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專欄 – Page 9 – Metrodailyhk

專欄

專欄

「零期」使唔使做手術? 拆解乳癌篩查迷思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大約是40至50歲,但漸有年輕化趨勢,以前我們說30歲或以前患乳癌很罕見,近年臨床所見20歲出頭的個案也有,病人還在唸大學的年齡,是十分不幸的例子。 和大部分癌症一樣,乳癌若能在早期發現並開始治療,根治機會遠高於中後期才發現,例如「零期」的乳癌,即原位乳癌,顧名思義是腫瘤仍停留在它原本發生的位置(乳房之內),還沒有任何擴散的跡象,康復機會十分高。 「零期」乳癌很多時都是透過篩查發現,即針對沒有任何症狀的女性,例如乳房沒有任何不適,自己也沒有摸到乳房有硬塊的情況下,安排做檢查。一般建議女性在40歲開始,每2至3年接受一次乳房造影檢查,若透過這檢查發現不正常的陰影,便會進一步做組織抽針檢查,有機會發現較早期的乳癌,並盡快開始治療,根治的機會遠高於後期才發現的乳癌。不過,部分病人對乳癌篩查的過程和後續處理,仍有一些迷思,包括: 1. 乳房組織抽針檢查分為粗針和幼針,是否粗針會比幼針痛? 插針抽取乳房組織時用粗針還是幼針,主要是由醫生根據初步檢查結果決定。幼針大約是平時抽血所用的針嘴大小,粗針則大約是原子筆的筆芯粗幼。不少病人聽到粗針即以為會很痛,但其實不用擔心,因為以粗針抽組織的過程是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先在皮膚表面注射麻醉藥,所以整個過程不會有太多的不適。反而幼針由於只像平時抽血,大多不會麻醉,反而會有點不適,但一般都不會很痛。 2. 若篩查發現零期乳癌,是否不需要做手術? 病人期望零期乳癌不需要做手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使是零期乳癌也需要切除。因為零期乳癌若不處理,一般都會繼續發展,若發展至第一、二期就必須做手術,並且比零期時做手術需要切除的範圍更大。 3. 零期乳癌手術,是否只需切除很少乳房組織? 這是不一定的,因為雖然零期乳癌的腫瘤非常細小,但亦有些情況是腫瘤相對分散,即在乳房的不同位置都發現癌細胞,在這情況下手術的範圍也需要比較大,始終「切得清」才最重要。

專欄

白蝕症誤解歧視多 治療突破帶來希望

6月25日是「世界白蝕症關注日」,白蝕症(Vitiligo)又名白癜風,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症狀,與免疫系統誤將自身黑色素細胞當成外來異物來攻擊有關,多數出現於面部、頸部、手背等位置,導致患處色素減少,令皮膚呈現較白的異常斑塊或皮膚白點,可影響任何年齡層的人士。 由香港醫護聯盟推動的白蝕症病人自助組織「告白會」,於5月進行一項白蝕症認知網上問卷調查,訪問了近300名18歲以上市民,男女比例約3:7,過半數為就業人士,其中以18至30歳(38.3%)佔多數。結果顯示,近半數人不知道此症是否有遺傳性,逾六成人認為與自身免疫系統有關;近三成人稱白蝕症有傳染性。至於白蝕症會否導致皮膚癌的問題,近五成人表示不知道,但約四成受訪者認為情緒與壓力有機會引致白蝕症。 患者分享抗病歷程 白蝕症患者吳女士(Wendy)回想自己的發病始於去年初,原以為是染髮劑引致皮膚敏感,沒想到最初的一點白蝕白斑很快便蔓延至全身,面部及下巴亦有幾塊,十分顯眼。「初時接受不了自己像『花豹』般模樣,外出時其他人會露出奇怪眼光,似乎認為我的皮膚有問題。我是一個歌手,經常在台上表演,一個月大概唱十幾場,會見很多人,有白蝕自然會影響我的情緒。記得唱歌班的團友說過難聽的話:『你睇吓Wendy依家咁肉酸,仲走出嚟唱歌。』」 她續說:「白蝕症不像其他皮膚病,其實不痕不痛,但突如其來臉上和身上白斑一塊塊的,未必人人接受得到。希望大眾更了解這個病,不會有太多誤解,亦不要用歧視眼光看待白蝕患者,應該把他們當平常人一樣看待。」 自身免疫性皮膚疾病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表示,白蝕症是一種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膚疾病,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身體任何部位出現白斑,因始於皮膚表層以下,所以不具傳染性。雖然此症不危及性命,但其明顯的外觀病徵和慢性病程,往往導致患者產生自卑和負面心理影響。 「白蝕症不僅是一種皮膚病,它可以影響患者在生活上各方面。在所有研究中,超過50%白蝕症患者的心理社會共病,包括抑鬱症、重性抑鬱障礙、焦慮症、社交恐懼症、污名化感覺、調節障礙、關係困難和認知障礙等,這些合併症的廣度和嚴重程度,以及由此對白蝕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超出了以前被認為是美容疾病的範疇。」 陳俊彥醫生提出白蝕症香港常用的幾種治療方法,包括外用藥物,例如局部外用皮質類固醇、鈣調磷酸酶抑製劑;光療治療,例如紫外線(NB-UVB);內用藥物,例如系統應用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其他治療方法還有細胞移植療法、表皮移植、脫色治療、遮蓋療法。而202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其中一種JAK抑制劑蘆可替尼乳膏(Ruxolitinib cream)用於成人和12歲以上兒童患者非節段型白蝕的局部治療,成為現時被FDA認證的白蝕治療。 不過,治療結果會因不同因素而異,包括身體基礎條件、白蝕類型、患病時長、患者年齡、治療方案等。患者親友及社會大眾對他們的支持和平等看待,亦有助患者對抗頑疾。

專欄

兒童賽事在深夜 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香港學童或多或少都有參加課外活動,事實上對培養孩子社交能力,訓練思維、陶冶性情、耐力及體骼鍛鍊都有好處。當然,課外活動應該以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業為大前題,不應對孩子和家長做成負擔才對。最近,我的兒子熱愛的課外活動──冰球,近期有個比賽居然安排在凌晨2時,這樣的「課外活動」對孩子來說絕對不是健康活動。 凌晨劇烈運動影響睡眠 即使是成年人,在晚間進行競爭性質的劇烈球類比賽,睡眠受影響的比率則較高。兒子參加了冰球(ice-hockey)隊多年,這不單成為了他最喜愛的課外活動,事實上他亦在這裡學懂了體育精神、朋輩合作性和堅毅,亦得到與隊友們的友誼,我是絕對是值得支持他玩冰球的。可是,最近於香港舉行的大型冰球比賽 卻安排在夜晚,甚至到凌晨2時 。  大會應該明白冰球的間歇運動強度十分高,令肌肉疲勞,參加比賽氣氛緊張為隊員帶來壓力,加上大部分小朋友日常生活都是早睡,突然其來的要半夜比賽,打擾了孩子的生理時鐘,劇烈運動後亦難以安睡,對翌日上課的專注力都大受影響。事實上早已有醫學在睡眠一至兩小時前進行劇烈運動容易影響睡眠,因心跳率運動後仍處於累高水平,副交感神經系仍在活躍水平。醫學界建議在睡前一至兩小時內,避免進行高強度運動,以免影響入睡。 健康生活作息有時 今次比賽令不少隊員都生病了,部分隊員最後因病缺席賽事,即使有出賽的隊員亦因身體負荷不了夜深運動而表現強差人意,翌日亦未能上課需要向學校請假。帶孩子深夜比賽,回家後亦要安頓好孩子,家長差不多等於通宵,翌日累得不能上班。 其實參加課外活動目的希望孩子可以有更多元化的活動,令身心都得健康發展,今次的比賽卻令小朋友和家長都疲於奔命,孩子的情緒和耐性亦受到睡眠不足的影響,變得易怒和不集中。所以建議主辦比賽單位宜諒解小朋友的作息時間和健康為本,安排比賽日期和時間,而不是純粹以商業角度和方便賽事和人手安排而作安排;再者要令更多香港了解冰球這項運動和培育新力軍,首要是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業,安排更適合孩子的比賽日期和時間,可以令他們比賽發揮得更好,應可以吸引更多孩子參加冰球活動。

專欄

如何開始健康管理 預防慢性病?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飲食及睡眠不定時,加上工時長常久坐不動,容易成為心腦血管疾患、代謝疾病甚至癌症的高危族。想下定決心管理好健康,卻滿腦疑問?不如等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醫生為大家拆解迷思吧! 開始管理身體健康,首先需要做什麼? 要預防常見的慢性病,以及改善某些初期症狀,最老生常談卻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不良飲食習慣,配合運動,而且還要按需要定期做合適體檢。 經常說健康飲食要低鹽低糖,其實吃多少才不過量呢? 飲食應定時定量,吸收足夠水份,不應偏食,但要避免攝取過量糖分。可參考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天最少食用共400克不同種類的蔬菜及水果(惟馬鈴薯不算),來幫助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如此同時,每天食鹽的總攝入量也應少於5克(1茶匙)以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 此外,溫馨提示大家,煙草包括二手煙、酒精、加工肉類及紅肉已被醫學界確認屬主要致癌物,不應將之成為生活所需。 久坐不動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現時一機在手,已可終日坐下來處理工作、社交、生活及娛樂需要。因此往往不自覺養成體能活動嚴重不足的壞習慣。惟有國際研究已指出,久坐不動時間最長的人士比起時間最短的,其癌症死亡風險可高出約8成。 要多少運動量才能夠幫助身體保持健康呢? 每日的運動量,只要相等於消耗 150 卡路里熱量,已足以令身心獲益。養成日常多走動及恆常運動的習慣,除了促進心血管及肺部功能,幫助消脂,紓解情緒壓力,改善肌肉量、肢體協調及平衡力,更可大幅降低提早患肌少症而經常跌倒的風險。 而且跟據國際的臨床數據推斷,只要恆常進行足夠的體能活動,已可預防全球約17%至18%的結腸癌、12%的女性乳癌及23%的子宮內膜癌等這些與肥胖相關的癌症。 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如果定立目標? 對於剛開始運動習慣的人士,緊記目標要低,起步要慢,這樣既可避免過急受傷,又可讓身體有時間調節。 心臟病患者也可以做運動嗎?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必須等病情受控並在醫護人員指示下才可逐步開始恆常運動。而曾患有心肌及冠狀動脈梗塞的人士,運動時緊記隨身帶備脷底丸,並且量力而為。 如果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做運動要注意什麼? 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的人士,手術後頭三個月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配帶起搏器者的傷口受影響而遭感染,也以防配帶除顫器者因心跳過快而受除顫器電撃,另外,他們也應避免上肢肌力鍛鍊及需要上半身向下傾倒的運動,以免加重心臟負荷。 定期驗身應何時開始? 至於定期身體檢查,一般可30歲開始每年的基本體檢計畫,如果有某些癌症的直系親屬及家族病史,建議盡早接受癌症指標測試,甚至按情況接受遺傳性癌症基因篩查,減低遲發現增加治療成本的風險。 此外,女性25歲起而有性接觸的,要開始做子宮頸細胞抹片檢查,35歲起要每年接受乳房超聲波檢查,40歲起更須每兩年兼做照乳房X光造影。

專欄

視光師執行職務時會使用哪些診斷性藥物?

黃太太與很多人一樣,都患有深近視和青光眼,對此她十分關注家人的眼睛健康。出於這些擔憂,她向眼科視光師尋求幫助。在接受眼部檢查時,黃太太與視光師李先生進行了交流,以下是眼科視光師針對她及家人的眼睛狀況提供了詳細的解答與建議。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你好,黃太,我剛才為你進行屈光檢查,發現你患有高度近視,請問你有沒有聽說過高度近視與青光眼是有關連的? 黃太太:是的,李先生,我確實患有青光眼,現在正在用藥。除此之外,近幾個星期,我睡醒睜開雙眼時,我的眼球都會有刺痛感和有異物感,而且有點畏光,有時候更不停流眼水,甚至連視力也變得模糊,但兩、三小時後又回復正常,請問我出現了甚麼問題?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根據你情況,我現在會使用 「螢光劑」為你做檢查,以評估你的角膜健康狀況。請你稍微仰起頭部,我會在你的眼睛中滴入螢光劑,然後用藍光照射你的眼睛。如果你的角膜有受損的情況,熒光劑會使角膜受損的部分呈現綠色。 黃太太:明白,那會不會感到不舒服?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螢光劑只是暫時令角膜染色,讓我們能夠在藍光燈下更清楚地看到角膜的狀況,一般情況不會造成任何不適。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螢光劑顯示你的角膜周邊有輕微損傷,請問你最近有沒有弄傷過眼球?你有沒有配戴隱形眼鏡的習慣? 黃太太:李先生,我好像沒有弄傷過眼球,但是我有配戴隱形眼鏡的習慣,而且配戴時總是感覺有異物感。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使用隱形眼鏡可以是角膜受損的原因之一,由於你今天並沒有戴隱形眼鏡,我建議你接受隱形眼鏡的跟進檢查,以確保你戴的隱形眼鏡是否合適,避免角膜的情況惡化。請你暫時先不要戴隱形眼鏡。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由於你患有青光眼,接下來我將為你測量眼壓,以監察你的病情。我會先使用「局部麻醉劑」來減輕你的角膜敏感度,然後使用接觸式眼壓計來測量你的眼壓,局部麻醉劑藥效只維持20分鐘左右,請緊記在這期間不要搓揉眼睛,以免不自覺弄傷眼睛。完成眼壓測量後,我會使用「放大瞳孔藥物」來擴大你的瞳孔,以檢查你的視網膜周邊是否存在裂孔或退化等與高度近視相關的視網膜病變,滴藥後你會感到畏光和看近處的東西時會比較模糊,待數小時後藥力消散,便會恢復正常。 黃太太:好,我明白了。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看來你有持續控制眼壓,你的眼壓在合適的目標範圍之內。 黃太太:太好了,我和我的父親都是青光眼患者,我們都有用藥物控制病情,平日也有做運動。對了,李先生,我兒子才四歲,我擔心他也開始近視了,你可以幫他驗眼嗎?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當然可以,對於小朋友的驗眼,我會使用「睫狀肌麻痹藥」,這是因為小童眼睛的調節力比較強,所以如果不用藥放鬆睫狀肌,便有機會影響眼睛的屈光度,繼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導致假近視出現。 黃太太:好的,非常感謝你詳細的解釋。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不用客氣,黃太,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我很樂意為你提供進一步的協助。 以上對話展示了眼科視光師如何使用不同的眼科診斷性藥物來進行全面眼科檢查,並且解釋了每種藥物的具體用途,包括局部麻醉劑、放大瞳孔藥、睫狀肌麻痹藥和螢光劑,有助患者了解整個眼睛檢查過程,從而加深對眼睛健康的認識。

專欄

穩固牙骨根基 提高植牙耐用性

植牙是現時最先進的補牙方法之一,植牙後的牙齒無論是在外觀、耐用性或是堅固性上都與天然牙齒相差無幾,因此成為了許多缺牙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即使植牙技術十分成熟,患者在術前需接受詳細的口腔檢查和風險評估,以確定是否適合植牙。手術前,不少人都會被牙醫要求先經過「補骨」才能進行後續的治療。到底甚麼是補骨?補完骨後隔多久才能植牙? 植牙指的是以不會與人體產生排斥反應的鈦金屬製作成人工植體,然後植入缺牙部位的牙槽骨中,植體與骨頭結合後會形成支撐假牙的基礎,之後在植體上面安裝人造牙冠、牙橋或放置假牙托,填補單顆、多顆或全部缺失的牙齒。手術前,牙醫會先了解患者的身體及口腔健康狀況,再使用3D立體掃描X光,了解牙槽骨的闊度及長度,評估是否需要先補牙骨再植牙。 如果患者缺牙過多,或缺牙已持續了一段長時間,因為缺少牙齒的支撐,他們的牙槽骨會逐漸流失和萎縮,若牙槽骨太薄或萎縮狀況嚴重,植牙便得不到足夠的骨質支持,會影響植體的穩定性,植牙便無法穩固地屹立在牙槽骨中,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例如,在上顎植牙時,牙槽骨高度不足可能增加刺穿鼻竇的風險,引發鼻竇炎;在下顎植牙時,由於下顎存在許多神經,一旦損傷下顎骨神經,可能會導致半邊嘴唇和舌頭麻痺。因此,牙槽骨狀況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補骨手術,在他們的植牙區域附近添加骨粉或其他骨材料,才能讓人工植體與骨頭緊密融合,維持整齊正確的位置。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牙骨補充的方法和步驟有所不同。首先,如果患者只缺少一顆牙齒或需要填補小範圍的牙槽骨,通常會採用「骨脊保存術」,將補骨物料直接放入拔牙洞內,與血塊混合,約等待4個月後可進行植牙手術。其次,如果需要填補的牙骨量較少,則會使用「骨引導再生術」,在進行植牙手術的同時,將人工骨粉放在植體周圍位置並進行縫合,約等待2至3個月,讓牙骨與植體結合,之後可以進行植牙冠的製作。 第三種補骨方法是「塊狀骨移植」,適用於缺失多顆牙齒且顎骨明顯缺損的情況,通常使用患者自體的骨骼塊或合成骨材料進行補骨,自體骨骼可以從下顎骨、臀部、脛骨或第三磨牙智慧齒取骨,需等待約4個月才可進行植牙手術。最後,在上顎需要植牙且骨量不足的情況下,會使用「上顎竇增高術」,通過手術將上顎竇膜提升,然後在竇膜下注入骨粉,增加骨骼高度,但需要約6到9個月的時間,讓骨材料與上頜骨融合。 補骨是植牙手術中的關鍵步驟,它提供了足夠的骨質來支撐牙種植體,使植牙能夠成功且長期穩固。在進行手術之前,牙醫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口腔檢查和診斷,如果患者對於補骨程序感到擔憂或有任何疑問,建議向牙醫查詢,以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確保能夠順利進行補骨手術並成功完成植牙,重拾美麗的笑容。

專欄

錯治膽結石 易引併發症

膽結石是十分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大多沒有症狀,但較嚴重的膽結石可能會引致右上腹部、右肩或背部疼痛,而且疼痛會持續地發作。由於膽結石的不適感與胃痛相似,加上胃及膽囊位置相近,一些患者可能會誤認為是胃痛,延誤了治療的時間。以上的誤解可能會使患者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因此,大家需要了解有關膽結石的正確資訊。 在現今網絡資訊普及的時代,人們更容易獲取有關疾病和治療方法的信息。某些膽結石患者可能沒有出現疼痛症狀,因此認為可以依靠網上推薦的自然療法或補充劑來溶解膽結石。然而,膽結石一旦形成,便無法透過飲食調整來溶解,而且使用不恰當的自然療法或補充劑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果無法排出膽結石,又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長期的囤積更會增加患上膽囊癌的機率,對健康造成風險。 此外,網上也有膽結石患者分享他們自然排出膽結石的個人經驗,這使得其他患者選擇不就醫,而是等待膽結石自行排出。事實上,膽結石小於5毫米時可能會隨著膽汁進入膽道並最終排出體外,但這種情況相對罕見。大多數膽結石會留在膽囊中,隨著時間增長,較大的結石可能會移動到膽管並引起阻塞,導致劇烈的腹痛和其他嚴重併發症,如黃疸或膽管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敗血症,造成生命危險。 另一方面,一些膽結石患者可能會感到腹部疼痛,但他們誤認為只是普通的胃痛,於是服用了一些胃藥便以為能夠解決不適,直到後來疼痛變得更嚴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實際上,膽結石和胃痛的疼痛時間、位置和頻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在疼痛時間上,膽結石引起的疼痛通常是突發性的,特別是在進食高脂肪食物後,疼痛會加劇並持續數小時。這是因為膽囊在進食後會收縮,導致膽結石卡在膽囊或膽管中引起劇烈疼痛。相比之下,胃痛可能在空腹時加劇,或者在進食後緩解,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或間歇性的。 此外,膽結石引起的疼痛通常位於右上腹部,並有可能延伸到右肩膀或背部,這是由於膽囊和膽管位於該區域,當膽結石卡住時就會引起劇烈的疼痛。而胃痛則通常發生在中上腹部,可能伴隨著燒心、反胃或食欲不振等症狀。膽結石引起的疼痛往往是劇烈的、突發性的,並通常持續一至五小時不等,而胃痛可能是持續性的或間歇性的。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一般藥物並不能完全解決膽結石問題,大多數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相反,對於胃痛患者,通常服用藥物後就能夠緩解不適。如果你出現相關症狀,千萬不要自我診斷,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才能確保治療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專欄

植牙保證成功?術前、術後提高成功率的關鍵因素!

隨著人工植牙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缺牙患者選擇植牙作為修復牙齒的方案。相較於活動假牙需要取下清潔,顯得植牙更加方便。同時,植牙還能提供與天然牙齒相似的自然外觀和穩固性。然而,植牙的成功率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牙醫的專業水平和經驗,以及手術後的護理等。因此,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和手術後都需要接受詳細評估,以提高植牙成功的機率。 首先,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是影響植牙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進行植牙手術前,牙醫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和詢問他們的疾病歷史,以確定是否適合進行手術。如果患者本身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或正在服用和注射特定藥物,這些都可能會影響牙骨恢愎能力和傷口癒合能力,並增加手術失敗和感染的風險。因此,患者於術前應提前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  其次,患者的口腔狀況也是影響植牙成功率的關鍵。如果患者患有牙科疾病,例如蛀牙和牙周病,有機會導致發炎而影響人工植體。然而,如果能適當控制牙周病,植牙的成功率仍然很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除了刷牙外,還應使用牙線和漱口水,並定期尋找專業牙科醫生進行洗牙,以減少口腔中的細菌和牙周疾病的風險。此外,牙醫在檢查患者時會使用專業儀器收集口腔資訊,例如通過使用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可以清楚掌握患者牙槽骨、牙齒結構、神經管及血管的位置,以確保選擇出最適合患者的植體尺寸和植入位置,從而制定最佳的手術方案,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植牙手術後,患者需要特別注重牙齒保養和清潔習慣,並按照牙醫的建議進行術後護理。在飲食方面,患者應在傷口癒合的一至兩星期內避免進食具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辛辣、茶、咖啡和酒精等,進行適當的飲食限制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和避免對植牙造成損傷。在牙齒清潔方面,建議患者輕柔地刷牙並使用漱口水,以減少感染和炎症的風險。如果傷口出現疼痛,牙醫可能會根據需要處方止痛藥,以幫助控制疼痛感。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個人習慣對植牙成功率也有潛在影響。一些患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磨擦或緊咬牙關,這種行為會對牙齒和植體造成壓力和損害。此外,吸煙也會對口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煙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質會影響傷口癒合、降低植牙成功率並增加感染風險。因此,建議患者避免吸煙,以確保植牙品質及維持口腔良好功能。 在考慮進行植牙手術前,建議尋找一位擁有豐富植牙經驗的專業牙科醫生,並在術前接受全面的牙科檢查,以及在術後遵從牙醫的指示和定期回診檢查,就能確保植牙的長期穩定性和功能性。如果想獲得最佳的植牙結果,患者最好與牙醫進行充分的溝通,確保自己的需求被充分了解並得到適當的治療計畫。

專欄

自閉症主因遺傳 後天訓練可改善

自閉症是一種發展的障礙,現在一般歸入ASD一類,即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閉症譜系障礙)。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表示,「自閉症、亞氏保加症等發展障礙問題都屬於ASD,大概每一千人之中便有一個會有ASD,即發病機會約0.1%。香港每年有數萬名嬰兒出生,伸算當中可能有數十名患有ASD。」 成因是什麼呢?「現時知道主要和遺傳、家族傾向等有關,很多時小朋友出生後不久,剛學走路,或剛學習說話時,已經會有跡象顯示出來。原因是,自閉症是一種發展遲緩,例如大部分小朋友十個月左右開始會叫人,叫爸爸、媽媽,但自閉症小朋友的語言能力發展較差,所以一定會比較慢。」張醫生說。 他指出,自閉症小朋友一般會有相對狹隘的興趣,對特定事物的喜愛相對持久,比如會長時間沉迷同一件玩具。他們的社交和人際相處亦缺乏互動性,偏於單向地自說自話,甚至會「鸚鵡學舌」般重複別人句子,此外還經常混淆你、我、他等代名詞。「除了語言外,他們的非語言溝通也有困難,例如欠缺眼神接觸和面部表情,不懂得分辨別人『眉頭眼額』之類的社交暗示,也不擅於運用手指指向這類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要、意欲。」 自閉症小朋友的特點還包括: 1. 性情方面常會倔強固執,對人對事有誇張的情緒反應。 2. 行為方面,當他們開心或激動的時候,會做出一些沒意義的重複動作,如轉圈、拍手、搖晃身體等。 3. 官能相對敏感,例如容易被巨響或刺耳的聲音驚嚇,不易適應人多嘈雜的環境。 4. 對過冷、過熱的溫度,太硬、太軟的食物,也會有異常的感官反應。 治療方面,目前並沒有任何針對性的藥物,所以最重要的是後天訓練,包括言語治療、社交技巧訓練等,學習溝通、與人相處等,視個別小朋友需要而使用。「但藥物在某些方面也會有幫助,例如若自閉症小朋友同時有過度活躍症,比較暴躁,經常發脾氣,自我傷害等等,或者情感溝通方面有問題,都可以借助藥物減輕,令他們在行為和學習方面可以有改善。」張醫生補充表示。

專欄

旅伴?旅絆?只是一線之差

香港人喜愛外遊,即使得三天紅日,都會將補假和周末左併右夾湊數找到一個七天的假期,可是滿心期待的旅程,有時卻會給同行的友人破壞好心情,錢花和假期都花了,卻弄得敗興而回。最近和朋友聚會大家都分享了很多因「旅伴」而起的不愉快經歷,所以今次想和大家談談結伴旅行的禮貌。 個案1:同枱食飯毫不理人 M很喜歡到日本旅行,有次難得約到居住在當地好朋友兼行山教練同行。雖然他的行山經驗很豐富,M和家人都學懂了很多行山知識,怎知這位都是香港人的導遊卻恃熟賣熟,每次到餐廳吃飯時,他不單把自己的家人叫來一起吃飯,更自把自為一輪咀流利日文點自己喜歡的菜式,完全沒有問M和家人的想吃甚麼,亦不解釋餐牌的內容。 最後上桌的食物對於M的兒子和媽媽明顯不合口味,總是要到便利店買杯麵和宵夜,她笑說:「幸好在日本總有一間便利店在左近!」 M更不滿是教練經常拉著她的兒子說他的富豪客戶小秘聞,讓小孩子不明所以。其實不管作為導遊還是同行的友人,兼顧大家的感受,懂當地語言負責點菜的,可以先問問大家想吃甚麼,對食物有冇特別的禁忌,點菜前作簡單翻譯,讓同行的大部分人都可以享受到自己喜愛的菜式。 個案2:我不是隨團褓姆 C本身流利日語而且經常到世界各地公幹,所以經常都有朋友相約去外地旅行。有次他和兩對情侶到日本旅行,之後決定要慎選旅伴。 當中有一對情侶由計劃行程時已說:「我不懂,你們做好行程表我才看吧!」連香港便利店買到的漫遊手機卡也要為他們張羅,到當地後這對情侶「放軟手腳」,在Airbnb煮早餐,這對情侶等大家煮好了才出來吃;大家在百貨公司門口說好1小時後再集合,他們會突然急打電話給C,原來買衫時想要人做翻譯;走到一間咖啡店坐下,明明餐牌是英文的,而且店員亦懂日語,這對情侶卻說不懂看,要求C為他解釋內容並找一杯餐牌來沒有的飲品。 其實有幸大家成為朋友一起去外遊,大家好好相處是增進友誼,令開心double up的機會,但這對情侶卻只想自己開心,大發公主王子病,到頭來只會成為友人間的旅伴黑名單。一個開心的旅程在於每個同行的人都應該做好自己,一些行動要分工合作,有些時候要守望相助,才能令旅行更開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