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24

專欄

爆肺並非高瘦男孩獨有 高危者小心唱歌、坐飛機、潛水、登山

俗稱「爆肺」的急性胸肺疾病,正式名稱是氣胸(pneumothorax)。病發由於肺表面的囊泡破裂或胸膜穿破,令空氣流入肺部外圍原本密閉的胸膜腔,並將之撐闊,形成高壓狀態,使肺葉被壓到塌陷,氣管移位,以致患者有劇烈胸痛、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會損害心肺功能,造成性命危險。「爆肺」屬突發的危急疾病,當出現疑似相關症狀時,必須到急症室求醫莫遲疑。 兩邊肺部的表層分別被胸膜(pleura)包著,而胸膜本身亦細分有內外兩層,內層像保鮮膜般黏貼著肺葉及之間裂隙表面的,叫臟層胸膜或簡稱肺膜(visceral pleura);外層緊貼著位於肋骨內的胸壁,則稱為壁層胸膜或簡稱胸膜(parietal pleura)。這兩層在正常情況下彼此黏在一起,中間包含非常窄小而密封的空間,就是胸膜腔(又稱胸腔)。健康的胸膜腔,不會有空氣進入,只含潤滑液以減少吸呼時所產生的摩擦。 大多「爆肺」個案都是發生在單側。患者的一邊胸會出現突如其來的劇烈刺痛,而且一郁動就痛,用力吸氣時更痛。有些患者或以為自己是患骨膜炎,惟骨膜炎的痛在按著相關位置時暫可減輕,但「爆肺」的痛則無論做什麼也只會愈來愈嚴重。此外,爆肺者又會出現呼吸困難,尤其當愈來愈難以用力吸氣而造成暈眩,病情已趨嚴重。 「爆肺」有兩種可致命的情況,一是兩邊胸膜同時破裂,使整個肺部缺氧;二是吸入的空氣只單一流進胸膜腔,無法如常經呼氣排出體外,形成了單向活瓣效應,令胸膜腔充斥空氣而脹大,內裏壓力急升,以致肺部遭壓縮作一小團,同時心臟及大血管受壓迫,繼而干擾血液循環,並引發患者血壓急降而休克,若失救會死亡。 臨床上,大多「爆肺」個案屬無預警下發生的自發性氣胸類別,主要是因肺部頂端表面,黏連臟層胸膜的囊泡(肺小泡)無故穿破而病發。較少個案則屬創傷性氣胸類別,主要是胸腔因意外令折斷了的肋骨刺穿肺部,或肺部被利器刺傷導致。 自發性氣胸又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多見於先天身材高瘦的年輕男士,這點大家可能耳熟能詳,惟箇中原因不明,推斷可能因他們肺表面有較多囊泡而致。其他原發性高危者包括:先天缺乏某些酵素、家族基因遺傳人士,以及煙癮大的年輕吸煙者,因為吸煙也會增加肺表面長囊泡的機率。 繼發性則多是本身患有慢阻肺病、肺氣腫、肺結核、肺癌等的長者,他們不少是大半生有吸煙習慣,長期肺病令胸肺組織受損,於是較易有破孔而致爆肺,另有些則因患了肺氣腫或肺巨泡,以致爆肺的機率及復發率又會更高。 以上高危人士,一旦進行任何對胸膜腔造成壓力的活動,例如:打藍球時跳投、唱歌時胸腔共鳴或飆高音、吹樂器、舉重、潛水、跳傘、登山、乘坐飛機、玩高速墜下的機動遊戲,又或追巴士、帶口罩跑步、吸煙(包括吸食水煙),甚至只是忍住打噴嚏,或稍為用力排便、打呵欠、咳嗽,均有可能隨時觸發「爆肺」。 「爆肺」男女皆可患上,惟臨床上仍是男患者稍多。然而有兩類較罕有的情況,卻專襲成年女性。一類是女性患有罕見遺傳病淋巴血管平滑肌肉增生症(英文簡稱LAM)而繼發「爆肺」。另一類是月經性氣胸(catamenial pneumothorax),主要因女性本身患有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朱古力瘤),相關囊腫甚至出現於肺中葉、橫膈膜的中央韌帶,當月經來臨時,有可能於相關位置充血而觸發「爆肺」。 要留意的是,任何以上原因引發第一次「爆肺」後,將來都有20%至30%機率再次或多次復發。至於再病發後,復發率更高。 要確診爆肺,初步可用叩診方法,在背部敲幾下,如果是爆肺,敲背時會發出明顯的「卜卜聲」,再配合照X光,找出病灶在哪一邊及嚴重程度。有需要亦可照超聲波,檢查胸膜腔是否入了空氣,令兩層胸膜在呼吸時,不能如常隨著潤滑液而滑動。 「爆肺」的治療目標是盡可能將肺部脹回至正常大小和形狀。如肺部塌陷比率少於2成,而且患者仍能呼吸,屬輕度病情,可入院吸氧氣配合緊密監察,一般約10餘天肺部會回復正常。當肺部塌陷比率近3成至5成,可使用抽針把胸膜腔內的空氣抽出,如超過5成或以上則屬嚴重,或需轉用單方的胸腔引流管排走空氣,甚至要做手術。 現時較普遍的氣胸手術治療,是採用視像輔助胸腔鏡手術(英文簡稱VATS),透過微創方法輔以清晰的胸腔鏡影像,在患者全身麻醉下,有效切除肺部的囊泡,並同時以機械性方式施行俗稱「黐肺」的胸膜黏連術,令空氣沒法再進入胸膜腔,以減低「爆肺」的復發風險。此手術多用於再次「爆肺」者,或本身需經常乘飛機或進行潛水、登山等活動的初次「爆肺」人士;另亦可用於年長患者在局部麻醉下以滑石粉進行「黐肺」,能大幅減輕以前過程中「痛到黐肺」的不適。 最後提醒大家,「爆肺」的嚴重程度,必須經臨床醫學診斷而確定,患者不應自行判斷並延醫。因為愈遲求醫接受引流治療,肺部就愈大可能無法回復正常,並同時增加治療時併發肺部水腫或內出血的風險。此外,初癒後頭3個月須避免乘坐飛機、提重物、潛水、登高等涉及氣壓驟變的活動;另康復者亦須戒煙。

專欄

基本體檢中 驗血相關指數代表什麼?

成年人一般建議在30歲起每年一次做基本身體檢查,當中包括按個人需要而設的檢查計劃。對於某些疾病的高危人士,或更需要在30歲之前開始相關檢查,並每半年進行複檢。因為定期體檢,能有效及早發現身體異常情況,及時病向淺中醫,增加治癒率。抽血是體檢中重要而必須的一環,能從中偵測血糖、血脂、肝及腎功能、身體有否受感染,而不少人或對體檢報告中這些指數沒有什麼概念,現分別淺述讓大家多點基本認識,方便更易理解醫生對報告的講解,及因應檢測結果而制定的適切監控或初步治療。 空腹血糖值(英文Fasting Blood Glucose,簡稱FBG)是常用的糖尿病檢測指標。抽血檢驗前須空肚(沒有進食任何食物,但可飲水)至少8小時。健康的空腹血糖值是介乎4mmoI/L至6mmoI/L之間。當空腹血糖值等於或大過5.6至少於7 mmol/L,則已是糖尿病前期,患糖尿病風險比常人高,需緊密監控。 經常掛在口邊的膽固醇,也可通過抽血檢查含量是否適中。血液中膽固醇的理想水平是:總膽固醇(即血液中的膽固醇總和)應低於5.2mmol/L;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壞膽固醇,英文簡稱LDL)應低於3.4,若能低於2.6更理想,因為容易堆積在血管壁而造成動脈阻塞,增加患上冠心病及中風的風險;至於當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好膽固醇,英文簡稱HDL),則應高於1.0,若含量能高至1.6或以上就更理想,因能帶走過多的低密度膽固醇,避免其黏結在血管壁而令血管硬化。 另一方面,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英文Triglyceride,簡稱TG或TAG)過多,除了會令人中央肥胖,更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糖尿病甚至胰腺炎的風險。因此應維持低於1.7 mmol/L的理想水平,如到1.7至2.2 mmol/L已屬邊緣高風險,當到2.3至5.6 mmol/L則屬高風險,若高過5.6 mmol/L更是危險級別。 此外,血液中的尿酸 (英文Uric Acid,簡稱UA)濃度高會容易導致痛風,女性雖有雌激素幫助排解尿酸,患痛風的比例較男性低,但當到更年期雌激素大幅下降,相關風險亦會提升。男性尿酸正常值是0.2至0.43 mmol/L,女性尿酸正常值則是0.15至 0.36 mmol/L。 需說明一點,雖然尿酸越高發生痛風的機率越高,但是約10%尿酸數值高於標準的人並沒有痛風發作。另一方面,大約有30%的人在突然痛風發作時抽血檢驗,當下尿酸的數值可能是正常,但當過了一段時間後再抽血,尿酸數值會比正常為高。所以,診斷痛風除了抽血檢驗之外,還需配合臨床症狀。 驗血檢測肝功能,基本會包括測谷草轉氨酶(AST或SGOT)和谷丙轉氨酶(ALT或SGPT)這兩種肝酵素。一般成年人的AST正常水平為8 至 48 U / L,ALT正常水平是7 至 55 U / L。當兩者同時升高,代表肝臟受損及出現炎症。因為肝臟受損時肝細胞中的酵素會釋放入血液。另一可檢測是膽紅素 (英文bilirubin,簡稱BR)。過高的膽紅素會導致黃疸或溶血性貧血。成年人一般的正常水平是0.1 至 1.2 mg /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癌症治療如何個人化?

癌症個人化治療的概念與實踐隨着時代演變。 比方說某個病人年紀大、病痛多,而病人及家屬或會希望採取較溫和的治療,這種按病人年齡、身體條件和治療意願去計劃癌症治療是最傳統也是最基本的個人化治療。當然醫生也會根據癌症種類和期數以及參考國際指引去制定治療方案,所以就算是同一種癌症,經過這一系列考量之後,每個病人在治療開展之前都已有一個比較「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所以切忌胡亂跟其他癌症病人比較自己的治療方案! 現今科技一日千里,分子醫學在癌症個人化治療上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更高層次的個人化治療就是要解構癌細胞的特性!不同病人可以有不同的身體狀況和治療意願,同一種癌症也可以有不同的特性,比方說肺癌有分「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再細分為腺癌和鱗狀癌等等,傳統都是以此指導化療的不同方案,但現在更重要的是偵測癌細胞上的生物標記以判斷可否使用個別針對性的鏢靶藥物。 這些生物標記可用病人腫瘤組織或血液,通過簡單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或次世代基因排序檢驗出來,一般需時數日至數個星期不等,現在也開始有較多的研究在實驗室內培養病人癌細胞生成「類器官」(organoid)分析個別病人的腫瘤特性和大規模篩查藥物成效,這些高端科技可能耗時更多。很多病人確診後會焦急為何治療未能即時展開,實情是醫生要獲取更多資料找出最好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當然,最好的個人化治療也必須是動態的,醫生需要根據病人的狀態和腫瘤的變化,實時和及時調教治療方案!

專欄

討便宜 失友誼 隱藏的聚餐禮儀

餐飲禮儀不單是如何使用刀叉筷子咁簡單。新一代生活富足,在資源充足的環境下生活當然是好事,可是卻容易令年輕人不懂感恩,將別人的幫忙視為應份,佔人便宜都視作理所當然。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了一個「討便宜、失友誼」的聚餐故事,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他有錢他找數 朋友A家庭背景不錯,加上自己工作拼搏,事業上早已有一定成就,經濟條件上當然不成問題。A亦十分重視友情,差不多每個月都會約中學同學出來一次聚聚舊,可是每次出來吃飯,當中的兩位女同學,往往認定A因為富貴,所以應份每次出來見面吃飯都由A付賬,這兩位女同學每次都會拿著餐牌,叫最名貴的菜式,往往叫多過吃的份量,最後一桌剩菜也說沒所謂。 吃完晚飯更搶著說找餘興節目,總之認為A應該請盡大家吃喝玩樂。可是其他同學卻感到十分尷尬,各人心裡想:「怎好意思每次要A請食飯,但每次這兩位同學不貴的不叫,埋單動輒每位千多二千元,自己又不捨得夾錢……」結果,每次差不多十人的聚會,結果近這幾次只剩下五人以下出席。 聚餐禮儀不簡單 大城市群體生活,少不免大小不同的聚會,不論同事們Happy Hour聯誼,還是舊同學聚舊,甚至是親友見面,常見都會是外出用膳,這時聚餐禮儀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朋友同事聚會,大忌是預了其中一人請,除非當事人說明有事慶祝主動請客,不然大家平輩關係,大安旨意要人請客十分失禮,亦令人覺得自己很貪心,更遑論大大聲叫人請客,只會令大家下次不想約你。 如席間有人請客的話,大忌在餐牌中點最貴的菜式,不論是分享的中餐還是每位上的西餐,如主人家點菜先的話,就選和主人家點的價錢相若的菜式;如你點先話,最好是選餐牌裡的中價之選。主人家即使帶來名酒佳釀,切記不要「一杯接一杯」,不單易醉出洋相失禮,同時亦令同行的親友們覺得你不夠大體。到結帳的時候,要主動提出夾錢方案,並留意是否有朋友買了蛋糕和酒等,亦提出加入大數攤分;如是有人請客的話,即使現場來不及多謝,亦需要回到家手機留言給主人家致謝,帶來一個開心的聚會。 做個懂感恩有禮貌的朋友,每次飯局聚會都一定有你的份兒。

專欄

孩子包皮推不開 「手尾」可以很嚴重

包皮是男性生殖器前端的外皮,正常情況下呈環形,並能完全或部份遮蓋龜頭,起到保護龜頭並防止外界造成損傷的作用。在孩子3-5歲之前,無法完全翻開包皮是正常的,這被稱為生理性包莖。在5歲左右,大部分孩子的包皮已經可以翻開,但並非所有兒童都能在相應階段順利翻開包皮。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包皮問題,父母應立即帶他們尋求醫生治療,並教導孩子正確的包皮護理方式。 當孩子的包皮過長時,這種情況被稱為「包莖」,它會導致龜頭無法完全露出,可能引起各種不適,如果不進行正確處理,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導致排尿困難,因為尿液在排尿時可能會積聚在包皮內,需要推開包皮才能排出,阻礙了正常的尿液流動。同時,狹窄的尿道口也會導致小便分叉和尿液流向不準確,如廁時容易弄濕身體和衣服。此外,由於包莖會使尿液在排尿時滯留在包皮內,令細菌容易滋生,可能會引起龜頭炎和感染,甚至膀胱和尿道感染。 一些家長在發現孩子有包皮問題後,可能會試圖幫他們強行翻開或推下包皮,這反而會導致包皮無法回到原位,從而勒住陰莖主體,影響包皮和龜頭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產生「嵌頓性包皮」。孩子的龜頭會充血和腫脹,且感到疼痛,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包皮和龜頭的水腫,或者影響龜頭的血液循環,甚至甚至會令包皮或陰莖組織壞死,可能需要切除陰莖前端。因此,當包皮無法推回原位時,建議父母儘快帶孩子尋求醫生的幫助。 要治療包莖和包莖嵌頓,除了傳統包皮環切手術外,現時有較多父母為孩子選擇進行激光割包皮手術或微創包皮免縫手術,這些新的治療方法為孩子提供了更為舒適和方便的選擇。激光割包皮手術利用激光激光器或高頻電刀切除過長的包皮,在切割的同時也能夠止血,相比傳統手術方式,激光手術具有出血、疼痛和腫脹較少的優勢,孩子也能夠更快地恢復,並減少了手術後的不適感,孩子通常可以在術後三至五天後上學。而微創包皮免縫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生會使用包皮槍,把多出來的包皮同時除去和縫合,切口平坦整齊,幾乎不會引致出血,只產生輕微的疼痛,手術需時5-10分鐘,非常迅速。相比傳統手術,微創包皮免縫手術的恢復時間更短,創傷更小,通常無需拆除縫線。 無論是激光割包皮手術還是微創包皮免縫手術,都能縮短小朋友的康復時間,使他們能夠更快重新投入日常活動中,同時也讓父母照料孩子變得更加方便。手術後,家長應按照醫生的建議執行護理措施,包括教導孩子保持手術部位清潔、避免劇烈運動和碰撞,以及定時觀察手術部位的情況,以確保傷口能夠順利癒合。 此外,在手術後,家長還應該注意幫助孩子避免過度觸碰生殖器,因為孩子可能會將手上的細菌帶到陰莖上,增加感染的風險,導致龜頭包皮炎。為了減少孩子對生殖器的關注和好奇心,家長可以帶孩子體驗新事物,例如參與不同種類的運動或者探索大自然,使他們專注於其他興趣愛好上,進而不再經常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新奇、形狀獨特的玩具,例如積木、玩具模型等,以刺激孩子的觸覺,滿足他們對新鮮觸感的需求,轉移他們觸碰下體的衝動。 綜上所述,當孩子出現包皮問題時,建議父母及時諮詢醫生的建議並進行相應的處理,以免孩子的生殖器狀況惡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專欄

出外做好防曬措施 有效預防皮膚癌

當我們的皮膚受到陽光的照射時,它有助合成維生素D,促進骨骼的發育。然而,如果長時間在烈日當空下曝曬,又沒有做好防曬措施,DNA可能會在細胞新陳代謝過程中受到損傷,可能會導致基因突變,進而使細胞失控增長,形成皮膚癌。因此,大家絕對不能忽視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亦要定期觀察皮膚,一旦發現任何異常情況,建議立即求醫。 除了太陽的紫外線,還有其他一些風險因素可能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首先,皮膚較白的人由於黑色素較少,相對容易罹患皮膚癌,因為他們的皮膚更容易受到紫外線的損害。此外,擁有較多痣的人也較容易罹患皮膚癌,因為這些斑點可能是細胞異常增生的徵兆。過去有燒傷或接受過放射治療的人,由於皮膚已受損,使得細胞更容易發生異常變化,因此可能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免疫力低下、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或放射物質,以及有家族病史的人也面臨較高的皮膚癌風險。 皮膚癌可以出現在許多部位,包括臉部、唇部、頸部等經常暴露在陽光下的區域,但也有可能出現在不常接觸到陽光的部位,如手掌、腳掌或腳趾間的縫隙。皮膚癌可能出現幾種警告徵兆,首先,如果皮膚上出現新的斑塊,它的外觀應該與周圍的斑點有所不同,可能伴隨著痕癢、疼痛或發炎等症狀。其次,如果傷口長時間無法癒合,也需要特別關注。此外,痣或斑點的大小、形狀或顏色的改變也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 為了更準確地評估痣或斑點的性質,我們可以遵從ABCDE規則進行初步分辨。首先是外觀不對稱(Asymmetry),在痣的中間劃一條十字,觀察四條邊是否對稱。如果對稱,則可能是良性的;如果不對稱,可能傾向於惡性。其次是邊界(Border),檢查痣的邊界是否規則。如果邊界整齊,可能是良性的;如果不規則,可能傾向於惡性。接著是顏色(Colour),良性痣通常顏色較單一,而惡性痣可能有多種顏色或色差。然後是直徑(Diameter),如果痣的直徑小於6毫米,可能是良性的;如果超過6毫米,則需要更仔細觀察,可能傾向於惡性。最後是演變(Evolving),如果痣隨著時間沒有明顯變化,可能是良性的;如果大小、形狀或顏色一直在變化,則可能傾向於惡性。 預防皮膚癌最重要的措施是避免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在陽光猛烈下活動時,應該採取適當的防曬措施,如使用防曬霜、撐傘、戴寬邊帽和太陽眼鏡等。此外,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是累積的,即使沒有明顯的曬傷或灼傷,皮膚組織可能已受到損傷。因此,大家應該及早培養防曬的意識和習慣。如果發現皮膚出現任何可疑徵兆,建議立即尋求醫生的幫助,早期發現和治療可以防止癌細胞的擴散,並提高治愈率。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保羅的神奇子彈

出生於德國的猶太裔知名科學家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是血液學、微生物學及近代免疫學的奠基人,1908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以表彰他對免疫學的貢獻。提起「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現在大家都知道是癌症治療的一種,但百多年前埃爾利希教授提出這「化學治療」概念時,原是針對細菌感染的治療,即是現今抗生素一類的治療!他也提出了一項非常有前瞻性的概念:「神奇子彈」(Magic Bullet),簡單來說就是將藥物在身體內由特定載體精準地帶到目標以治療疾病,同樣地這「神奇子彈」最初也是針對傳染病的治療,但隨着教授晚年開拓癌症研究,「神奇子彈」也順理成章成為癌症治療的新方向。 還記得在醫學院求學時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神奇子彈」是醫治胃腸間質瘤的鏢靶藥伊馬替尼(Imatinib),由於藥物能針對間質瘤的特定生長機制,小小一顆膠囊就能有效治療原本化療和電療都束手無策的頑疾!其後也有針對表皮生長因子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鏢靶藥,同樣療效神奇,可是想深一層這些鏢靶藥物都不完全符合「神奇子彈」的定義,因為這些藥物都不是被精準地帶到癌細胞。 現今能真正稱得上「神奇子彈」的抗癌藥物,非「抗體-藥物複合物」( ADC: Antibody-Drug Conjugate)莫屬!顧名思義ADC 由抗體和抗癌藥物組成,兩者以化學物連接,而抗體有導航作用,將抗癌藥物帶到癌細胞,讓抗癌藥物精準地殺滅癌症!ADC的研發極之複雜,可幸現在已有不少成功例子,能應用在特定群組的乳癌和肺癌病人身上,也有ADC是抗體搭載放射性同位素,更有效地將輻射限制於腫瘤小區之內,提高療效之餘亦能減低對附近正常細胞的傷害! 保羅的神奇子彈能否成為癌症治療的「Silver Bullet」?不妨拭目以待,「讓子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