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身體凝血機制出現問題的先天性疾病,病人身體缺乏某種凝血因子,以致受傷出血時較難止血,重度血友病患者更會有自發性的出血情況,較常見的是關節出血或肌肉內出血。此外,病人也容易出現瘀傷、流牙血甚至內出血。由於血友病是較罕見的遺傳病,雖然現今的治療方法已經大有改進,可是部分人士對這病仍存有迷思,例如: 1. 血友病患者需要經常接受輸血嗎? 拆解:在現時來說,即使是重度血友的病人只要做好「預防性治療」,出血風險已顯著降低。除非出現嚴重的出血,否則需要輸血的機會較微。這迷思源於數十年前,未有將凝血因子製成藥物的技術,使病人可能需要依賴輸入血液製品如血漿或血漿製品,提升體內凝血因子水平。但現在已沒有此需要,因為凝血因子已可製成藥物,只需注射經指導的注射份量,已可提升病人體內凝血因子的濃度。 2. 血友病患者進食高鐵質食物,可以預防出血? 拆解:對血友病人來說,攝取高鐵質食物和出血頻率並沒有太大關係。現時預防出血的方法進步,只要沒有病人嚴重的出血,出現貧血的風險相對較低,一般是不需要額外補充鐵質。另一方面,即使在飲食物上攝取了較多鐵質,也不會對血友病本身缺乏凝血因子的情況產生影響,所以兩者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3. 血友病人容易出血,應避免做運動? 拆解:血友病人容易因碰撞出血,出血後亦較難止血,從前由於預防性治療未廣泛應用,嚴重血友病患者可能因此不敢運動,有這病的小朋友更會被禁止上體育堂。但其實病人需要運動,因為運動可保護他們的關節。現時只要做好以下三部曲:定期監察關節情況,揀選適合自己病情的運動,以及適當用藥,血友病人甚至踢足球、打羽毛球都可以。 事實上,現時針對血友病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大方向,第一是「需求性治療」,即有出血症狀時為病人注射凝血因子幫助止血,較常用於輕度的病人身上;第二是上文提到的「預防性治療」,即不論病人有沒有出血症狀,也會在指導之下定時注射凝血因子,較常用於重度的病人身上。 高撞擊性、容易導致出血的運動,我們一般都不建議病人去做。比較適合血友病人的運動是一些和關節有關的伸展性運動,而游水可靠水的浮力減輕關節負荷同時達到運動的成效,同樣建議。而中、重度病人做強度較高的運動前可先注射凝血因子,提升血液裡的凝血因子濃度,減低出血風險以加強對身體和關節的保護。即使在運動時受到碰撞受傷,出血的風險也會降低。加上定期覆診和監察出血的情況、關節及肌肉的情況以及用藥的情況等,都可以放心做運動的。
隨著牙科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植牙已成為許多人修復牙齒缺損的首選方案。然而,植牙對患者的口腔條件有較高要求,例如要有足夠的骨量和健康的牙齦。對於老年患者而言,情況往往更為複雜,他們可能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加上口腔條件可能較差,例如牙齦萎縮,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種植牙的效果和安全性。在這種情況下,活動假牙便成為了一個更為現實和可行的選擇。那麼,活動假牙究竟能戴多久?使用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活動假牙是一種可隨時拆卸的牙齒修復裝置,主要分為全副活動假牙和局部活動假牙兩大類型。全副活動假牙適用於脫掉所有牙齒的病人,它放置在黏膜上受力,底部有骨頭支撐。局部活動假牙則適用於口腔內仍有部分健康牙齒的情況,通過金屬支架設計勾住健康牙齒,使牙齒與牙肉均勻受力。 安裝活動假牙的過程通常包括初步檢查和診斷、取模、試戴和最終安裝等步驟。首先,牙醫會對患者的口腔進行全面檢查,確定是否適合佩戴活動假牙。隨後,使用專門的材料取患者的牙齒和牙床模型,以便製作合適的假牙。假牙製作完成後,患者需要進行試戴,牙醫會根據試戴結果進行調整,確保假牙的舒適度和穩定性。經過多次調整後,假牙最終安裝在患者口腔內,並進行最後的微調。 相較於植牙,活動假牙不需要手術,對口腔條件的要求相對較低,並且可以方便地拆卸和清潔。這對於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口腔衛生維護來說更加便利和安全。然而,配戴活動假牙也有一系列需要注意的事項。 首先,活動假牙的正常使用壽命大約是3-5年,這是因為牙床一般以每年0.5毫米的速度降低,戴用五年以後,即使使用者並沒有感覺假牙有任何問題,也應該及時更換。若繼續使用不合適的假牙,黏膜表面可能會發生創傷性潰瘍,並加速牙床吸收。 其次,許多老年人為了方便,習慣睡覺時不摘掉假牙,這種做法實際上埋下了安全隱患。睡眠時,假牙可能會意外脫落,如果不慎進入食道,可能造成食道損傷,甚至危及生命。而活動假牙長期放於口腔內,會導致口腔衛生欠佳,令牙肉和牙床容易受損,因此,建議老年人在睡前摘下假牙,並進行適當的清潔和保存。 此外,日常使用和維護也很重要。每次進食後,應取下假牙漱口並沖洗,去除殘留食物。在睡前取下假牙後,應先仔細清潔,然後將其浸泡在清水或市面上專門販售的假牙清潔劑中保存。切忌使用消毒液(如漂白水)來浸泡假牙,因為這可能會損害假牙。同時也要避免使用熱水來清潔或浸泡假牙,因為高溫會導致假牙變形。清潔假牙時,應使用軟毛刷輕輕刷洗,要避免使用牙膏,因為牙膏中的摩擦劑可能損傷假牙的樹脂材料。 總括而言,活動假牙為老年患者提供了一種相對安全、便捷的牙齒修復方案。然而,為了確保假牙的使用效果和延長其使用壽命,患者需要遵循正確的使用和維護方法,並定期進行檢查和更換。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2021年的數字,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全年確診新症5,899宗,因大腸癌死亡的個案則有2,298宗。大腸癌可以分為四期,愈早發現存活率愈高: 第一期——腫瘤仍在大腸的腸壁,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 第二期——腫瘤已入侵大腸壁較深層地方或其他附近的器官,治療後五年存活率仍接近九成。 第三期——已出現局部淋巴擴散,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約七成。 第四期——擴散至遠距離器官,例如肝、肺、骨骼、腦、腹膜等,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只有一成。 因此,及早發現大腸癌展開治療是十分重要。不同期數的大腸癌,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案。一般來說,第一至第三期都以根治性手術為主,外科醫生會將腫瘤和大腸附近的淋巴一併切除。當然,有部分病人需要接受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的機會。通常第三期病人手術後都需要接受化療,至於第二期就要視乎病理報告有沒有高風險復發因素,再和病人商討是否接受術後化療。 而第四期大腸癌的治療就比較複雜,因為已經擴散到遠距離的器官,所以除了外科醫生,也必須有腫瘤科醫生甚至其他專科醫生的參與,一同研究治療方案。一般來說第四期治療會以腫瘤科治療為主導,包括化療、標靶藥、電療和免疫治療等。若能將腫瘤控制甚至縮小,亦有機會以外科手術將腫瘤及擴散的地方切除,達至根治,所以第四期患者絕對不要灰心。 早期的大腸癌大部分沒有症狀,但仍有小部分個案有迹可尋。若有疑似大腸癌症狀,包括:大便有血、大便習慣突然改變、經常覺得有便意、絞肚痛、沒有原因的消瘦等,應盡快諮詢醫生,不要錯過及早發現的機會。至於沒有症狀的人士,特區政府建議50-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市民參加篩查計劃,可增加及早發現大腸癌的機會。此外也可和醫生商議,主動接受大腸鏡檢查。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大約是40至50歲,但漸有年輕化趨勢,以前我們說30歲或以前患乳癌很罕見,近年臨床所見20歲出頭的個案也有,病人還在唸大學的年齡,是十分不幸的例子。 和大部分癌症一樣,乳癌若能在早期發現並開始治療,根治機會遠高於中後期才發現,例如「零期」的乳癌,即原位乳癌,顧名思義是腫瘤仍停留在它原本發生的位置(乳房之內),還沒有任何擴散的跡象,康復機會十分高。 「零期」乳癌很多時都是透過篩查發現,即針對沒有任何症狀的女性,例如乳房沒有任何不適,自己也沒有摸到乳房有硬塊的情況下,安排做檢查。一般建議女性在40歲開始,每2至3年接受一次乳房造影檢查,若透過這檢查發現不正常的陰影,便會進一步做組織抽針檢查,有機會發現較早期的乳癌,並盡快開始治療,根治的機會遠高於後期才發現的乳癌。不過,部分病人對乳癌篩查的過程和後續處理,仍有一些迷思,包括: 1. 乳房組織抽針檢查分為粗針和幼針,是否粗針會比幼針痛? 插針抽取乳房組織時用粗針還是幼針,主要是由醫生根據初步檢查結果決定。幼針大約是平時抽血所用的針嘴大小,粗針則大約是原子筆的筆芯粗幼。不少病人聽到粗針即以為會很痛,但其實不用擔心,因為以粗針抽組織的過程是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先在皮膚表面注射麻醉藥,所以整個過程不會有太多的不適。反而幼針由於只像平時抽血,大多不會麻醉,反而會有點不適,但一般都不會很痛。 2. 若篩查發現零期乳癌,是否不需要做手術? 病人期望零期乳癌不需要做手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使是零期乳癌也需要切除。因為零期乳癌若不處理,一般都會繼續發展,若發展至第一、二期就必須做手術,並且比零期時做手術需要切除的範圍更大。 3. 零期乳癌手術,是否只需切除很少乳房組織? 這是不一定的,因為雖然零期乳癌的腫瘤非常細小,但亦有些情況是腫瘤相對分散,即在乳房的不同位置都發現癌細胞,在這情況下手術的範圍也需要比較大,始終「切得清」才最重要。
百日咳是高度傳染的呼吸系統病,近幾年全球疑似有再活躍的趨勢。百日咳病如其名,會令人劇烈咳嗽並可持續達3個多月(即約百天)之久,不少患者更會咳到嘔吐、斷肋骨,甚或可咳到窒息、昏倒!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廖頌雅醫生指出,大眾或以為百日咳只影響嬰兒,但其實任何人均可被傳染,例如哮喘及慢阻肺病患者,以及抵抗力較低的長者一旦染上,亦會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 百日咳(pertussis)是由一種名為「百日咳博德氏桿菌」的細菌所引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這細菌會通過帶菌者空氣中的飛沫,又或遭飛沫污染的表面給他人接觸而傳播開來。廖醫生解釋,「百日咳博德氏桿菌」侵入人體後,會依附在呼吸道的黏膜表面,並釋放一些毒素破壞表面具保護作用的纖毛,導致氣管腫脹發炎而刺激分泌更多黏液,於是引發嚴重咳嗽。 百日咳初發時就好像患了普通傷風、感冒般,有輕微發燒、流鼻水,及帶些輕咳。病發第二星期起,發燒、流鼻水漸緩解,但咳嗽卻愈見嚴重,患者每天都會頻密出現陣發式的劇烈咳嗽,每次可達一分鐘或以上;趁未咳時大力吸氣,又會發出有點像雞啼的吸入性哮聲(inspiratory whoop),是以百日咳在祖父母年代又俗稱「雞咳(whooping cough)」。 持續的猛烈咳嗽,除了令患者極度疲乏,更可導致「猛烈咳嗽後嘔吐(post-tussive emesis)」,加上嚴重阻礙飲水進食,容易令人脫水、體重驟降。臨床上,不少體弱或年長的患者更會咳到肋骨折斷、缺氧暈倒、休克。此外,百日咳亦可觸發肺炎、結膜炎及中耳炎,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統長期病者若染上百日咳後,更容易出現這類併發症。 嬰幼兒染上百日咳最危險,由於他們的氣管仍很細小,未必有咳嗽等症狀,卻會不時有暫停呼吸的情況,比成年人更容易缺氧、窒息。因此父母及照顧者當發現家中嬰兒拒絕飲奶、咀唇變藍發紫、出現口部乾涸及雙眼凹陷的脫水表徵、甚至抽筋,須即時送院救治。 百日咳-年四季也會出現,不如流感般有季節高峰期,而且一名百日咳患者足已可感染十多人,故此在香港屬於法定呈報傳染病。 早在2010年本港只有5宗百日咳個案紀錄,但到2016年已有31宗,至2018年更已攀升至110宗,推斷跟當時港人外遊探親的熱門地日本、英國、澳洲先後有百日咳爆發有關。疫情期間由於不能外遊,本地相關個案再次回落,不過現時大家回復四出外遊的生活方式,預計亦會增加百日咳再次傳入香港的風險。 當咳嗽兩周仍沒有轉好,或甚至因猛烈咳嗽而引發一些危險的症狀,應盡快求醫。入院後醫生會先處理患者的不適,包括:吊鹽水(打點滴)以舒緩脫水症狀、抽痰以解決痰涎充塞氣管、吸氧氣以治理缺氧昏倒。醫生經問診後如有懷疑,會安排求診者做百日咳PCR核酸檢測,當呈陽代表染病。病發2星期內細菌傳染力大,因此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能發揮最大療效,延醫會加長及加重細菌對身體的傷害。 百日咳的患者必須按醫生指示接受及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同時也應圍頸巾、戴口罩,以免吸入冷空氣或可疑致敏原剌激氣管,亦要暫停吃冷凍飲品及甜點避免加劇咳嗽。 此外,廖醫生提醒與患者同住的家人、工作或生活上的緊密接觸者,也要看醫生,並可接受預防性的抗生素治療,另亦要在相關的家居或共用處所消毒。 預防百日咳,接種百日咳疫苗是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減輕嚴重咳嗽的症狀。本地的嬰兒及兒童自1956年起,須在出生後2個月起至小學6年級的接種期內,按時間完成多劑百日咳疫苗。 由於一出世未可以即時接種百日咳疫苗,故出世後首6個月的嬰幼兒抵抗力最低,最易受感染。另一方面,百日咳疫苗的保護力最多也只有10年,加上2018年本地個案增多近3.6倍,因此2019起,衞生防護中心已呼籲孕婦於35周之前接種一劑的百日咳疫苗,讓初生嬰兒可從準媽媽身上得到相關抗體,同時準媽媽也有抵抗力可避免染上百日咳。 除了嬰兒及孕婦之外,現時也建議以下易被傳染的高危成年人,接種百日咳疫苗: 一. 外傭、陪月員、祖父母、父母等的初生嬰兒照顧者; 二. 本身有糖尿病、心臟病、腎病、或哮喘及慢阻肺病的長期病患者,以及年老長者等的抵抗力較弱人士及他們的緊密照顧者; 三. 醫護人員; 四. 50歲或以上人士; 五. 近10年沒接種任何百日咳疫苗人士,而又需要經常外遊、公幹的人士; 六. 從沒有打過百日咳疫苗,缺乏相關抵抗力的來港工作及居住的外地人士。
以本港為基地的尚至醫療集團(「尚至」),成功引入上海實業集團、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上海鎂信健康科技等為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將品牌提升為行業內更有認受性的領導者,並有助香港作為亞洲醫療中心的地位。 「尚至」主席霍文遜醫生表示,集團成立於2018年初,現時有六十多名專科醫生、二十多位普通科醫生及相關醫療專業人士,是適當時間向外發展。 「例如集團在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其實很自然地已在發展中。」霍醫生說,「看看香港和澳門的數據,以澳門為例,現時三份一以上澳門人其實都會到國內尋求醫療服務,這已是大趨勢。反過來,疫情之後亦有一定數量的國內病人來港接受醫療服務,因此我們將來希望有『多點行醫』,和國內團隊合作、接軌,有需要時病人可來往兩地接受醫療。」 這次引入的新投資者,霍醫生表示他們會有代表加入董事會,但不會參與實際的日常操作。而和這三間機構的合作細節亦各有不同,並非單純引入資金。當中包括醫療產品、藥物的開發;或發展醫療科技例如AI人工智能,有助跨專科的真正合作。以日本三井為例,在本國有豐富的長者醫療服務經驗,「尚至」也會吸取這方面的經驗幫助未來發展。 「我們很榮幸能吸引到新的資本和合作夥伴,這一輪融資的完成是我們在優質私人醫療保健領域鞏固領導地位的重要里程碑。有了全新投資者的戰略支援,並依託原有股東的優勢,我們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增長機會。尚至醫療將繼續在提供先進醫療保健服務和創新的征程中前進。」霍醫生表示。 「尚至」集團總裁潘耀堅先生表示,現時集團佔15%左右的病人是來自國內,有港人北上有國內人南下,所以定位必須非常清晰。「港人北上一般是考慮價錢問題,而國內病人南下香港最先考慮的可能是醫療水平、服務等等,這些在一小時生活圈內可以辦到。例如有集團內的心臟科醫生和我說,早上接到國內人電話說胸口不適,下午兩點病人已坐在香港的診症室接受檢查,檢查之後他還可以返回國內,回家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