究的標準,病人癌症的輕重,療法的依從性、效果和副作用都沒有被嚴格記錄,甚至大部份病人都沒有適當的跟進去確實治療效果。以「咖啡浣腸」為例,涉及最少三個死亡個案,可能導致腸胃損傷和嚴重感染!「加鉀減鈉」亦令血液內電解質失衡引致死亡! 我相信葛森醫生不是「騙子」,諾貝爾得獎者史懷哲亦沒有「被騙」,他們只是根據他們確信近一個世紀前最好的數據來治療,但如果在21世紀仍有人相信一些沒有經過嚴格科學考證的療法而藥石亂投,這種悲劇就另作別論! 咖啡,還是喝的好!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書,長長知識也不錯! 參考資料: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treatment/cam/hp/gerson-p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