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暑假,小孩最開心父母更忙碌!子女不用上學的日子,家長忙著工作時或不禁遙距監控他們小心飲食,以免病從口入令腸胃不適。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兒科顧問醫生楊萬鋒指,腸胃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普遍會出現屙、嘔、肚子不適,或有時會兼有發燒,惟這些症狀未必同時呈現,要視乎致病源頭是病毒性抑或細菌性,因為兩者各致的病情進展會有點不同,但若屙嘔惡化,均可造成脫水狀況,嚴重時可致休克,因此家長或照顧者絕不能掉以輕心。 病毒性腸胃炎的兒童個案,常見由諾如病毒(舊稱諾沃克類病毒)或輪狀病毒引起。諾如病毒可從接觸遭感染的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又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表面而感染,通常與食用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有關,而酒店、遊戲設施及郵輪等亦屬高危感染的地方。至於輪狀病毒,更是全球導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成因之一,普遍通過口糞途徑,同樣可從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表面而感染,雖然感染個案較常見於秋天至初冬,但夏季也有可能發生。另外,感染傷風感冒或過濾性病毒時,也會有部份病毒落入消化系統而併發病毒性腸胃炎。 楊萬鋒指當兒童患上病毒性腸胃炎,較常見的症狀是先嘔後屙。他們可在數小時內不停嘔吐,過了大半天或一天後嘔吐情況改善,惟會感肚脹、肚痛、甚至「屙水」。 細菌性腸胃炎的兒童個案,臨床上較常因沙門氏菌感染引起,主要是吃了未煮熟透的肉類及含肉類的食品、家禽、未經加熱殺菌處理的奶、生蛋,及含生蛋成份的食品,例如兒童至愛的布丁、意大利芝士蛋糕、卡邦尼意粉更是高危。 楊萬鋒指細菌性腸胃炎的兒童患者,不一定出現嘔吐,反而是直接肚痛、肚瀉,並可持續發高燒,大便則多為稀爛或帶黏液甚至血絲,反而並非水狀。 楊萬鋒提醒,一旦懷疑小朋友出現腸胃炎症狀,必須求醫以作診斷,並讓醫生排除其症狀並非由其他兒科疾病所致,因為兒童若患腸道阻塞、或腸扭結,也可引發嘔吐症狀。 小朋友確診腸胃炎而病情屬輕度,可留在家休息,多喝水補充水份和電解質,少食多餐,另也可跟從醫生指示,按需要而適量使用止嘔藥或止屙藥來舒緩症狀。 楊萬鋒在此亦要再糾正家長及照顧者以下兩大常見謬誤: 謬誤1:怕加重病童嘔吐情況而不給喝水!嘔吐較頻密可導致身體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楊萬鋒呼籲切勿不喝水,他建議可嘗試慢慢給小朋友喝一些含電解質的水,例如喝兩小口停-段時間再喝。 謬誤2:以為腸胃炎一律要服抗生素「殺菌」!楊萬鋒再次提醒,若確診病毒性腸胃炎是不需服抗生素。只有嚴重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感染,醫生才會考慮採用抗生素治療,以阻止肆虐同減少併發症。 最後,一旦發現確診腸胃炎的子女相關症狀不受控,甚至出現異常疲倦、小便明顯減少、意識迷糊等脱水症狀,就必須立即送院作緊急救治,以免因脫水導致休克、低血糖或甚昏迷等危險狀況。
臨床上有兩種肝、膽疾患,女士相對較易患上,以致可影響為人妻人母的生涯規劃。本文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兼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為大家闡述。 第一種是肝血管瘤,臨床上女性患上的機率是男性的3倍,發病多在30歲至50歲之間。 馬家榮解釋肝血管瘤主要是指肝臟的海綿狀血管瘤,屬肝臟內的海綿狀血管腔組織呈畸形的情況,亦是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即是不屬於可出現細胞異常增生的癌症類別,不會演變成肝癌。此病多於體檢中需照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時才發現,平均每5至6宗血管瘤類別的個案之中會有1宗是肝血管瘤。 有部份的肝血管瘤附有女性賀爾蒙授體,因此相信當女性懷孕、服用避孕藥、或因更年期不適而需服用賀爾蒙補充劑時,可會刺激其大小變化。然而至今肝血管瘤確切成因仍未明,醫學界普遍認為多源於先天因素,例如患者本身肝臟內海綿狀血管腔組織先天出現畸形。 大部分情況下即使確診肝血管瘤也不會呈症狀,故一般會作保守治療毋須服藥。惟馬家榮提醒仍有小部份個案會因肝血管瘤較大至約4至5cm時,或會感到擠壓感,又或當血管瘤長至貼著肝臟外層的那佈滿神經缐的肝膜,亦易感到脹痛或「扯住」、「頂住」。若血管瘤長在肝臟較前近肚皮的位置,也有可能較易受「擠壓」而穿破或流血致突發劇痛,須即時送院救治,一般會接受微創手術切除該血管瘤,以及時制止所流的血湧致腹膜造成肚脹,甚或因此而造成嚴重失血致休克。 第二種是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英文簡稱PBC),中文另一舊有名稱是原發性膽管硬化,該病並非很常見,惟全球發病率估計每10萬人中,就有65名女患者(相對男患者則只有12名),大多在35歲至60歲之間這段人生黃金時期發病。 馬家榮解釋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由於膽管受不斷受破壞而發炎並呈硬化,於是再不能有效把肝臟製造的膽汁如常送走去消化食物,於是令膽汁積聚於肝臟,並隨時間會「浸爛」個肝,以致肝組織因此而反覆發炎、結咖,最終可變成肝硬化,甚至使肝功能盡失,嚴重時更有可能造成肝衰竭而令患者死亡。 患者初期可能沒有症狀,亦有些人可能有其他病求醫時才發現某些症狀,例如:常感到皮膚痕癢、少曬太陽但仍出現皮膚變黑、眼睛周邊長了白色或黃色的小粒粒、眼和口會「乾巴巴」,另還會常感到肌肉及關節疼痛及整個人很疲倦,惟此時病情或已開始惡化,後期更會伴隨黃疸、下肢水腫、腹水、食道靜脈曲張或胃出血、噁心、排深色尿及體重下降,有些患者更可同時出現頻密的泌尿道感染,或更併發骨質疏鬆、高膽固醇、脂溶性維他命不足,另肝癌風險可較一般人高。治療主要使用不同藥物來改善相關症狀和減慢肝功能衰退,並需補充缺失的維他命和鈣質以防骨質疏鬆惡化。若演變成末期肝硬化或需接受肝臟移植。 馬家榮表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確切成因未明,普遍認為是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膽管損其組織而致,患者家人患該病的風險也較高。不少患者或兼有其他免疫系統病。另吸煙、感染及暴露於某些化學物質者也屬高危。
每年5至7月是手足口病高峰期。這個常見於兒童的傳染病,症狀如其名,病發時會引致口腔及手腳出現紅疹或兼伴有小水皰並且會發燒。手足口病主要經直接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糞便,又或觸摸過受污染的物年表面而傳播開來,因此於幼兒中心、學校、補習社、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室內遊樂場尤其容易爆發,5歲以下幼童尤其高危。就著家長們常見的相關迷思,我們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在此文講解。 迷思一:手足口病是細菌抑或病毒引起? 張兆麟指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類別中的柯薩奇病毒A16型(CVA16)和腸病毒71型(EV71)所引起。若感染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病情相對較輕,但若是腸病毒71型則會較危險,有可能引發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的嚴重併發症。 迷思二:手足口病病情演化的情況是怎樣?成年人也會患上嗎? 張兆麟指初發時常見是先發燒幾天,隨後卻沒有如上呼吸道感染般出現咳嗽,而是口腔內的舌頭、牙齦可能呈水皰及潰瘍,手掌、腳掌或甚連臀部及大腿也會出現不癢的紅疹或兼有小水皰,患者亦會感疲倦並因口腔疼痛而影響進食。 但有些患者手腳沒有紅疹而只是發燒及出現皰疹性咽峽炎,即咽喉、上腭和扁桃腺附近有紅疹,或兼出現近似潰瘍的白點,頸部淋巴結節或呈脹大。 5歲以下幼童對病毒抵抗力較低,很易受感染及發病,但成年人也受感染,但症狀通常會較幼童輕微得多,成人患者主要多是日常要照顧小朋友的家長、家傭、幼稚園老師及校工等。 迷思三:患手足口病如何醫治?手腳上的紅疹和水皰要搽什麼藥膏才可將之消退? 張兆麟表示治療目的是舒緩症狀,例如服退燒止痛藥物以緩解發燒和口腔潰瘍的疼痛;用鹽水漱口或特定的止痛凝膠來減輕口腔不適;多飲水以防脫水同時留在家中多休息;手腳和口腔的紅疹和水皰一般在7至10天內會自行消退,不用擔心。 迷思四:酒精可殺死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應如何減低相關病毒傳播風險? 張兆麟糾正,酒精並未能有效殺死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尤其腸病毒71型,因此酒精搓手液或含酒精的濕紙巾是不能取代用梘液和清水洗手。 要預防感染手足口病,減低傳播風險,無論小朋友抑或日常要接觸兒童的成年人,必須經常保持保持雙手清潔,並且避免經常用手撩鼻、捽眼。飯前、如廁後、打噴嚏抹鼻涕或吐痰落紙巾包好後、處理尿片或被糞便沾污的物品後,均應該立即用正確方法洗乾淨雙手。 另一方面,若小朋友或同住的家人或照顧者確診手足口病,家中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傢俬、玩具及其他共用物件就要使用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若要清理可見的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則需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抹走,然後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被污染的位置及周遭範圍,待15至30分鐘後,再用水清洗並抹乾。另亦緊記要保持家居及室內的處所空氣流通。 此外病童應留在家中避免外出,直至發燒及紅疹消退及所有水皰結痂後才回校上課。病童及同住家人亦應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常見的飲食失調問題有「厭食症」,也有「狂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表示,在《精神科診斷手冊》裡面指出,當一個人在一、兩小時內瘋狂進食,並且遠高於一般人一、兩個小時內會吃的份量,而進食的時候符合以下三個特徵,便可定義為狂食症: 1. 吃得快,而且會吃得很飽,甚至飽到覺得不舒服。即使不覺得肚餓,也會吃很多的東西,由於吃的時候自己覺得尷尬,可能會躲起來吃,但吃完之後又會憎厭自己,感到內疚甚至情緒抑鬱。而這種狂食性的行為令到自己很困擾、很辛苦。 2. 以上行為每星期最少出現一次,並且持續三個月或者以上。 3. 每次狂食之後不會節食、不會扣喉,也不會狂做運動以減輕體重。 「狂食症如果不理會,患者首先會愈來愈肥,只要想像一下患者的食量,一定會很快體重暴增,而體重暴增又會令他愈來愈不開心和羞愧、焦慮甚至抑鬱,對自己的身型更不滿,對自己愈來愈憎厭。雖然直接因狂食症而致命的個案不多,但這病肯定會增加很多身體併發症的機會,包括心腦血管病等。」張醫生表示。 治療狂食症,其實和治療厭食症接近,必須見臨床心理學家接受心理治療。「因為這類患者,很多時是用了一個不太適當的方法處理壓力。我們一般人有壓力的時候,可能會向別人傾訴,可能會自己大聲唱下歌,可能會做運動……但這類狂食症患者,他們覺得上班辛苦、不開心,或有其他壓力,就會以進食來減壓,而且吃很多很多,這是一種病態性的減壓方法,有機會藉著心理治療獲得糾正。」 另外,精神科醫生就可視個別患者的情況,處方適當藥物,減輕患者狂食的傾向。所以,當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狂食傾向,第一步是要明白這是一個什麼問題,然後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認知障礙症是近年日益受關注的疾病,患者最早出現的症狀是記憶力轉壞。腦神經科專科李至南醫生表示,「很多時患者是對近期的記憶轉差,而且不是偶爾發生而是持續的,通常發展至某一階段病人自己和家人都會察覺有問題。」 當懷疑病人有疑似認知障礙症症狀,最重要是診斷及找出原因。診斷時首先要排除其他非認知障礙症的原因,例如甲狀腺問題、藥物或嚴重頭部創傷等。當排除了這些原因,確定是認知障礙症,跟著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出屬於哪一種認知障礙,尤其是否屬於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新藥有效針對阿茲海默症根源 認知障礙症患者當中,近七成是阿茲海默症。李醫生表示,「醫學界發現了一種和阿茲海默症病源相關的物質『類澱粉蛋白』,且近年初步診斷變得容易,治療也有了新希望。」現時可透過簡單抽血,測試血液樣本中的生物標記,從而初步判斷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再進行正電子掃描檢查準確檢測。若確定是早期阿茲海默症,可考慮盡快用抗類澱粉蛋白新藥控制病情,並持續接受治療。 李醫生表示,「新藥已證實能有效清除這些類澱粉蛋白,臨床研究顯示,病人注射了一段時間再做正電子掃描檢查,腦裡的類澱粉蛋白明顯減少了。阿茲海默症是不可逆轉的疾病,類澱粉蛋白的減少,有助延緩病情轉壞的速度,病人可較長時間保持在較高的生活水平,有足夠的自理能力,這已經是很大幫助了。否則的話,病人腦裡的類澱粉蛋白積聚愈來愈多,便會令愈來愈多腦細胞壞死,及出現各種認知障礙的症狀,往往發病數年後便開始失去自理能力。」 按時風險管理 亞洲人風險較低 本港已引入新藥,使用時亦要求嚴格,首先要排除與阿茲海默症相近的疾病,確診是早期阿茲海默症,再透過ApoE4基因測試及MRI磁力共振評估病人用藥風險,李醫生強調:「臨床研究顯示大部分用這藥的病人都沒有明顯的副作用症狀,而亞洲人出現副作用的比率也遠比西方人低。」 阿茲海默症症狀 不僅是記憶衰退 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不僅是記憶衰退,若處理不當,腦部各方面都會逐漸受影響。李醫生稱,「因為腦部的功能並不單止記憶,可以想像為一間屋裡有很多不同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有各自的功能。認知障礙症發展下去,例如負責語言的房間可能受影響,漸漸病人會覺得用詞有困難,有些事不知用什麼言語去表達,又或者不明白家人、朋友、同事等的說話。」 其他「房間」方面,常見如情緒可以受影響,患者的性格可能變得焦慮甚至有少許抑鬱,或出現其他精神科上的症狀。李醫生補充說:「另一常見的影響是空間感,很多時病人會對自己是在什麼時間和空間、該做些什麼,都感到有點混亂,甚至無法執行一件平日很容易做到的事,再惡化下去便影響自理能力。」 認清認知障礙 及早介入治療 根據統計,八十歲以上人士每四個就有一個有認知障礙問題,而阿茲海默症是最大的一種類別,按此推算患者數目十分龐大。如果他們能在早期開始確診和介入治療,對自己、家人和社會都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李醫生最後提醒,「若有疑似早期阿茲海默症症狀,盡快檢查是十分重要的,一來新藥可幫助早期阿茲海默症,除此之外,那些疑似症狀也可能不一定是阿茲海默症,而是其他有機會逆轉的腦部問題,及早接受適當檢查找出原因,便有機會得到適切的治療。」有任何疑問,建議詳細諮詢醫生。
脫髮問題令人異常煩惱,較令人注意的可能是男性的「M字額」、「地中海」,然而脫髮絕不是男性「專利」,不論男女都有機會遇上這問題。尤其當女性隨年紀增長,每天梳頭時看到梳子上滿是頭髮,甚或家中淺色地板上常可看見脫落的頭髮,都會擔心自己是否開始有脫髮問題。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成年人脫髮原因眾多,有人說頭髮太長,髮絲難以吸收營養,會更易脫髮,又有人指髮質不好,也會增加脫髮風險。」當中有不少是脫髮的謬誤,以下選幾個較常聽到的,由陳醫生解說。 謬誤1:長頭髮會較易脫髮? 事實:根據醫學研究指出,髮質、頭髮的長短等,其實對脫髮影響不大,所以無需因害怕脫髮而刻意把頭髮剪短。反之,心理壓力太大、體重突然減輕、經常電髮染髮,甚至女性分娩後,都有機會出現脫髮現象,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族遺傳所致。例如「雄性禿」便是遺傳性脫髮的一種,男女都有可能發生,是由於體內過多雄激素,刺激毛囊萎縮,導致頭髮變幼的現象。 謬誤2:脫髮無法可醫? 事實:其實脫髮絕非不治之症。如果是心理因素或產後脫髮,身體通常會自行調節並痊癒,但遺傳性或其他生理因素的脫髮,則有可能需要塗生髮水治療。皮膚科醫生一般會處方生髮水給患者,以刺激毛囊生長,一般療程約為一至數年,而停用後效果也會慢慢消失。情況嚴重者更有可能要口服藥物(只適用於男性),或進行頭部皮膚的激光治療。 謬誤3:塗白蘭地、生薑汁等可以「刺激」生髮? 事實:根據經驗及醫學研究指出,脫髮問題愈早開始治療效果愈好。相反,愈遲開始進行治療,治療難度及所需時間便會隨之增長。而網上、坊間的偏方如塗白蘭地、切開生薑按摩頭皮等,都未有科學證據證實有效,胡亂嘗試更有可能引起頭皮過敏,令治療變得更困難,所以絕不建議。 謬誤4:女性也會髮線向上移? 事實:男性脫髮通常由前額(「M字額」)或頭頂(「地中海」)開始,而女性脫髮則不會有髮線上移的問題,多由頭頂部位開始逐漸稀疏。因此,如女士們懷疑脫髮過量,可定期用手機拍下頭頂的照片,看看髮量有沒有明顯減少。 「記著,要預防脫髮,保持心境開朗、不胡亂減肥、保持飲食均衡等都是很重要的。」陳醫生提醒。
近年媒體上不時出現「敗血症」這個病,單看名稱已覺得絕非輕症,究竟敗血症是什麼病症?會出現什麼症狀?患者如何醫治?就這些疑問,我們請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嚴建明為大家講解。 敗血症是怎樣造成,有多危險? 嚴建明解釋,敗血症又俗稱「細菌入血」,是因微生物感染或其毒素而引起全身出現炎症反應的危急重病。身體在正常情況下,當有細菌、真菌或病毒入侵體內而造成感染,免疫系統就會作出反擊。惟當出現敗血症,免疫系統攻擊入侵物之餘,更會破壞體內的器官和組織,以致全身廣泛發炎。這些入侵的微生物同時會在血液中繁殖,引致血管擴張、滲漏,造成患者血壓低,再加上凝血機制亦會變得異常,使血管內形成血栓,於是患者的血液循環不足以應付身體的需求,導致器官功能受損甚至衰竭。 再者,敗血症的死亡率會隨每小時而遞升,若不能及時確診,對症下藥救治,可令病情急速惡化,最終可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敗血症引致死亡的機率有多大? 嚴建明醫生指曾有本地研究指出,本港所有成年人的死亡個案之中,多達25%可能跟敗血症有關。因此敗血症惡化到命危的情況絕非罕見。 敗血症可引致什麼症狀? 嚴建明醫生續指出,敗血症所引發的全身性免疫反應,可令患者出現下列症狀,包括:體 溫不正常,例如會發燒(高過38°C)或出現低溫(低過36°C);心跳過快,每分鐘多過90下; 呼吸急速,每分鐘多過20下;驗血結果顯示白血球數值過低(低於4 x 109/L)或過高 (高於12×109/L)。另患者也可能會出現血壓低、打冷顫、出汗、神志不清、紅疹、身體極度疼痛或不適。 此外,近年專家亦提倡使用qSOFA的評估,以便及早識別敗血症病人。當患者出現下列其中兩項或全部情況,再配合醫生臨床檢查後斷定或合理懷疑是因感染引起下列變化,就可確診: 1. 神志不清; 2. 呼吸加快至每分鐘多達或多過22下; 3. 上壓(收縮壓)低達或低過100mmHg。 哪些身體情況或疾病容易觸發敗血症? 嚴建明醫生指,引致敗血症的常見源頭包括:呼吸系統感染例如肺炎;腹部及腸胃感染例如腹膜炎、盲腸炎、膽管炎等;泌尿系統感染例如腎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例如腦膜炎;皮膚組織感染例如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 患者在急症室分流或其他情況下懷疑患上敗血症,會如何醫治? 由於敗血症每延誤1小時治理,死亡率便提升約4至9%,因此救治必須分秒必爭,盡快幫患者恢復足夠的血液循環,使身體重要器官有充足的血液供給養分。 嚴建明醫生表示,現時國際敗血症權威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提出 Hour-1 Bundle,若患者在急症室分流或其他情況下懷疑患上敗血症,醫護人員要在一小時內開始治療的工作,當中包括:
「粉瘤」是常見的皮膚問題,常出現在面部、頭皮、胸部或背部等皮脂腺較多的部位,男比女多,發病率約為 2:1。 外科專科醫生陳永康表示,形成粉瘤的原因是由於皮脂腺出口管道受到阻塞,令皮脂分泌物積聚,形成囊腫。「粉瘤一般為單個,有時候也可以在身體不同地方出現多於一個的粉瘤。一般會在皮膚表面突起並呈圓形粒狀,大小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特點是腫塊的中央常見到一個黑點,那是皮脂腺出口被堵塞的地方,在擠壓時在黑點處會滲出灰白色的粉狀分泌物,故此稱為『粉瘤』,這些分泌物更常帶有腐臭味。」 粉瘤很多時沒有病徵,不癢不痛,大多是病人自己或在做身體檢查時偶然發現。「並不表示可以任由粉瘤存在而不處理,」陳醫生表示,「由於粉瘤內充滿著皮脂分泌物,因此容易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炎,會出現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如處理不當可以惡化成膿瘡並潰破。」 而處理粉瘤的第一戒條,是「切勿唧」,因為用力擠破粉瘤非但不能改善情況,反而可能令皮膚出現傷口,增加受感染的風險和形成疤痕。「現時的標準是以手術切除達至根治,並且應盡可能將囊腫完整切除。因為如果沒有完整切除,有囊壁殘留的話,粉瘤會容易於同一位置復發。而暫時來說,一般外用藥膏或口服藥物都不能有效治療粉瘤。」陳醫生說。 他進一步解釋,「在沒有發炎的情況下,手術一般可以在診所內以局部麻醉方式進行切除,然後用針線縫合傷口。但若粉瘤已有細菌感染和發炎,則未必是手術的最佳時間,這是因為術後傷口受感染的風險會增加,也會降低完整切除囊腫的機會。在這情況下,應先以抗生素控制,在炎症消退後才進行手術。」不過,如已出現嚴重發炎並形成膿腫,就需要做緊急手術切開並進行引流。術後傷口不能夠縫針,需要定時清洗傷口,讓傷口慢慢自然癒合,因此需時效長。 陳醫生最後提醒,粉瘤並不能預防,也不會自然消失。「如懷疑皮膚出現粉瘤,切勿用力擠壓,因為這樣非但不能改善情況,反而可能令皮膚出現傷口,增加受感染的風險和形成疤痕,應盡早諮詢醫生。」
這兩、三個月以來因節慶長假而大吃喝的你,有否關注過自己可有糖尿病風險?二型糖尿病現時是香港以至全世界最常見的一種慢性代謝失調疾病,源於身體無法有效運用胰島素去調節血糖,令血糖持續高升而致病。一旦病情失控、惡化,更可增加視力、心、腎功能嚴重受損的風險,甚或可能需要截肢,因此絕對不能諱疾忌醫!臨床上,糖尿病可引致「三多三少」的症狀,本文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為大家講解。 先談患者的「三多」,即是由於常感口渴而「多渴」、小便頻密而「多尿」,以及常感肚餓而「多吃」。 張兆麟醫生解釋,糖尿病患者血液內常積聚血糖,令腎臟要「加班」去過濾和吸收多餘糖分。當腎臟太勞累趕不及處理這些糖份,就只好讓其流入尿液,而這情況又會同時帶走身體的水分而引致脫水。於是糖尿病患者就會終日感到非常口渴要喝更多的水,但這又會產生更多尿液而需要密密排尿。惟這尿頻情況又會易致脫水而口渴需時常飲水,於是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由於身體的胰島素已不能把食物轉化為細胞需要的葡萄糖,患者於是就會經常感飢餓而要密密吃東面,以致血糖因此而持續高升。 至於「三少」,即是體重不加反減、精力減少致常感疲倦、抵抗力減少致傷口易受感染。 張兆麟續闡述相關原因。他指出患者持續「食極唔飽」的飢餓感會使身體轉為消耗脂肪和肌肉來產生能量,以致不少糖尿病患者即使持續多吃仍會出現不胖反瘦的情況。另一方面,高血糖又會擾亂身體利用糖分產生能量,加上多尿亦會導致脫水情況,於是令患者經常感到疲勞。此外,高血糖會導致白血球無法有效對抗微生物,因此令患者抵抗力會變弱,傷口難癒合,比一般人更易受細菌或真菌感染。 二型糖尿病的高危人士包括: —45歲以上人士; —有超重或肥胖; —長期缺乏運動; —父母或兄弟姊妹患有「糖尿病」; —曾患妊娠糖尿病或誕下超過4公斤重嬰兒的女士; —本身患有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的人士; —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的女士。 而二型糖尿病的確診指標是空腹血糖值≥7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11.1mmol/L。 當血糖水平比正常高,又未到糖尿病指標,就有可能沒有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這情況屬於「糖尿病前期」,即空腹血糖值≥5.6及< 7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7.8及< 11.1 mmol/L。臨床上不少中央肥胖者均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者。他們可能外表看來身型適中,但其實有著大肚腩和粗腰圍(即男性腰圍多於35吋,女性腰圍多於31吋),是內臟脂肪屯積的典型表徵之一。內臟脂肪愈多,愈容易出現糖尿病前期,並因此而加速演化成糖尿病。 張兆麟指出,屬糖尿病前期的人士,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即是身體各器官的細胞對胰島素通知要接收糖分沒有反應,於是胰島素要不斷分泌更多提升濃度,務求能令細胞記起「要取食物」。他續指內臟脂肪會加劇胰島素阻抗,令胰島素長期高濃度,而胰島素處於高水平又會使體脂增加,如是者造成惡性循環,若不及早制止,5年內糖尿病前期演化為糖尿病的風險可高達3成。 當診斷為糖尿病前期,只需要改善不良飲食習慣包括避免過量進食反式脂肪及高糖食物,同時增加體能活動,及用正確方法減重,可有效推遲或預防糖尿病。當確診患上二型糖尿病,便要服食降血糖藥,並配合醫生及營養師建議改善飲食習慣及戒酒,同時養成日常適量運動的習慣,以控制好血糖和血脂。因為一旦病情失控到即使增加口服藥劑量仍未能改善,就可能需轉打胰島素注射劑。
高血糖症又稱為高血糖昏迷症,是危險的急症,可引致昏迷,不及時救治更會致命。不少患者本身有糖尿病而不自知,當飲食過量包括節慶時忍不住一下子攝取過量高澱粉質及高鈉的食品,或患上嚴重急病如肺炎、細胞感染、缺水、心肌梗塞、中風等,又或遇上嚴重創傷、手術後,就有可能容易觸發血糖暴升至危險程度。本地曾有相關個案,患者的血糖高達105.4 mmol/L,相比健康的血糖指標為空腹血糖值介乎4mmoI/L至6mmoI/L之間。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嚴建明闡述高血糖症常見的兩種嚴重併發症。 第一種是酮酸中毒症(英文簡稱DKA)。患者本身胰島素缺乏或不足,不能如常人般將糖分解化成燃料,身體只好將脂肪分解變成能量,過程中產生了異常多的酮酸積存於血液及尿液,造成酮酸中毒,而當血液持續變了酸性(pH值可低於7.3),身體細胞機能運作就會遭受破壞。嚴建明指酮酸中毒症的患者較多是本身患了一型糖尿病,而此併發症通常在24小時內發作,起初會像患了腸胃炎般有嘔吐、腹痛、發燒、疲憊、頭暈、口部和舌頭乾涸、及呈脫水狀態,隨後可嚴重到出現氣促、呼氣或有水果味、意識錯亂、甚至失去意識,死亡風險是1%至5%。 第二種是高血糖高滲壓狀態(英文簡稱HHS)。患者本身胰島素足夠,卻無法正常運作去處理糖分,以致血糖異常高並持續一段時間,但血液內只有少量或沒有酮酸積聚,而大量糖分則會流進尿液,以致排尿過多過密,同時過高的血糖又會造成高滲透壓,令血液因脫水而變得過濃,於是容易出現嚴重脫水而昏迷,死亡風險更高,可達5%至20%。 嚴建明指臨床上大多高血糖高滲壓狀態的個案,患者本身都是患了二型糖尿病,惟往往在診斷及醫治時才發現。血糖高滲壓狀態病情演化相對較慢,由數天至數星期內不等。早期症狀跟酮酸中毒的相似,會出現神志不清、異常口渴、尿頻、視力模糊、虛弱及肢體乏力,惟尿液卻沒有或只有極微量的酮酸,血液也沒變成酸性,不過脫水及電解質流失卻相對嚴重得多,而且身體也不能處理糖分,同時又無法利用脂肪轉化成能量。 由於兩種併發症都會出現脫水症狀,因此治理高血糖症,先要以生理鹽水補充水份,醫生亦會為患者驗血、驗尿來幫助辨別有沒有酮酸中毒,並且須監控血壓、血酸、電解質及鉀質回復平衡狀態後,再處理患者本身的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