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父母高估孩子 讚美也是傷害 – Metrodailyhk
專欄

父母高估孩子 讚美也是傷害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常懷著「我嘅仔女一定唔會差!」的信念,自然地高估孩子的能力。這份信念出發點是愛,但背後卻潛藏過度理想化與投射心理的影響。當父母無意中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便開始擴大。這種心理機制,不僅影響親子關係,也深深動搖孩子的自尊與情緒發展。

父母的「過度理想化」與心理投射

不少父母真心相信,自己的孩子先天比別人聰明、有潛能,這其實源於心理學中常見的「理想化投射」現象。父母會把自身未完成的目標或願望放在孩子身上,視孩子為自我的延伸。孩子的成功,象徵父母的價值被肯定。

在成績導向的文化中,這種心理特別明顯。學校排名、比賽獎項、演奏級數都成為家長之間的比較標準。父母為了證明自己「教得好」,往往高估子女的能力,甚至大量搜集教材、影片,自我安慰孩子「應該入到三甲」。這種行為看似為了孩子,其實更多是為了讓自己相信教育方式是正確的。

英國兒童心理分析學家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提出「足夠好的父母」(Good Enough Parent)概念,強調父母無需追求完美,只要能真誠地理解和接納孩子的狀態,孩子便能健康發展。過度理想化的父母,往往忽略了這份「足夠好」。

當理想遇上現實 孩子承受不了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期望過高」,便會產生內在衝突:一方面想滿足父母,另一方面又害怕失敗。這種拉扯容易引發焦慮、自我懷疑與完美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ogers)指出,人需要「無條件正面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才能發展出穩定自我。若孩子覺得只有表現好才被愛,他們便會逐漸失去真實感與安全感。

部分孩子會成為永遠追求滿分的「乖孩子」,不敢表達情緒或反對意見;也有孩子選擇逃避,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當愛被條件化,關係變得疏離,孩子只剩「為愛而表現」的壓力。

長遠而言,這會損害自尊心,也削弱他們的抗逆力。失敗成了恐懼來源,而非成長契機。

在愛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

父母若希望孩子真正成長,需先面對自己內心的投射。孩子不是延伸,而是一個有獨立節奏的生命體。真正的愛,不是追求孩子完美,而是願意陪伴他們犯錯、摸索與成長。

調整視角的方法包括:

•​嘗試關注孩子的努力,而非結果。

•​留意孩子的情緒反應,避免把焦點放在表現上。

•​適時分享自己的不完美與經驗,讓孩子明白「不完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當孩子知道「無論做啲咩都被愛」,他們才有安全感去嘗試與創造。與其望著孩子做唔到的事,不如欣賞他做到的事,這樣的目光,能成為他成長路上最穩定的力量。

下集將探討當孩子被父母「捧得太高」或「壓得太重」時,這兩種極端如何影響他們的性格與社交發展。

鄭穎珩
臨床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