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百日咳隨旅遊昌旺小心傳染風險 咳嗽2周未癒要求醫

百日咳是高度傳染的呼吸系統病,近幾年全球疑似有再活躍的趨勢。百日咳病如其名,會令人劇烈咳嗽並可持續達3個多月(即約百天)之久,不少患者更會咳到嘔吐、斷肋骨,甚或可咳到窒息、昏倒!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廖頌雅醫生指出,大眾或以為百日咳只影響嬰兒,但其實任何人均可被傳染,例如哮喘及慢阻肺病患者,以及抵抗力較低的長者一旦染上,亦會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

百日咳(pertussis)是由一種名為「百日咳博德氏桿菌」的細菌所引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這細菌會通過帶菌者空氣中的飛沫,又或遭飛沫污染的表面給他人接觸而傳播開來。廖醫生解釋,「百日咳博德氏桿菌」侵入人體後,會依附在呼吸道的黏膜表面,並釋放一些毒素破壞表面具保護作用的纖毛,導致氣管腫脹發炎而刺激分泌更多黏液,於是引發嚴重咳嗽。

百日咳初發時就好像患了普通傷風、感冒般,有輕微發燒、流鼻水,及帶些輕咳。病發第二星期起,發燒、流鼻水漸緩解,但咳嗽卻愈見嚴重,患者每天都會頻密出現陣發式的劇烈咳嗽,每次可達一分鐘或以上;趁未咳時大力吸氣,又會發出有點像雞啼的吸入性哮聲(inspiratory whoop),是以百日咳在祖父母年代又俗稱「雞咳(whooping cough)」。

持續的猛烈咳嗽,除了令患者極度疲乏,更可導致「猛烈咳嗽後嘔吐(post-tussive emesis)」,加上嚴重阻礙飲水進食,容易令人脫水、體重驟降。臨床上,不少體弱或年長的患者更會咳到肋骨折斷、缺氧暈倒、休克。此外,百日咳亦可觸發肺炎、結膜炎及中耳炎,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統長期病者若染上百日咳後,更容易出現這類併發症。

嬰幼兒染上百日咳最危險,由於他們的氣管仍很細小,未必有咳嗽等症狀,卻會不時有暫停呼吸的情況,比成年人更容易缺氧、窒息。因此父母及照顧者當發現家中嬰兒拒絕飲奶、咀唇變藍發紫、出現口部乾涸及雙眼凹陷的脫水表徵、甚至抽筋,須即時送院救治。

百日咳-年四季也會出現,不如流感般有季節高峰期,而且一名百日咳患者足已可感染十多人,故此在香港屬於法定呈報傳染病。

早在2010年本港只有5宗百日咳個案紀錄,但到2016年已有31宗,至2018年更已攀升至110宗,推斷跟當時港人外遊探親的熱門地日本、英國、澳洲先後有百日咳爆發有關。疫情期間由於不能外遊,本地相關個案再次回落,不過現時大家回復四出外遊的生活方式,預計亦會增加百日咳再次傳入香港的風險。

當咳嗽兩周仍沒有轉好,或甚至因猛烈咳嗽而引發一些危險的症狀,應盡快求醫。入院後醫生會先處理患者的不適,包括:吊鹽水(打點滴)以舒緩脫水症狀、抽痰以解決痰涎充塞氣管、吸氧氣以治理缺氧昏倒。醫生經問診後如有懷疑,會安排求診者做百日咳PCR核酸檢測,當呈陽代表染病。病發2星期內細菌傳染力大,因此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能發揮最大療效,延醫會加長及加重細菌對身體的傷害。

百日咳的患者必須按醫生指示接受及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同時也應圍頸巾、戴口罩,以免吸入冷空氣或可疑致敏原剌激氣管,亦要暫停吃冷凍飲品及甜點避免加劇咳嗽。

此外,廖醫生提醒與患者同住的家人、工作或生活上的緊密接觸者,也要看醫生,並可接受預防性的抗生素治療,另亦要在相關的家居或共用處所消毒。

預防百日咳,接種百日咳疫苗是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減輕嚴重咳嗽的症狀。本地的嬰兒及兒童自1956年起,須在出生後2個月起至小學6年級的接種期內,按時間完成多劑百日咳疫苗。

由於一出世未可以即時接種百日咳疫苗,故出世後首6個月的嬰幼兒抵抗力最低,最易受感染。另一方面,百日咳疫苗的保護力最多也只有10年,加上2018年本地個案增多近3.6倍,因此2019起,衞生防護中心已呼籲孕婦於35周之前接種一劑的百日咳疫苗,讓初生嬰兒可從準媽媽身上得到相關抗體,同時準媽媽也有抵抗力可避免染上百日咳。

除了嬰兒及孕婦之外,現時也建議以下易被傳染的高危成年人,接種百日咳疫苗:

一. 外傭、陪月員、祖父母、父母等的初生嬰兒照顧者;

二. 本身有糖尿病、心臟病、腎病、或哮喘及慢阻肺病的長期病患者,以及年老長者等的抵抗力較弱人士及他們的緊密照顧者;

三. 醫護人員;

四. 50歲或以上人士;

五. 近10年沒接種任何百日咳疫苗人士,而又需要經常外遊、公幹的人士;

六. 從沒有打過百日咳疫苗,缺乏相關抵抗力的來港工作及居住的外地人士。

廖頌雅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