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 Page 2 – Metrodailyhk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溫柔的告別

H先生一臉茫然,想起當天婚禮上曾承諾「無論順境或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將永遠愛著您、珍惜您,直到永永遠遠⋯⋯」,可惜眼前愛妻已經奄奄一息,儘管抗癌路上夫妻間已有共識,最緊要「舒舒服服」,但知易行難,當主診醫生提出「不作心肺復甦術」(DNACPR: Do Not Attemp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這建議的時候,H 先生要作決定要撐到最後、還是順其自然,實在談何容易! 當病人心臟停止,進行心肺復甦術有機會挽回性命,但成功與否受多個因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就一般病人而言,能在心肺復甦術施行後存活1小時以上的機率大概是20-40%,但能存活直至出院的卻只有10-20%,而因為心臟曾停止,大部份病人亦會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破壞,所以對多數末期癌症病人來說心肺復甦術不但成功率相當低,而壞處亦往往會比好處多,除非是剛開始治療或癌症已經明顯受控,否則腫瘤科醫生都會在適當時候跟病人及其家屬商討「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指示。醫管局亦有指引提示三類情況,1)病情到了末期,2)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或持續植物人狀況,3)有其他晚期不可逆轉的生存受限制疾病,均可考慮有效地應用預設醫療指示。 儘管已有準備,在關鍵時刻H先生也會與很多人的想法一樣,感覺「不作心肺復甦術」是放棄治療並有內疚感,自己負不上這個責任!實際上醫生作決定時,雖然會考慮病人及家人的意願和感受,但這終歸是醫療團隊的醫療決定,並非純粹病人或家人的個人決定,而不作心肺復甦術是希望病人可在減少不必要治療的痛苦下自然離世,而絕非加速病人死亡或一併停止所有包括止痛藥、氧氣等的基本治療! H先生陪伴愛妻走過人生順逆,亦慶幸可守護愛妻安詳地過渡,直到永永遠遠!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說好的「糖」呢?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50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將達至3,500萬,亦即是比現有數字暴升77%!數字上升,除了因為人口持續增長及老化外,世衛報告又指出吸煙、酗酒、肥胖和空氣污染為四大致癌因素。那麼大家最關注的「糖」呢?它不是最重要的致癌元兇嗎? 幾乎每一天每一個癌症病人和照顧者都會問相同的問題:「是不是要戒糖?」、「可不可以食甜品?」,徘徊於病人渴求的眼神和照顧者恐懼的神色之間的我,最有說服力的答案是常理和科學數據!要了解個別飲食習慣對癌症的影響,並不是單一研究可以做到,臨床執行上亦會非常困難,而個別研究方法和結果都不盡相同,訊息雜亂不容易消化,甚至會有偏頗的情況,所以這時候需要倚賴Meta分析,亦即是將多個目標一致但研究方法不同或結論有差異的研究綜合分析去提供較有力的數據。 剛好今年二月有一篇關於飲食中糖分攝取量與慢性疾病的Meta分析在權威醫學雜誌《刺針糖尿病及內分泌學》上發表,綜合分析了48個研究和超過10萬人的數據,比較飲食中糖分攝取量最高的四份一人和最少的四份一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對風險分別增加了27%和15%,但糖尿病相關的癌症(例如乳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等等)相對風險只增加了5%。並不是說5%不重要,但從這Meta分析我們可以推斷正常的糖分攝取量(非研究內最高和最低的兩個極端群組)對癌症風險應該更少,而對非糖尿病相關的癌症(並非研究範圍)更可能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說在短短的抗癌期間避免個別食物反而有機會導致營養不良而對抗癌毫無幫助。研究亦指出高纖維食物亦能達到與低糖食物對慢性病的好處,所以與其不切實際地恐慌性戒糖,倒不如注重均衡營養,減少無謂的壓力和影響生活質素。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專欄

兒童哀傷.旺卡.希特拉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是暢銷兒童文學,大師Roald Dahl豐富的想像力和有趣的筆觸為小朋友打開了一道魔法般的閱讀之門!從前有改編電影譯作「朱古力掌門人」,乾脆把主角Wylie Wonka 叫作「王家衛」,可說是創作力和幽默的表現!這次電影前傳《Wonka》直接譯作《旺卡》乍看有點枯燥乏味,但電影本身有意外的驚喜,一貫天馬行空的故事,配上色彩繽紛的畫面,可說是絕無冷場!記得之前故事裏旺卡的爸爸是牙醫,但今次隻字不提,只重點描述他與媽媽相依為命,經濟拮据的媽媽每天會把一粒可可豆帶回家,直到旺卡生日的時候便足夠製作旺卡心目中最好吃的朱古力。可是旺卡的媽媽有一天因病突然離世,只剩下最後一排朱古力陪伴旺卡 !(往後劇情不便透露) 很多研究顯示小朋友在小時候失去至親,會衍生出很多健康和精神上的問題,亦會影響人際關係,較大機會傷害自己和別人,嚴重的會有犯罪和自殺傾向! 想起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魔頭希特拉,很多人會藉着研究他的童年去解釋他日後的行為舉措,其中最常被討論的是為何他那麼憎恨猶太人?有說他少年時失去雙親,母親便是在他18歲那年,死於末期乳癌,恰巧替他母親Klara醫病的便是猶太裔醫生Eduard Bloch,布洛赫醫生雖然沒有醫好希特拉媽媽,但對希特拉家庭十分關懷,知道他們生活困苦,有時會免收他們診金,希特拉非常感恩,所以日後布洛赫醫生從沒有因為猶太人的身份而被送入集中營,甚至希特拉讓他有特權移民到美國安享晚年。所以說希特拉哀傷的童年並不能完全解釋他對猶太人的憎恨,不過或許可以解釋他及後極端的人格和行為的根源! 癌症年輕化,讓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有機會因為癌症而過世,留下年幼子女。社會都要加強兒童哀傷的輔導和關注,避免悲劇延續下一代,就如旺卡媽媽的朱古力一樣帶有愛和希望,只要正確引導便能將哀傷化為力量! 臨床腫瘤專科林嘉安醫生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專欄

K.O.腫瘤筆記

患癌無小事,癌症對絕大部份人來說都是一生中最大的挑戰!自從前美國總統尼克遜向癌症「宣戰」之後,很多人喜歡用上「戰爭」來比喻抗癌的過程,但癌症治療過程中牽涉的醫學決定、個人意願、期望以及對生命的價值觀等種種不同考量,又絕對非只論「輸贏」的戰爭可比!再者用充滿軍事意味的字眼或會對癌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產生無形的壓力:是否只有用上最進取的治療方案才可稱為「癌症鬥士」?又或是選擇較溫和方案或紓緩治療的病人便是「失敗者」? 抗癌是歷程,不是戰爭。我從來都不會說什麼戰鬥到最後,反而是要讓病人及家屬知道我作為醫生能怎樣陪伴和支持他們走過這段路!還記得患上晚期大腸癌的病人L確診時已將近80歲,第一次見面時已明確表示願意治療,但怕辛苦亦絕對抗拒過於進取的治療,所以化療都以簡單、減量的方案為主,雖然不能根治而病情會有反覆,間中亦要配合小手術或局部電療輔助控制病情,幸好這些治療似乎都沒有觸及他「過於進取」的底線!一轉眼已過了七、八年,他撐着拐杖仍能每個早上跟老友飲茶、堅持每天返公司走一趟,家人還怪他太百厭了! 癌症治療並沒有輸贏,存活日子長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無論時間多少也要活得精彩! 臨床腫瘤專科林嘉安醫生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專欄

香港人癌症健康素養的反思

價值不菲的抗癌「𥔵療」、「腦區治療」和「荷爾蒙回春療法」,大家到底是對其嗤之以鼻還是趨之若鶩呢?這都不是傳聞,而是新聞,悲劇還在重複發生! 香港防癌會剛發佈了《癌症患者與照顧者癌症健康素養》的問卷調查結果,成功訪問人數超過230人,當中近六成受訪者為癌症患者,約四成受訪者擁大專或以上學歷。調查發現他們在確診後三個月內平均接收超過90項癌症相關資訊,但當中不足三成來自醫護人士或機構,結果八成受訪者表示未能判斷大部份網上癌症資訊的真確性,亦有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曾因腫瘤科醫生會診時間不足而無法解答所有疑難,最終大部份受訪者只能根據「常理」判斷,並寧願相信病友的親身經驗或「多Like / Share」的癌症資訊!由於pat,惶恐的心情和緊絀的醫療資源,不難理解這些癌症病人在跟隨「常理」或「Like/ Share數」這些可信度參差的資訊作決定後,四成人表示會感到不適或會因與家人持有不同意見而產生磨擦,甚至有超過兩成人感到後悔! 「癌症健康素養」(Health Literacy) 是指一個人獲取、理解、分析和應用癌症相關健康信息的能力。要提高癌症健康素養,大家平時要多留意和閱讀健康相關資訊,以免一旦生病時被海嘯式的資訊衝擊惶恐的心情而藥石亂投;亦要認清資料來源,集中瀏覽政府或公信力較高的網站;醫生和病人都不可能有無限的時間,所以見醫生之前要預備好自己想問的問題和準備好自己的病歷,盡量在有限的時間提升診症的質素。不良的醫療手法時有聽聞,沒有最荒謬只有更荒謬! 要避免這些騙徒、神棍得逞,大家必須裝備自己,提升健康素養! 臨床腫瘤專科林嘉安醫生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專欄

潮語:「癌症健康素養」

這天姑娘開門進來時有點慌張:「你的病人和太太在外面吵得很厲害,你看看要不要開解一下?」待得病人N和太太進來,目測相安無事、恩愛如昔,細問之下才腼腆說出是為了早餐的一塊牛扒而吵架,「戒口」這議題已差不多成為他們每天爭拗的導火線!剛確診末期腸癌兼肺轉移的病人L突然改變主意,決定不接受鏢靶藥和化療,因為她說自己在商界打滾多年,認識不少奇人異士,這次經朋友引見曾醫好不少富商名人的隱世神醫,並已開始服用抗癌妙方! 以上都是真人真事,實際上還有比這更荒謬的,不能盡錄!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病人及家屬除了網上「Dr Google」的意見,還要接收從各方親朋好友轉發過來的海量資訊,對已經心亂如麻的病人及家屬來說,並不容易作出合適的決定,甚至有諱疾忌醫或藥石亂投的情況發生。 「癌症健康素養」(Health Literary) 是指一個人獲取、理解、分析和應用癌症相關健康信息的能力,有研究顯示健康素養較高的病人會有較好的生活質素、較少的心理壓力及治療相關副作用。關鍵當然是如何提升癌症健康素養!簡單的建議是要多跟主診醫生溝通,不過一般診症時間較短,所以病人要提高診症時的效率,在見醫生前應先預備好完整病歷和記低想問的問題;在接收或發放資訊時亦要提高警覺,認清資料來源是否可信(例如: 並不是多轉發或多like便可信)?內容是否和自己的病情相關(例如:肺癌病人就不能照單全收乳癌病人的治療方案)?數據是否最新(例如:要留意訊息發佈日期)? 香港防癌會每年12月第二個星期日都會舉辦「香港癌症日」,同期亦會以不同的癌症相關主題向病人及家屬作問卷調查,今年的主題便是癌症健康素養,調查結果將於12月初發佈。到底香港人普遍的癌症健康素養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資料來源:香港防癌會 https://www.hkacs.org.hk/en/ 臨床腫瘤專科林嘉安醫生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一滴血一宇宙

伊利沙伯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這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大家對她的傳奇故事定必感興趣!伊利沙伯19歲便從史丹福大學輟學,在矽谷成立生物醫學創科公司,憑着其一個革命性的血液檢測概念,公司最高峰時期市值超過九十億美元,難怪剛30歲出頭便被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於2015年形容為最年輕白手興家的女性億萬富豪!她說話時總是瞪大眼睛、壓低嗓子,打扮愛模仿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喬布斯,就連不休假的工作狂態度也一樣。她團隊所謂「革命性的發明–愛迪生血液分析機」標榜以低廉價錢和只需客人一滴血便能驗出超過二百種生理指數,因而吸引不少知名投資者,可惜她的技術並不成熟(甚至不存在),最終被揭發造假,多項欺詐罪名成立,令伊利沙伯由億萬富豪瞬間變成階下囚! 伊莉莎白的「愛迪生」是商業欺詐手段,但醫學界有很多科學家早已循相同理念去切切實實地研究血液或不同體液中可偵測的各種標記,並獲得各種突破!以腫瘤學為例,最熱門的就是「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有別於傳統具入侵性的方式抽取腫瘤樣本作分析,「液體活檢」只需以無創或低創的方式抽取血液或體液分析,減少活檢對病人構成的風險之餘,亦方便重複活檢密切監察腫瘤復發治療進度。回想當年在大學主力研究的正是「液體活檢」,範圍涵蓋血液中腫瘤的DNA碎片及循環腫瘤細胞,這些分析比喻為大海撈針都不為過,以循環腫瘤細胞為例,血液中差不多每十億個細胞才能找到一個循環腫瘤細胞,需要靠高端的技術將血液中腫瘤的DNA碎片增量或篩選出循環腫瘤細胞才能作進一步的分析!科技一日千里,現在相關的技術已非常成熟:肺癌的病人可以從血液中檢測基因突變作鏢靶藥配對;血液中EB病毒DNA的含量除了可幫助評估鼻咽癌病人復發風險之外,又可用在高危族群篩查鼻咽癌;個別癌症相關的遺傳基因,例如乳癌的BRCA1/2基因都可在唾液中檢測! 伊利沙伯的故事以失敗和欺詐作結,幸好平行宇宙中仍有很多科學家努力不懈,把科幻小說中的檢測技術實現出來,造福人群!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11月不得不提胃癌

胃癌在香港是排行第六最常見和最致命的癌症,但有多少人知道11月是胃癌關注月呢? 胃癌關注月是由一所名為「No Stomach for Cancer」的美國機構率先在2010年發起,旨在提高大眾對胃癌的認知,尤其是關於胃癌風險因素、預防方法和早期診斷的教育,亦希望為胃癌研究籌募經費,並連繫各國有心人士合力支援胃癌病人。「No Stomach for Cancer」這機構名稱改得好,但找不到官方中文名,嘗試谷歌翻譯,答案是「沒有胃就不會罹患癌症」⋯⋯感覺怪怪的,筆者才疏學淺不知怎樣翻譯才最貼切,只能意會,大概是「沒有胃會患上癌症」、「癌症令人反胃」…… 有關胃癌風險、預防方法和早期診斷在前文(2022年10月14日《漫畫之神的犧牲》和 10月28日《日本不談吃喝玩樂》)已有論述所以不在此贅,反而想分享一下剛剛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歐洲內科腫瘤學會年會上關於胃癌的最新消息。胃癌免疫治療仍然是焦點所在,雖然手術前應用免疫治療可增加腫瘤完全緩解的比率,但可惜數據未能支持這方案可延長病人存活期;另外喜見有國內研發的免疫治療配合化療做出好成績,亦有支持免疫療法混合抗Her2鏢靶藥物和化療改善晚期胃癌病人病情的最新報告!鏢靶藥方面,大家最熱烈討論的是CLDN 18.1單珠抗體,這種新藥在兩個大型第三期臨床研究都同樣提高了腫瘤控制的機率和延長晚期胃癌病人的存活期,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得到藥物監管機構認可!除了治療上的新發展,檢測癌症方面亦有突破,高敏感度的分子技術已可應用於檢測血液中的微量殘存癌症,初期數據顯示相關技術可幫助偵測手術後身體內尚有殘餘癌細胞的病人,從而篩選出復發風險較高的病人接受術後治療,達致真正個人化治療! 關注胃癌,其實不應只是11月!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多一個意見 · 教授L與教授M

病歷問好,身體檢查做完,病人在見我之前已做的各種檢驗報告已亦弄得清清楚楚,病人和一眾親友擠在狹小的診症室,神情肅穆的看着我,待我要開口解說各種治療方案的時候,誰知病人竟然先開口提了五個不同的治療方案!每個方案各有長短,病人先是說自己綜合網上資料,細問之下才不好意思地說已見過幾位腫瘤科醫生!他們覺得不好意思是因為怕醫生「唔鍾意」⋯⋯ 醫生都那麼小器嗎? 手機壞了,也會找多幾間維修店比較一下,身體病了,加上是腫瘤這等重症,多看幾位醫生也是合情合理,根本不需要覺得唔好意思!但切忌盲目「Doctor Shopping」白花時間,因為癌症治療複雜,同一個病不同醫生亦有機會有不同的建議,所以不能只是貪新貪多,猶豫不決,在過程之中也要認清自己身體的特質和治療的目標,才能從中找出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 醫生小器?醫生其實最樂意幫助病人客觀地分析不同方案的好壞,實際找多個意見都是醫生們之間慣常做法!以下就是兩個我想同大家分享的例子: 教授L是我以前大學的部門主管,終身致力研究鼻咽癌,是世界級權威,研究成果都被國際採納用於鼻咽癌分期和治療之上,將鼻咽癌由不治之症慢慢變成可治之症實在居功至偉!鼻咽癌以外的病人她一般都會轉介專長相關腫瘤的同事,但就算不直接治療,她都會在百忙之中抽空一齊見病人!有一次我跟教授L一同會診之後問她為什麼要花這些時間?她總是謙虛的說這樣除了可學習各科的最新知識,最重要是身體力行給病人直接的支持,讓他們保持信心迎接未來抗癌路上的挑戰! 教授M主要研究肺癌的生物標誌物和靶向治療,可以說是肺癌精準治療的第一人,早已獲頒歐洲腫瘤學會的「終身成就獎」和被譽為「腫瘤學巨人」!我倆都相識的朋友N不幸患上肺癌,教授M縱使當時正在休假都二話不說即時在滑雪場上作了個遠程會(義)診,鉅細無遺分析最新數據,一錘定音治療方案,朋友N感動不已,感覺好像未開始用藥已經把病醫好! 可見不但病人需要多一個意見,醫生亦然!知識和技術會隨年代改變,但教授L和教授M行醫一絲不苟,以病人為先,這些身教對作為後輩的我實在是終身受用!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不花分毫就能預防癌症?

據統計有六至七成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瀏覽香港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和香港防癌會的網頁,不難找到一些免費的預防癌症不二法門:戒煙戒酒、少吃紅肉及加工食物、多進食生果蔬菜、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保持標準體重及多做運動,當然還包括避免接觸其他致癌源頭,譬如過量紫外線和空氣污染,及參加適合自己年齡和風險的癌症篩查計劃。 適逢今屆亞運「香港好勁」,正好趁這運動熱潮推廣一下運動對癌症預防的作用。肥胖乃百病之源,多種癌症都與肥胖有關,運動第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直接控制體重,減低患癌風險;此外亦有研究顯示運動可以調節身體各種與癌症發展相關的荷爾蒙,譬如雌激素等,又同時可減少身體內的炎症和提升免疫力,從多方面降低患癌機會。就算是癌症康復者,運動亦可改善他們的精神健康,有助避免抑鬱焦慮等症狀,有不少流行病學研究都發現適量運動能延長癌症康復者的存活期! 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做多少運動才算足夠?一般建議成年人一星期要做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以上的劇烈運動。中等強度運動是指能引致心跳增加及氣促(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的運動,常見例子有急步行、打乒乓球、在平地踩單車等;劇烈運動包括跑步、跳繩、健身操等,做運動時會呼吸急促難以交談。如果不能達至以上標準亦不用灰心,因為可以循序漸進慢慢達標,新近亦有研究顯示如果每天能做最少三至五分鐘劇烈運動就已經可降低患癌風險兩至三成! 有趣的是每個人都關注如何能有效地預防癌症,在這個課題上大家也很願意花點錢,或只願意花錢而不是毅力,什麼電/磁/氣場、養生排毒、保健食品都願意試,這些方法一般缺乏大型科研數據支持,效果和風險資訊縱使比較片面卻總不乏捧場客,免費而又有效的方法反而不太受重視,俗語有云:「財散人安樂」,正好反映這現象! 參考資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 https://www.cancer.gov.hk/tc/index.html香港防癌會 https://www.hkacs.org.hk/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