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醫療 – Metrodailyhk

Tag: 醫療

專欄

男女都會脫髮 4大謬誤你要知

脫髮問題令人異常煩惱,較令人注意的可能是男性的「M字額」、「地中海」,然而脫髮絕不是男性「專利」,不論男女都有機會遇上這問題。尤其當女性隨年紀增長,每天梳頭時看到梳子上滿是頭髮,甚或家中淺色地板上常可看見脫落的頭髮,都會擔心自己是否開始有脫髮問題。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成年人脫髮原因眾多,有人說頭髮太長,髮絲難以吸收營養,會更易脫髮,又有人指髮質不好,也會增加脫髮風險。」當中有不少是脫髮的謬誤,以下選幾個較常聽到的,由陳醫生解說。 謬誤1:長頭髮會較易脫髮? 事實:根據醫學研究指出,髮質、頭髮的長短等,其實對脫髮影響不大,所以無需因害怕脫髮而刻意把頭髮剪短。反之,心理壓力太大、體重突然減輕、經常電髮染髮,甚至女性分娩後,都有機會出現脫髮現象,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族遺傳所致。例如「雄性禿」便是遺傳性脫髮的一種,男女都有可能發生,是由於體內過多雄激素,刺激毛囊萎縮,導致頭髮變幼的現象。 謬誤2:脫髮無法可醫? 事實:其實脫髮絕非不治之症。如果是心理因素或產後脫髮,身體通常會自行調節並痊癒,但遺傳性或其他生理因素的脫髮,則有可能需要塗生髮水治療。皮膚科醫生一般會處方生髮水給患者,以刺激毛囊生長,一般療程約為一至數年,而停用後效果也會慢慢消失。情況嚴重者更有可能要口服藥物(只適用於男性),或進行頭部皮膚的激光治療。 謬誤3:塗白蘭地、生薑汁等可以「刺激」生髮? 事實:根據經驗及醫學研究指出,脫髮問題愈早開始治療效果愈好。相反,愈遲開始進行治療,治療難度及所需時間便會隨之增長。而網上、坊間的偏方如塗白蘭地、切開生薑按摩頭皮等,都未有科學證據證實有效,胡亂嘗試更有可能引起頭皮過敏,令治療變得更困難,所以絕不建議。 謬誤4:女性也會髮線向上移? 事實:男性脫髮通常由前額(「M字額」)或頭頂(「地中海」)開始,而女性脫髮則不會有髮線上移的問題,多由頭頂部位開始逐漸稀疏。因此,如女士們懷疑脫髮過量,可定期用手機拍下頭頂的照片,看看髮量有沒有明顯減少。 「記著,要預防脫髮,保持心境開朗、不胡亂減肥、保持飲食均衡等都是很重要的。」陳醫生提醒。 

專欄

點解敗血症咁危險 ?

近年媒體上不時出現「敗血症」這個病,單看名稱已覺得絕非輕症,究竟敗血症是什麼病症?會出現什麼症狀?患者如何醫治?就這些疑問,我們請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嚴建明為大家講解。 敗血症是怎樣造成,有多危險? 嚴建明解釋,敗血症又俗稱「細菌入血」,是因微生物感染或其毒素而引起全身出現炎症反應的危急重病。身體在正常情況下,當有細菌、真菌或病毒入侵體內而造成感染,免疫系統就會作出反擊。惟當出現敗血症,免疫系統攻擊入侵物之餘,更會破壞體內的器官和組織,以致全身廣泛發炎。這些入侵的微生物同時會在血液中繁殖,引致血管擴張、滲漏,造成患者血壓低,再加上凝血機制亦會變得異常,使血管內形成血栓,於是患者的血液循環不足以應付身體的需求,導致器官功能受損甚至衰竭。 再者,敗血症的死亡率會隨每小時而遞升,若不能及時確診,對症下藥救治,可令病情急速惡化,最終可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敗血症引致死亡的機率有多大? 嚴建明醫生指曾有本地研究指出,本港所有成年人的死亡個案之中,多達25%可能跟敗血症有關。因此敗血症惡化到命危的情況絕非罕見。 敗血症可引致什麼症狀? 嚴建明醫生續指出,敗血症所引發的全身性免疫反應,可令患者出現下列症狀,包括:體 溫不正常,例如會發燒(高過38°C)或出現低溫(低過36°C);心跳過快,每分鐘多過90下; 呼吸急速,每分鐘多過20下;驗血結果顯示白血球數值過低(低於4 x 109/L)或過高 (高於12×109/L)。另患者也可能會出現血壓低、打冷顫、出汗、神志不清、紅疹、身體極度疼痛或不適。 此外,近年專家亦提倡使用qSOFA的評估,以便及早識別敗血症病人。當患者出現下列其中兩項或全部情況,再配合醫生臨床檢查後斷定或合理懷疑是因感染引起下列變化,就可確診: 1. 神志不清; 2. 呼吸加快至每分鐘多達或多過22下; 3. 上壓(收縮壓)低達或低過100mmHg。 哪些身體情況或疾病容易觸發敗血症? 嚴建明醫生指,引致敗血症的常見源頭包括:呼吸系統感染例如肺炎;腹部及腸胃感染例如腹膜炎、盲腸炎、膽管炎等;泌尿系統感染例如腎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例如腦膜炎;皮膚組織感染例如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 患者在急症室分流或其他情況下懷疑患上敗血症,會如何醫治? 由於敗血症每延誤1小時治理,死亡率便提升約4至9%,因此救治必須分秒必爭,盡快幫患者恢復足夠的血液循環,使身體重要器官有充足的血液供給養分。 嚴建明醫生表示,現時國際敗血症權威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提出 Hour-1 Bundle,若患者在急症室分流或其他情況下懷疑患上敗血症,醫護人員要在一小時內開始治療的工作,當中包括:

專欄

粉瘤切勿「唧」  嚴重時開刀引流不縫針

「粉瘤」是常見的皮膚問題,常出現在面部、頭皮、胸部或背部等皮脂腺較多的部位,男比女多,發病率約為 2:1。 外科專科醫生陳永康表示,形成粉瘤的原因是由於皮脂腺出口管道受到阻塞,令皮脂分泌物積聚,形成囊腫。「粉瘤一般為單個,有時候也可以在身體不同地方出現多於一個的粉瘤。一般會在皮膚表面突起並呈圓形粒狀,大小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特點是腫塊的中央常見到一個黑點,那是皮脂腺出口被堵塞的地方,在擠壓時在黑點處會滲出灰白色的粉狀分泌物,故此稱為『粉瘤』,這些分泌物更常帶有腐臭味。」 粉瘤很多時沒有病徵,不癢不痛,大多是病人自己或在做身體檢查時偶然發現。「並不表示可以任由粉瘤存在而不處理,」陳醫生表示,「由於粉瘤內充滿著皮脂分泌物,因此容易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炎,會出現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如處理不當可以惡化成膿瘡並潰破。」 而處理粉瘤的第一戒條,是「切勿唧」,因為用力擠破粉瘤非但不能改善情況,反而可能令皮膚出現傷口,增加受感染的風險和形成疤痕。「現時的標準是以手術切除達至根治,並且應盡可能將囊腫完整切除。因為如果沒有完整切除,有囊壁殘留的話,粉瘤會容易於同一位置復發。而暫時來說,一般外用藥膏或口服藥物都不能有效治療粉瘤。」陳醫生說。 他進一步解釋,「在沒有發炎的情況下,手術一般可以在診所內以局部麻醉方式進行切除,然後用針線縫合傷口。但若粉瘤已有細菌感染和發炎,則未必是手術的最佳時間,這是因為術後傷口受感染的風險會增加,也會降低完整切除囊腫的機會。在這情況下,應先以抗生素控制,在炎症消退後才進行手術。」不過,如已出現嚴重發炎並形成膿腫,就需要做緊急手術切開並進行引流。術後傷口不能夠縫針,需要定時清洗傷口,讓傷口慢慢自然癒合,因此需時效長。 陳醫生最後提醒,粉瘤並不能預防,也不會自然消失。「如懷疑皮膚出現粉瘤,切勿用力擠壓,因為這樣非但不能改善情況,反而可能令皮膚出現傷口,增加受感染的風險和形成疤痕,應盡早諮詢醫生。」

專欄

二型糖尿 點解會三多三少?

這兩、三個月以來因節慶長假而大吃喝的你,有否關注過自己可有糖尿病風險?二型糖尿病現時是香港以至全世界最常見的一種慢性代謝失調疾病,源於身體無法有效運用胰島素去調節血糖,令血糖持續高升而致病。一旦病情失控、惡化,更可增加視力、心、腎功能嚴重受損的風險,甚或可能需要截肢,因此絕對不能諱疾忌醫!臨床上,糖尿病可引致「三多三少」的症狀,本文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為大家講解。 先談患者的「三多」,即是由於常感口渴而「多渴」、小便頻密而「多尿」,以及常感肚餓而「多吃」。 張兆麟醫生解釋,糖尿病患者血液內常積聚血糖,令腎臟要「加班」去過濾和吸收多餘糖分。當腎臟太勞累趕不及處理這些糖份,就只好讓其流入尿液,而這情況又會同時帶走身體的水分而引致脫水。於是糖尿病患者就會終日感到非常口渴要喝更多的水,但這又會產生更多尿液而需要密密排尿。惟這尿頻情況又會易致脫水而口渴需時常飲水,於是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由於身體的胰島素已不能把食物轉化為細胞需要的葡萄糖,患者於是就會經常感飢餓而要密密吃東面,以致血糖因此而持續高升。 至於「三少」,即是體重不加反減、精力減少致常感疲倦、抵抗力減少致傷口易受感染。 張兆麟續闡述相關原因。他指出患者持續「食極唔飽」的飢餓感會使身體轉為消耗脂肪和肌肉來產生能量,以致不少糖尿病患者即使持續多吃仍會出現不胖反瘦的情況。另一方面,高血糖又會擾亂身體利用糖分產生能量,加上多尿亦會導致脫水情況,於是令患者經常感到疲勞。此外,高血糖會導致白血球無法有效對抗微生物,因此令患者抵抗力會變弱,傷口難癒合,比一般人更易受細菌或真菌感染。 二型糖尿病的高危人士包括: —45歲以上人士; —有超重或肥胖; —長期缺乏運動; —父母或兄弟姊妹患有「糖尿病」; —曾患妊娠糖尿病或誕下超過4公斤重嬰兒的女士; —本身患有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的人士; —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的女士。 而二型糖尿病的確診指標是空腹血糖值≥7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11.1mmol/L。 當血糖水平比正常高,又未到糖尿病指標,就有可能沒有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這情況屬於「糖尿病前期」,即空腹血糖值≥5.6及< 7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7.8及< 11.1 mmol/L。臨床上不少中央肥胖者均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者。他們可能外表看來身型適中,但其實有著大肚腩和粗腰圍(即男性腰圍多於35吋,女性腰圍多於31吋),是內臟脂肪屯積的典型表徵之一。內臟脂肪愈多,愈容易出現糖尿病前期,並因此而加速演化成糖尿病。 張兆麟指出,屬糖尿病前期的人士,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即是身體各器官的細胞對胰島素通知要接收糖分沒有反應,於是胰島素要不斷分泌更多提升濃度,務求能令細胞記起「要取食物」。他續指內臟脂肪會加劇胰島素阻抗,令胰島素長期高濃度,而胰島素處於高水平又會使體脂增加,如是者造成惡性循環,若不及早制止,5年內糖尿病前期演化為糖尿病的風險可高達3成。 當診斷為糖尿病前期,只需要改善不良飲食習慣包括避免過量進食反式脂肪及高糖食物,同時增加體能活動,及用正確方法減重,可有效推遲或預防糖尿病。當確診患上二型糖尿病,便要服食降血糖藥,並配合醫生及營養師建議改善飲食習慣及戒酒,同時養成日常適量運動的習慣,以控制好血糖和血脂。因為一旦病情失控到即使增加口服藥劑量仍未能改善,就可能需轉打胰島素注射劑。

專欄

高血糖 可觸發命危急症

高血糖症又稱為高血糖昏迷症,是危險的急症,可引致昏迷,不及時救治更會致命。不少患者本身有糖尿病而不自知,當飲食過量包括節慶時忍不住一下子攝取過量高澱粉質及高鈉的食品,或患上嚴重急病如肺炎、細胞感染、缺水、心肌梗塞、中風等,又或遇上嚴重創傷、手術後,就有可能容易觸發血糖暴升至危險程度。本地曾有相關個案,患者的血糖高達105.4 mmol/L,相比健康的血糖指標為空腹血糖值介乎4mmoI/L至6mmoI/L之間。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嚴建明闡述高血糖症常見的兩種嚴重併發症。 第一種是酮酸中毒症(英文簡稱DKA)。患者本身胰島素缺乏或不足,不能如常人般將糖分解化成燃料,身體只好將脂肪分解變成能量,過程中產生了異常多的酮酸積存於血液及尿液,造成酮酸中毒,而當血液持續變了酸性(pH值可低於7.3),身體細胞機能運作就會遭受破壞。嚴建明指酮酸中毒症的患者較多是本身患了一型糖尿病,而此併發症通常在24小時內發作,起初會像患了腸胃炎般有嘔吐、腹痛、發燒、疲憊、頭暈、口部和舌頭乾涸、及呈脫水狀態,隨後可嚴重到出現氣促、呼氣或有水果味、意識錯亂、甚至失去意識,死亡風險是1%至5%。 第二種是高血糖高滲壓狀態(英文簡稱HHS)。患者本身胰島素足夠,卻無法正常運作去處理糖分,以致血糖異常高並持續一段時間,但血液內只有少量或沒有酮酸積聚,而大量糖分則會流進尿液,以致排尿過多過密,同時過高的血糖又會造成高滲透壓,令血液因脫水而變得過濃,於是容易出現嚴重脫水而昏迷,死亡風險更高,可達5%至20%。 嚴建明指臨床上大多高血糖高滲壓狀態的個案,患者本身都是患了二型糖尿病,惟往往在診斷及醫治時才發現。血糖高滲壓狀態病情演化相對較慢,由數天至數星期內不等。早期症狀跟酮酸中毒的相似,會出現神志不清、異常口渴、尿頻、視力模糊、虛弱及肢體乏力,惟尿液卻沒有或只有極微量的酮酸,血液也沒變成酸性,不過脫水及電解質流失卻相對嚴重得多,而且身體也不能處理糖分,同時又無法利用脂肪轉化成能量。 由於兩種併發症都會出現脫水症狀,因此治理高血糖症,先要以生理鹽水補充水份,醫生亦會為患者驗血、驗尿來幫助辨別有沒有酮酸中毒,並且須監控血壓、血酸、電解質及鉀質回復平衡狀態後,再處理患者本身的糖尿病。

專欄

本草無疆 中醫藥走進校園

由香港中藥藥劑師協會舉辦的《本草無疆》—一帶一路上的中醫藥進校園成果展覽及中醫藥文化工作坊,於剛過去的星期日(2月16日)在紅磡置富都會7樓中庭舉行開幕儀式。本次展覽不僅是香港中藥藥劑師協會成立十周年的重要活動,更成為首屆「香港中醫藥文化節」的亮點之一。 香港中藥藥劑師協會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中醫藥文化的普及與國際化,並計劃與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開展中醫藥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協會希望透過更多的中醫藥文化的普及與國際化,讓所有人瞭解中醫藥在國際上不斷提升的影響力和應用價值,進行國情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及身份認同感,符合我國十四五規劃的發展目標。 本項目為12間中學舉辦《本草無疆》的講座,以講座和播紀錄片形式進行,超過4,000人次的中學生參加講座及通過「《本草無疆》一帶一路上的中醫藥」 小冊子學習中醫藥文化。另外,舉辦了10場中醫藥文化工作坊,當中有「中藥泡澡球」、「中藥香皂」和「手製塔香」共三種工作坊。總共有12間學校,253人參加。 協會亦邀請保祿六世書院和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學校老師及學生代表上台分享進校園心得。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 許家強老師表示,活動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文化自豪。而保祿六世書院 的劉惠賢老師,和該校的4位學生代表分享感受表示,認識中醫藥文化,可以學以致用。 如欲了解研討會的議程、完整的主講嘉賓名單及其討論主題,請瀏覽香港中藥藥劑師協會的官方網站。 活動詳情 1. 《本草無疆》—一帶一路上的中醫藥進校園成果展覽日期;2025年2月15至2025年2月28日(星期五)時間:10:00—18:00地點:紅磡置富都會參與人數:不限 2. 中醫藥文化工作坊日期;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2月23(星期日)時間:10:30—17:30地點:紅磡置富都會費用:免費參與人數:每場限20人

專欄

流感可併發肺炎 身體不適應暫停溫泉桑拿

肺炎是源於肺部受細菌、病毒或真菌的感染而致發炎。2022年的本地數據指出,肺炎是本港第二大的致命疾病,僅次於癌症。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廖頌雅指肺炎本身並不具傳染性,但引起肺炎的細菌和病毒卻會傳染,例如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均可經飛沫、觸摸被帶菌飛沫污染的物件、以及跟患者親密接觸而傳播。最近知名女藝人外遊時因流感併發肺炎而離世令人痛惜,同時亦喚起大眾關注流感可併發肺炎的問題。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於每年的季節性高峰期(1月至4月、7月至8月)爆發。廖頌雅表示,一旦在冬季流感高峰期染上流感,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減弱,如果同時不幸併發肺炎,就更容易觸發其他危險的併發症,例如膿胸(肋膜腔積膿)、敗血性休克、呼吸衰竭,失救可致命。 當肺部受感染而引發肺炎,會使肺內單側或兩側的肺泡也發炎,肺泡內隨之充斥液體甚或膿液,於是令人咳嗽、發燒、發冷甚至呼吸困難。而流感併發的肺炎可分為原發性流感肺炎和繼發性細菌性肺炎兩種。 原發性流感肺炎是因流感病毒直接感染肺部而致,會引發嚴重的急性呼吸窘迫,造成高燒、嚴重咳嗽和呼吸困難,由於病情有可能急轉直下,故必須立即入院求醫。至於繼發性細菌性肺炎,則屬於初次流感感染之後併發的肺部細菌感染,患者或會出現再次發燒、咳嗽並兼有黃色或綠色痰液、胸口痛,令病情又再變嚴重。該類肺炎常見的細菌元兇有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 臨床上,其實任何人也有可能患肺炎,除了2歲以下幼兒之外,65歲以上長者、孕婦、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癌症康復者、糖尿病及其他長期病的人士,因免疫力會比一般人低,也屬肺炎高危族。 患上肺炎時,會先有咳嗽,並咳出黃或綠色或甚帶血的濃痰這類下呼吸道的症狀。病情變差時會出現呼吸急促、走路及上樓梯時氣喘、胸部悶痛及呼吸時肋膜疼痛;此外也會伴隨發燒、肌肉痠痛、疲勞、沒胃口,有些人亦可能會冒汗、發冷。然而,一些高齡長者或免疫系統較弱的肺炎患者,未必一定有明顯的咳嗽及呼吸急促症狀,但隨病情惡化,他們或會精神狀態突然轉變、食慾下降及終日疲憊不堪。 肺炎的治療方案視乎致病的病原體及病情嚴重程度。例如由流感病毒染引起的病毒性肺炎會用抗病毒藥治療。若確診是細菌性肺炎則會使用抗生素來醫治療。至於較嚴重的肺炎者在入院後,或需按情況接受氧氣治療以改善血氧含量,以及打點滴(俗稱吊鹽水)來預防脫水。此外,醫生亦會處方止咳藥、止痛及退燒藥來緩解相關肺炎症狀。 廖頌雅提醒大家,要預防流感併發肺炎,日常應維持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量運動、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戒煙少飲酒等健康生活習慣,以保持抵抗力。另建議高危人士每年接種最合適的流感疫苗以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降低感染風險。即使接種後受感染,也可減輕症狀及危險併發症的風險。 至於在流感高峰期外遊,建議帶備流感快測劑,以防不時之需。一般健康人士在旅途中若出現流感症狀(包括喉嚨痛、肌肉及關節痠痛、倦怠),較輕微的可多休息多飲水,遠離擠迫人群,並盡可能配戴口罩以阻隔自己飛沫傳染同房旅伴,有需要可服用止痛退燒成藥幫助紓緩不適,待慢慢自行痊癒。惟若發高燒(超過攝氏39度),同時感到極度疲累、甚或感到呼吸困難,則顯示病況趨惡化,應立即在當地求醫;另外,當流感病情好轉後卻突然出現發燒、咳黃痰及胸痛,也必須要立即求醫,以診斷是否出現細菌性肺炎而要盡快接受抗生素療程。 廖頌雅亦呼籲當外遊時身體感到不適包括出現疑似流感症狀,切勿浸溫泉、去汗蒸幕、以及焗桑拿。因為場內的高溫會令人血管放鬆,血壓下降,於是容易引致大腦供血短暫不足而造成熱休克,以及增加心臟負荷。若本身身體不適,更有可能因此而昏迷不醒,增加腦部將缺氧的死亡風險。另一方面,高溫令人流汗多,若使用者患了感冒甚或流感就會加劇身體脫水的情況。再者,在濕焗的密閉環境也較易滋長病毒、細菌及真菌,加上泉池或有些微生物,因此有可能加劇當事人的呼吸系統感染情況。

專欄

蛇年遭蛇咬 勿做6件事

下週就是農曆新年,踏入蛇年,留意有否犯太歲之餘,行山郊遊時亦要小心誤踏蛇穴而被咬。由於香港冬季氣候不算很冷,蛇幾乎不需冬眠,所以冬天在山野遇上牠們絕非稀奇。萬一被毒蛇咬傷固然不可用口啜毒,此外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劉啟基更提醒市民須向6大錯誤行為說不,以免令傷勢惡化。 在香港,遭毒蛇咬的機率高過中六合彩金多寶。根據中毒諮詢中心資料,每年全港共約60至80宗蛇咬急症個案之中,佔約33%至37.5%需使用相關毒蛇的抗毒血清劑解毒。劉啟基指本地常見五類毒蛇包括:第一是蝮蛇類,當中近9成是青竹蛇,毒液特性是會引致傷者局部組織腫脹、痛楚、流血或瘀傷、組織壞死、横紋肌溶解症、血小板減少症、凝血功能障礙;第二是環蛇類,以銀腳帶(銀環蛇)及金腳帶(金環蛇)為主,毒液主要屬全身神經毒性,可引致暈眩、嘔吐、流汗、肌肉無力而令上眼瞼下垂或視象重影、呼吸衰竭、低鉀及低鈉血症;第三是眼鏡蛇,毒液可造成嚴重局部組織壞死及腫脹、神經麻痹;第四是游蛇類,毒性較低,可能會令人出現流血或凝血功能障礙;第五是海蛇類,大多毒液屬局部肌肉毒性及神經毒性。 一旦自己或同行友伴遭毒蛇咬,等專業救援之前,劉啟基呼籲切記以下自救貼士: 1. 不要亂用止血帶 除非確認是被銀腳帶、金腳帶這類毒液屬神經毒素型的毒蛇咬傷,方可用止血帶來減低環蛇毒素流入全身神經系統,否則切勿亂用止血帶包紥傷口,以免因阻礙血液循環而令組織壞死或出現嚴重水腫。 2. 不要自行放血 不應割開被蛇咬的傷口,或自行放血,這類偏方不但不能有效減低毒性,且更會使傷者受傷。 3. 不要冷敷或冰敷傷口 因為無論使用冷敷抑或冰敷傷口,都會令血管收縮,繼而可導致局部受傷組織的血液循環變差,增加組織壞死風險,尤以蝮蛇及眼鏡蛇咬傷的局部組織受損及壞死尤為嚴重。 4. 不要塗精油、敷草藥於傷口 塗抹精油、草藥、火烤可能刺激甚至破壞傷口,令傷口更難癒合。 5. 不要用酒精洗傷口 蛇咬屬開放性傷口,而當傷口仍然處於開放狀態,使用酒精就可能會損害傷口組織,影響傷口癒合的過程。 6. 不要喝酒來減痛 由於酒精會促進血液循環,因此若被毒蛇咬傷後企圖以喝酒來減痛,反而可能令毒液更快被吸收及擴散。 此外,要做好正確急救步驟,首先宜用乾淨紙巾或紗布沾上清水、肥皂,或生理鹽水,由內至外抹洗被蛇咬的傷口,之後讓傷口安全地擱在低於心臟的位置,減少受傷肢體的活動,以助減慢毒液隨血液流通全身。 被咬時,若環境許可,宜從遠處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下觀察毒蛇外貌,尤其顏色、大小長度、斑紋、動作等同時留意現場環境,這些資訊建議在安全情況下用手機拍低,以便幫助醫護人員辨識毒蛇及其毒性類別,從而可盡早決定有效的治療方案。惟切勿靠近或嘗試捕捉毒蛇,以免再次被毒蛇咬傷。

專欄

嘶哮症活躍期 幼童易中招

過年前後總是呼吸系統感染高峰期,當發現子女感冒症狀未清,並緊隨吸氣時有粗啞喘鳴聲、以及出現海獅嘶哮般乾咳的情況,就要懷疑有可能是患嘶哮症(或稱嘶吼症),必須立即求醫,因為此病是具高度傳染性的兒童呼吸系統急症,嚴重時更有可能造成氣管阻塞致窒息,繼而或增加腦部缺氧而致嚴重後遺症的風險。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兒科專科醫生楊萬鋒指嘶哮症大多源於病毒感染,常見有新冠病毒、副流感或流感病毒、腺病毒,均是經飛沫及接觸過被飛沫污染的表面而傳播,另有非常少數是某類細菌感染引起,每年11月至4月是發病高峰期,故家長別掉以輕心。 嘶哮症的正式醫學名稱是咽喉氣管支氣管炎(laryngotracheobronchitis,英文簡稱LTB),顧名思義是病發時,咽喉下方近聲帶連接氣管的位置會發炎腫脹。嘶哮症好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惟較大的兒童亦有可能患上。楊萬鋒解釋因為5歲以下幼兒的氣管遠較成年人幼細,一旦發炎腫脹,就會很影響換氣令到呼吸困難而致嘶吼症的症狀,當他們日漸長大發育,氣管內徑長粗時,就會相對較少再患嘶吼症。 受感染的兒童,於發病初會呈輕微發燒或兼流鼻水的感冒症狀。惟到第二天已開始惡化,他們每次吸氣會發出粗啞的喘鳴聲音,同時聲音也會變得沙啞,並持續出現似海獅嘶哮粗沉聲音的短促乾咳。這是由於咽喉下方近聲帶連接氣管的位置本身已很狹窄,病發時造成的發炎腫脹會令該位置窄上加窄,於是當呼土吸時吸入的空氣經過,就會發出雜聲。 當病情開始轉壞時,一呼一吸都會有類似鼻鼾的喘鳴聲(stridor),或甚因氣促而造成兩邊肋骨下緣凹陷,惟在嚴重時,尤其於睡夢中,那些喘鳴雜音卻會突然消失,楊萬鋒解釋這是由於下咽已腫脹到令上氣管急性阻塞而致窒息。 當兒童確診嘶哮症,醫生會因應病情嚴重性而採用不同治療方案,包括處方口服、注射或吸入式的類固醇來紓緩相關雜音及氣促情況。如未能改善,或需要安排接受吸入腎上腺素霧化劑,甚或留院插喉。輕症者則可按醫生指示以居家治理來待自然康復。惟家長注意要讓病童多加休息,並要保持家居空氣流通,同時留意孩子症狀有否惡化。 楊萬鋒亦提醒家長,兒童患過嘶哮症是不會產生免疫抗體,因此他們有可能每年於病發高峰期都會患上一次,不過若子女一年內患過2至3次,就是復發性嘶哮症,需及早求醫以偵查是否源於氣管或呼吸道出現異常,又或其他身體疾患而致病。

專欄

認識血壓 – 數字代表你的心

血壓是血液流動時對動脈管壁造成的壓力,收縮及回流時便會產生「上壓」和「下壓」。高血壓在不同國家準則不盡相同,每個人的理想血壓也有分別,一般而言會設定在 130/80 或140/90 (上壓/下壓mmHg)。 假若年輕人身體健康,血壓大多會在120/80以下。而八、九十歲的長者,血壓則建議維持低於140/90,因太低有機會引致頭暈。再例如糖尿病患者,本身已屬於心血管病的高風險群組,所以對血壓的要求較嚴格,傾向低於130/80。因此,實際上每個人的理想血壓水平是多層面的考慮,並非硬性以130/80或140/90作標準。高血壓在本港十分常見,如想控制血壓得宜,有三個重要關鍵是不容忽視的:長期配合飲食及運動,選擇合適的藥物,以及服藥的依從性。 不一定需吃藥,但一定要治療 血壓略高於理想水平未必一定需要服藥,但一定要開始治療。先改變生活習慣,戒煙,少飲酒,增加運動量,飲食少鹽,作息定時……等,可視為第一線的治療,做足以上工夫且令血壓下降至理想水平的話,則未必需要立即開始藥物治療。同樣地,有小部分病人服食一段時間血壓藥後,醫生認為可停藥,但減鹽、增加運動等治療工夫也一定要持續,如果血壓在大部分時間都能維持在理想水平,便能減低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妙計助病人記得吃藥 服藥的依從性很重要,以下是一個真實個案: 一位上了年紀的男士需服用血壓藥,但他經常忘記服藥,以致覆診時他的血壓紀錄顯得很飄忽。事實上,他所服的血壓藥只需每日一粒,醫生建議可與日常生活 掛鈎,例如刷牙。於是, 醫生建議把血壓藥放在牙膏旁,在他每晚準備刷牙前先服用血壓藥,依從性得到改善,隨此血壓亦較理想了。 當然,這只是單一例子,說明服藥依從性的重要。可把日常習慣聯繫起來,按時服藥。 二合一藥物的特點 一般來說,對於首次驗出接近「踩界」的高血壓病人,醫生或未建議即時服藥,可能先從生活習慣和增加運動等入手。但如血壓過高,如上壓高於160,或生活調控後效果未如理想,便需以藥物控制。 現時血壓藥選擇眾多,例如可每天服一粒、只包含一種藥;或每天服兩粒不同類別的降血壓藥;或較新的組合式二合一藥物,即每天一粒已包含兩種藥物。而二合一藥物的好處是,所包含的兩種血壓藥可產生不同降血壓作用,而每種的劑量都比獨立一粒為低,可減少整體的副作用。至於二合一藥物的組合,一般會是以下三者之二,視病人情況選擇最適當的組合: 1.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 2. 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RB)/血管收縮素抑制劑(ACEI)其中之一 3. 去水藥 (Diur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