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縱容口福之慾 小心肝膽胰遭殃

肝、膽、胰彼此為鄰,由精密的膽管系統連通起來,構成一個輔助消化和代謝的重要系統,一旦膽管遭堵塞,就會引發一些肝膽胰相關的疾病,其中最普遍是肝結石、急性膽管炎,及急性胰臟炎,近年個案也多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我們請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醫生淺述如下。

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醫生

肝臟負責分泌膽汁,膽囊把膽汁儲存,胰臟則分泌含有消化酵素的胰液。由總肝管和膽囊管聚合而成的總膽管,最末端兩公分連接「壺腹」並同時接通胰管及十二指腸(小腸頭段位置),以匯集膽汁和胰液,並將之注入十二指腸,來幫助腸道消化脂肪、蛋白質等。

肝臟之所以結石,馬醫生解釋是由於感染或先天膽管病變等導致流通於肝膽管系統的膽汁出現淤塞,並形成結晶、鈣化,於是造成肝結石。結石可發生在肝臟內的膽小管,也可在肝臟外的總膽管。

撇除先天性膽管狹窄或患溶血性貧血這兩個高危因素,馬醫生指臨床上不少肝結石個案,原因是感染了淡水魚類身上的肝吸蟲,以致肝內膽管受損而發炎,而當發炎的膽管結痂時,會令膽管變窄影響膽汁流動而致淤塞,於是逐漸形成結石,令膽管的發炎情況惡化,形成惡性循環。長期打邊爐或食生滾粥時,不為意進食未熟透的鯇魚等淡水魚類,甚或經常愛吃淡水魚刺身者,最易感染相關寄生蟲。

當肝結石滾大到令人上腹劇痛、發燒、發冷及呈黃疸,或已併發急性膽管炎,如不及時醫治,可在24至48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或甚因細菌入血而併發敗血症,嚴重可致死。

雖然感染肝臟和膽管的寄生蟲可併發急性膽管炎,但臨床上急性膽管炎主要仍源於膽石及膽管狹窄,發炎位置集中在膽總管一帶。

把膽囊連接膽總管的膽囊管,當隨日子被流進的膽石粒愈撐愈闊,更多及更大的膽石就可順利通過並流入膽總管並將其卡著,形成閉塞環境,便利細菌滋長而發炎。如患膽石者兼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需洗腎、又或免疫力較常人低,膽管發炎更易惡化。一旦膽囊內充斥較大顆的膽石,每次擠膽汁需異常猛力收縮,隨時間可導致膽囊發炎兼有可能黏連膽管,這又會令總膽管受細菌感染。此外,膽管道、胰臟或十二指腸腫瘤是相對常見的因素導致膽管狹窄而造成急性膽管炎。

急性膽管炎是危險急症,馬醫生指治療會先用抗生素控制細菌發炎,再按病情需要進行俗稱「通膽管」的醫療程序來舒緩膽管閉塞。為防炎症復發可咨詢醫生,考慮做手術切除膽囊。

至於急性胰臟炎,也可跟膽石有關。當總膽管遭流進的膽石堵塞,胰液就無法正常排出並回流,導致胰臟受到胰液內的消化酵素所侵蝕,造成急性胰臟炎。

日常高脂飲食,酗酒會令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飆高,亦會導致胰臟周邊負責輸送的微血管受阻塞而容易使胰臟炎病發。其他高危因素包括:高血鈣、某些藥物副作用、膽管生腫瘤、過濾性病毒感染、胰臟因意外受創傷、手術併發症、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家族遺傳,以及膽管或胰管因先天異常而不通等。

患急性胰臟炎會突發出現上腹劇痛,或甚愈吃愈痛,並可伴隨嘔吐、發燒。馬醫生指治療會按診斷而制定相應治療方案,以防止再次發炎。如由膽石引起就要做手術切除膽石,若因暴飲暴食致高血脂而發病,則要戒酒、改善飲食,並配合藥物控制三酸甘油脂。患者如不接受適切治療,會長期反覆發炎,變成慢性胰臟炎,令胰臟萎縮纖維化,失去功能,導致糖尿病。胰臟纖維化的細胞也可能出現異常增生而提升胰臟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