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遇溺須盡早急救 4大身體警號勿落水
凡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現遇溺意外。若不幸遇溺,存活率及出現可致命併發症的機率,往往取決於遇溺者能否即場接受到適當急救,並可及時送院救治。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陳銘賢特於本文講解遇溺的救治和預防。
當遇溺者被救上岸,在等待醫療救援之時,可為其進行下列急救方法:對於已失去知覺但仍有呼吸心跳的遇溺者,切勿拍打背部及腹部誤以為可助排出水份,正確做法是將之置於「復原臥式」,即身體側臥、頭部略向下的急救姿勢,以便可保持氣道暢通,並讓吸入肺部及胃部的積水可從口腔流出。
對於沒有呼吸心跳的遇溺者,則要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法(又稱心肺復甦法,英文簡稱CPR)來維持血液循環,並盡早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英文簡稱AED)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愈早得到以上急救,就愈能夠提升送院後能救活的機會。
陳銘賢指一旦錯過即時心肺復蘇法急救,嚴重遇溺者送院救治後的存活率會大幅下降,即使能救回也因腦部曾缺氧太久而受損,繼而有可能出現失去語言能力、不能控制身體活動等後遺症,甚或會變植物人。另外,他亦提醒遇溺後即使已清醒看來沒有異樣或症狀輕微,也建議就醫檢查,並觀察一段時間,因為相關的呼吸系統併發症可在遇溺後數小時或甚數天內才出現。
遇溺時,由於肺部功能受損,無法有效進行氣體交換,導致血液中氧氣不足,二氧化碳又無法排出,於是令血液中酸性物質增加而引發酸中毒。 當缺氧和酸中毒同時發生,會影響心臟功能,可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心跳停止。此外,遇溺造成的肺部損傷和肺泡塌陷,更可引致呼吸衰竭或甚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英文簡稱ARDS)。
因此,遇溺者入院後的緊急對應治療包括:供氧以處理低血氧症、改善電解質失衡。若患者體溫過低,就要使用體外或體內復溫方法來恢復正常體溫。如有需要亦可靜脈輸注碳酸氫鈉以緩解酸中毒。當出現癲癇發作、低血糖、低血壓、細菌感染等的症狀亦需給予對應治療。另亦要監控心律,按情況降低顱內壓,緩解腦水腫,同時維持腦部供氧足夠。
陳銘賢提醒大家要留意當出現下列4個身體警號,切勿下水以免增加遇溺風險:
1)患病中,包括普通傷風感冒,因身體的免疫力及體力會比平日低;
2)休息不足,身體感疲倦;
3)飲酒後或服用藥物之後;
4)感覺四肢的肌肉繃緊、僵硬、甚或疼痛,以及肌肉不由自主的收縮,大有可能是抽筋的先兆,不宜下水。
還有的是,大家除了落水前要有充足熱身及避免過飽、過餓、過累情況下游泳之外,游泳期間適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及水溫太低感太冷時即上水休息,均可有效減低水中抽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