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專欄

專欄

「零期」使唔使做手術? 拆解乳癌篩查迷思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大約是40至50歲,但漸有年輕化趨勢,以前我們說30歲或以前患乳癌很罕見,近年臨床所見20歲出頭的個案也有,病人還在唸大學的年齡,是十分不幸的例子。 和大部分癌症一樣,乳癌若能在早期發現並開始治療,根治機會遠高於中後期才發現,例如「零期」的乳癌,即原位乳癌,顧名思義是腫瘤仍停留在它原本發生的位置(乳房之內),還沒有任何擴散的跡象,康復機會十分高。 「零期」乳癌很多時都是透過篩查發現,即針對沒有任何症狀的女性,例如乳房沒有任何不適,自己也沒有摸到乳房有硬塊的情況下,安排做檢查。一般建議女性在40歲開始,每2至3年接受一次乳房造影檢查,若透過這檢查發現不正常的陰影,便會進一步做組織抽針檢查,有機會發現較早期的乳癌,並盡快開始治療,根治的機會遠高於後期才發現的乳癌。不過,部分病人對乳癌篩查的過程和後續處理,仍有一些迷思,包括: 1. 乳房組織抽針檢查分為粗針和幼針,是否粗針會比幼針痛? 插針抽取乳房組織時用粗針還是幼針,主要是由醫生根據初步檢查結果決定。幼針大約是平時抽血所用的針嘴大小,粗針則大約是原子筆的筆芯粗幼。不少病人聽到粗針即以為會很痛,但其實不用擔心,因為以粗針抽組織的過程是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先在皮膚表面注射麻醉藥,所以整個過程不會有太多的不適。反而幼針由於只像平時抽血,大多不會麻醉,反而會有點不適,但一般都不會很痛。 2. 若篩查發現零期乳癌,是否不需要做手術? 病人期望零期乳癌不需要做手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使是零期乳癌也需要切除。因為零期乳癌若不處理,一般都會繼續發展,若發展至第一、二期就必須做手術,並且比零期時做手術需要切除的範圍更大。 3. 零期乳癌手術,是否只需切除很少乳房組織? 這是不一定的,因為雖然零期乳癌的腫瘤非常細小,但亦有些情況是腫瘤相對分散,即在乳房的不同位置都發現癌細胞,在這情況下手術的範圍也需要比較大,始終「切得清」才最重要。

專欄

只是一塊抺布?天才的苦惱

農曆新年是大家拜年團聚的機會,亦是不少家長「晒馬」的好機會。 「我個女(8歲)剛剛就考到八級鋼琴,我從來沒迫佢學琴,佢兩歲時已自己走到鋼琴邊伸手按琴鍵……」「我從來唔見個仔溫習我亦唔會理,總之他派成績表回來永遠都是全級頭三名之內……」父母說起子女的威水史時眉飛色舞,但實際上他們忽略了子女得到今日的成績,背後付出的努力,父母往往不想說出來,只想用「天才」這塊布抹亮「子女的成就」的獎杯。 代孩子說慌 明明整個星期都在溫習應付考試,但去到PTA時候,見到有位家長說:「前幾日阿仔放學都去打波,好攰了!佢晚晚食完飯就瞓嘞!」然而事實兒子每晚都在溫習,付出很大的努力,成績亦在他自己和父母預期之內,可是媽媽卻在其他家長和同學面前說,「佢都係好彩咋!冇乜溫書又唔做試題都考到B grade!」這樣無疑代表孩子說謊話,不單做了壞榜樣,更漠視了孩子的付出,貶低其自我價值。 認同與加許 知道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份,從而栽培是好事,可是要明白亦要配合後天努力,才可以令他們發揮得更好,而且令造詣更上一層樓,天份和後天的努力其實是缺一不可。事實上,即使孩子再有天份,一門技術或手藝到了一定水平或會停在樽頸位,孩子思想未夠成熟,有時會感到沮喪和無助,作為父母的應該陪伴和分擔,聆聽他們的感受並開解,如可以跟他們說努力了就足夠,建議他們先放下,再慢慢部署如何提升向前邁進,成績或會不似預期,不要被好勝的情緒打敗。 不論孩子的天份還是後天的努力,都得應該先認同他們的付出,並教導孩子每次比賽或考試盡力而為已足夠,面對成敗不卑不亢,如果比賽或升級是以隊際的話,即使自己較有天份,亦應該重視團隊精神,不要個人主義,德育兼進。

專欄

縱容口福之慾 小心肝膽胰遭殃

肝、膽、胰彼此為鄰,由精密的膽管系統連通起來,構成一個輔助消化和代謝的重要系統,一旦膽管遭堵塞,就會引發一些肝膽胰相關的疾病,其中最普遍是肝結石、急性膽管炎,及急性胰臟炎,近年個案也多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我們請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醫生淺述如下。 肝臟負責分泌膽汁,膽囊把膽汁儲存,胰臟則分泌含有消化酵素的胰液。由總肝管和膽囊管聚合而成的總膽管,最末端兩公分連接「壺腹」並同時接通胰管及十二指腸(小腸頭段位置),以匯集膽汁和胰液,並將之注入十二指腸,來幫助腸道消化脂肪、蛋白質等。 肝臟之所以結石,馬醫生解釋是由於感染或先天膽管病變等導致流通於肝膽管系統的膽汁出現淤塞,並形成結晶、鈣化,於是造成肝結石。結石可發生在肝臟內的膽小管,也可在肝臟外的總膽管。 撇除先天性膽管狹窄或患溶血性貧血這兩個高危因素,馬醫生指臨床上不少肝結石個案,原因是感染了淡水魚類身上的肝吸蟲,以致肝內膽管受損而發炎,而當發炎的膽管結痂時,會令膽管變窄影響膽汁流動而致淤塞,於是逐漸形成結石,令膽管的發炎情況惡化,形成惡性循環。長期打邊爐或食生滾粥時,不為意進食未熟透的鯇魚等淡水魚類,甚或經常愛吃淡水魚刺身者,最易感染相關寄生蟲。 當肝結石滾大到令人上腹劇痛、發燒、發冷及呈黃疸,或已併發急性膽管炎,如不及時醫治,可在24至48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或甚因細菌入血而併發敗血症,嚴重可致死。 雖然感染肝臟和膽管的寄生蟲可併發急性膽管炎,但臨床上急性膽管炎主要仍源於膽石及膽管狹窄,發炎位置集中在膽總管一帶。 把膽囊連接膽總管的膽囊管,當隨日子被流進的膽石粒愈撐愈闊,更多及更大的膽石就可順利通過並流入膽總管並將其卡著,形成閉塞環境,便利細菌滋長而發炎。如患膽石者兼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需洗腎、又或免疫力較常人低,膽管發炎更易惡化。一旦膽囊內充斥較大顆的膽石,每次擠膽汁需異常猛力收縮,隨時間可導致膽囊發炎兼有可能黏連膽管,這又會令總膽管受細菌感染。此外,膽管道、胰臟或十二指腸腫瘤是相對常見的因素導致膽管狹窄而造成急性膽管炎。 急性膽管炎是危險急症,馬醫生指治療會先用抗生素控制細菌發炎,再按病情需要進行俗稱「通膽管」的醫療程序來舒緩膽管閉塞。為防炎症復發可咨詢醫生,考慮做手術切除膽囊。 至於急性胰臟炎,也可跟膽石有關。當總膽管遭流進的膽石堵塞,胰液就無法正常排出並回流,導致胰臟受到胰液內的消化酵素所侵蝕,造成急性胰臟炎。 日常高脂飲食,酗酒會令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飆高,亦會導致胰臟周邊負責輸送的微血管受阻塞而容易使胰臟炎病發。其他高危因素包括:高血鈣、某些藥物副作用、膽管生腫瘤、過濾性病毒感染、胰臟因意外受創傷、手術併發症、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家族遺傳,以及膽管或胰管因先天異常而不通等。 患急性胰臟炎會突發出現上腹劇痛,或甚愈吃愈痛,並可伴隨嘔吐、發燒。馬醫生指治療會按診斷而制定相應治療方案,以防止再次發炎。如由膽石引起就要做手術切除膽石,若因暴飲暴食致高血脂而發病,則要戒酒、改善飲食,並配合藥物控制三酸甘油脂。患者如不接受適切治療,會長期反覆發炎,變成慢性胰臟炎,令胰臟萎縮纖維化,失去功能,導致糖尿病。胰臟纖維化的細胞也可能出現異常增生而提升胰臟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