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拗柴受傷點醫好? – Metrodailyhk
專欄

拗柴受傷點醫好?

日常俗稱的「拗柴」是最常見的足部傷患,醫學上稱為足踝扭傷,主要傷及足踝外側的韌帶群,尤以前距腓韌帶受傷最常見,除了專業運動員及運動愛好者是高危人士之外,一般人若是因下肢或足踝傷患令足踝不穩定、腿部肌肉量不足、有高足弓、鞋子尺碼太大或鞋帶太鬆、或是走路不帶眼只顧低頭看手機,均可因不能及時對路面情況作出應有反應而容易拗柴。究竟當拗柴受傷後要接受什麼治療?何時才需要做手術?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骨科顧問醫生陳子釗於本文為大家講解。

陳子釗指由於韌帶若有撕裂,本身可自然愈合,因此,針對拗柴導致靭帶損傷的治療目標,正是迅速處理務求幫助到韌帶愈合得更好。臨床上約7成前距腓韌帶(ATFL)撕裂的傷者,是不需即時做手術,而是接受適切的非手術療程,他們在康復後的韌帶愈合情況普遍亦足夠能讓自己再參與運動及如常生活。

對應的非手術療程可按傷勢及生活需要而調整。首先,若傷患屬輕度,會採用PRICE 急救方法(PRICE Approach)作急性處理患處再配合復康治療。PRICE 急救法如下:

1. P是指protection,即先保護受傷的關節。普遍會利用腳托或運動布貼來承托足踝作保護,從而減少患處再受傷風險;

2. R是指rest,即是休息。傷者需要盡量令患腳休息;

3. I 是指ice,字面冰的意思,代表物理治療師會為傷者進行冰敷;

4. C是指compression,即是加壓,指運動傷害處理中的壓迫包紮或壓力治療,這可助足踝扭傷者舒緩紅腫、疼痛並提供承托及支撐;

5. E是指Elevation,即是抬高及推高腳,這些做法目的是幫助減輕急性受傷的反應例如:水腫、發炎及疼痛。

陳子釗強調接受非手術療程的患者必須要完成復康治療,目的是讓他們循序漸進地恢復足踝的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反應及平衡力等,以減少日後再扭傷、受傷的風險。若拗柴傷勢嚴重,則要服食消炎止痛藥及在受傷起10至14天內打石膏來固定及保護患處及相關的關節,以便可加快消腫及揭止足踝關節郁動令疼痛加劇。

至於餘下約3成前距腓韌帶(ATFL)撕裂的傷者,陳子釗指是在接受非手術治療一段時間後,韌帶的自然愈合情況欠理想令足踝不穩定,甚至出現反復足踝扭傷的慣性拗柴後遺症,即使再因此而接受非手術治療情況仍沒有改善,以致無法如常應付生活、工作及參與運動的人士,故此均建議他們跟醫生商量及評估身體狀況後,考慮接受足踝關節鏡及韌帶重建術,以避免慣性拗柴隨日子可併發足踝關節炎甚或骨折,再者該手術屬於足踝穩固手術,亦可幫助減低足踝關節提早退化。

足踝關節鏡及韌帶重建術對某些人士例如運動員來說,亦是針對嚴重急性足踝扭傷的合適治療方案,陳子釗解釋因為術後除了可令他們提早回復本身運動水平,亦可減低拗柴復發及慢性足踝關節不穩定的風險,而且若發現足踝嚴重扭傷之同時還有附近位置受傷的情況,該手術亦能將之治理。該手術現時可用微創方法進行。骨科醫生會在足踝位置開一個切口,並放入關節鏡檢查足踝關節及相關韌帶的損裂程度,以決定把韌帶縫合還是把足部其他肌腱或軟組織移植過來重建。而在同一手術中亦可將關節內的缺損、骨刺(贅骨)等一併處理。無論是韌帶接合抑或韌帶重建的手術,均須全身麻醉或脊髓麻醉,術後或可能要用腳托固定足踝。

無論是接受手術治療抑或非手術治療,充分的休息和訂制的復康訓練同樣重要。復元所需時間是乎傷勢輕重,或需數星期至數個月不等。陳子釗提醒患者必須按醫生指示在康復期完成後才循序漸進地參與自己喜愛的運動,不然會影響治療效果,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