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專欄 – Metrodailyhk

專欄

專欄

早期阿茲海默症 治療新希望

認知障礙症是近年日益受關注的疾病,患者最早出現的症狀是記憶力轉壞。腦神經科專科李至南醫生表示,「很多時患者是對近期的記憶轉差,而且不是偶爾發生而是持續的,通常發展至某一階段病人自己和家人都會察覺有問題。」 當懷疑病人有疑似認知障礙症症狀,最重要是診斷及找出原因。診斷時首先要排除其他非認知障礙症的原因,例如甲狀腺問題、藥物或嚴重頭部創傷等。當排除了這些原因,確定是認知障礙症,跟著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出屬於哪一種認知障礙,尤其是否屬於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新藥有效針對阿茲海默症根源 認知障礙症患者當中,近七成是阿茲海默症。李醫生表示,「醫學界發現了一種和阿茲海默症病源相關的物質『類澱粉蛋白』,且近年初步診斷變得容易,治療也有了新希望。」現時可透過簡單抽血,測試血液樣本中的生物標記,從而初步判斷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再進行正電子掃描檢查準確檢測。若確定是早期阿茲海默症,可考慮盡快用抗類澱粉蛋白新藥控制病情,並持續接受治療。 李醫生表示,「新藥已證實能有效清除這些類澱粉蛋白,臨床研究顯示,病人注射了一段時間再做正電子掃描檢查,腦裡的類澱粉蛋白明顯減少了。阿茲海默症是不可逆轉的疾病,類澱粉蛋白的減少,有助延緩病情轉壞的速度,病人可較長時間保持在較高的生活水平,有足夠的自理能力,這已經是很大幫助了。否則的話,病人腦裡的類澱粉蛋白積聚愈來愈多,便會令愈來愈多腦細胞壞死,及出現各種認知障礙的症狀,往往發病數年後便開始失去自理能力。」 按時風險管理 亞洲人風險較低 本港已引入新藥,使用時亦要求嚴格,首先要排除與阿茲海默症相近的疾病,確診是早期阿茲海默症,再透過ApoE4基因測試及MRI磁力共振評估病人用藥風險,李醫生強調:「臨床研究顯示大部分用這藥的病人都沒有明顯的副作用症狀,而亞洲人出現副作用的比率也遠比西方人低。」 阿茲海默症症狀 不僅是記憶衰退 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不僅是記憶衰退,若處理不當,腦部各方面都會逐漸受影響。李醫生稱,「因為腦部的功能並不單止記憶,可以想像為一間屋裡有很多不同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有各自的功能。認知障礙症發展下去,例如負責語言的房間可能受影響,漸漸病人會覺得用詞有困難,有些事不知用什麼言語去表達,又或者不明白家人、朋友、同事等的說話。」 其他「房間」方面,常見如情緒可以受影響,患者的性格可能變得焦慮甚至有少許抑鬱,或出現其他精神科上的症狀。李醫生補充說:「另一常見的影響是空間感,很多時病人會對自己是在什麼時間和空間、該做些什麼,都感到有點混亂,甚至無法執行一件平日很容易做到的事,再惡化下去便影響自理能力。」 認清認知障礙 及早介入治療 根據統計,八十歲以上人士每四個就有一個有認知障礙問題,而阿茲海默症是最大的一種類別,按此推算患者數目十分龐大。如果他們能在早期開始確診和介入治療,對自己、家人和社會都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李醫生最後提醒,「若有疑似早期阿茲海默症症狀,盡快檢查是十分重要的,一來新藥可幫助早期阿茲海默症,除此之外,那些疑似症狀也可能不一定是阿茲海默症,而是其他有機會逆轉的腦部問題,及早接受適當檢查找出原因,便有機會得到適切的治療。」有任何疑問,建議詳細諮詢醫生。

專欄

厭食症有兩種「約束型」與「暴食型」

飲食失調之中,平日我們最常聽到的可能是厭食症(Anorexia),顧名思義就是不喜歡進食。但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表示,厭食症其實也分為兩種: 1. 約束型厭食症,「即約束自己每次只准吃很少很少的食物,甚至完全不吃,或者吃少許然後狂做運動,務求令自己吸收的養分少於消耗的養分,總之要令自己消瘦下去。」張醫生說。 2. 暴食型厭食症,其實是和我們常會聽到的「暴食症」相關——患者雖然厭食,但有時又會暴食,即短時間內大量進食,份量比正常人多,但進食後又會扣喉令自己嘔吐,或服食利尿劑、瀉藥等等,務求盡快把吃下的東西排出體外,以控制體重。 厭食症是一個精神科問題,不容易自行痊愈,如果沒有適當治療,體重會愈來愈輕,身體沒有營養,逐漸所有器官都會出現功能失調,有個別個案甚至曾因厭食症而死亡。 張醫生表示,厭食症的治療,必須從身、心兩方面雙管齊下。 「身體方面,必須安排見營養師,營養師主要是檢視患者的膳食餐單,可在哪方面補充營養,以減少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至於心理方面,需安排見臨床心理學家,糾正患者錯誤的思維。例如不少患者,即使由140磅減到90磅仍覺得自己太肥,這肯定是不正確的思維,心理學家可以幫患者糾正。」 此外,就是見精神科醫生,看看患者除了營養不足以外有沒有其他生理上的問題,並且視情況處方適當的藥物,幫助患者減少厭食的傾向。 「但要注意,治療厭食症是一條漫長的路,很多時不是一兩個星期或者一兩個月就可以痊愈回復正常,而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所以治療必有耐性。」張漢奇醫生提醒。

專欄

世界防癆日 大家不知的肺結核5件事

俗稱肺癆的肺結核,在本港是需要呈報的傳染病。患者發病之初會持續咳嗽逾三個星期,並可兼有食慾下降、午間潮熱、夜間盜汗、體重下降,或可能同時持續輕微發燒,甚至痰中帶血,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廖頌雅指出如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可出現危險併發症令肺功能永久受損,甚至因此而死亡。香港至今在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仍被列為有中度結核病負擔的地方,而且港人經常往來探親的英國及美國,亦分別有肺結核個案上升甚至地區爆發的情況,故絕不可將之輕視。每年3月24日是世界防癆日,整個月也因此而成為肺結核關注月,在此趁機會和大家正確認知有關肺結核的五大迷思。 迷思一:若患上流感,會觸發肺結核嗎? 首先導致肺結核的結核桿菌,在空氣中傳播力強,不過大多健康人士由於有較佳的抵抗力,即使吸入體內,部分人的免疫系統可徹底將之清除,另一些人雖被結核桿菌衝破免疫重圍而有得留低,但也只是潛伏體內而不會引起症狀或發病,也不會傳染他人,惟將來多年或數十年後抵抗力變弱時,就可能會病發。 廖頌雅解釋流感及上呼吸道感染並非直接引致肺結核的原因,不過由於發生時已代表抵抗力已遭進一步削弱,因此一些抵抗力較低者亦可能增加感染肺結核而病發的風險。尤其當由於年紀、-些慢性病患、飲食習慣欠佳或受某些藥物或環境影響,以致長期身體抵抗力較常人差的人士,-旦感染結核桿菌,就容易在較短時間例如數星期或數月內,出現症狀及病發,臨床上,這些高危者包括: ● 新生嬰兒 ● 老年人 ● 愛滋病帶菌者 ● 服用某些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包括類固醇、抗癌藥物等)的人士 ● 矽肺病患者 ● 慢性腎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 ● 癌症患者k ● 營養不良人士 ● 酗酒人士 ● 長期重度吸煙人士 ● 持續長時間留在濕暗、多塵、密不透風、擠迫、不見陽光的處所的人士 迷思二:診斷肺結核除了「照肺」,還需接受其他檢查嗎? 廖頌雅表示診斷結核病的檢查主要是照X光肺片和做痰液化驗。如有需要,或要做電腦素描、支氣管窺鏡、支氣管灌洗液、肺部活組織檢查等。 迷思三:治療肺結核,需要入院留醫嗎? 廖頌雅指現時肺結核患者毋須入院留醫,但要接受稱為「全監督治療」的抗結菌藥物療程,全程6個月必須在醫護人員監督下進行,以確保患者正確服藥,避免患者以為病情好轉就自行減少服食次數甚至停藥,繼而容易出現復發、嚴重併發症、抗藥性致延長療程的風險情況。 迷思四:若同住家人或公司同事患了肺結核,應把他們用過的東西消毒嗎? 廖頌雅指肺結核病是經空氣傳播。而衣物、被鋪、餐具、家俬及牆壁並非主要傳播途徑,故只需跟足一般衞生程序,連同處所環境按時清潔即可。最重要是保持家居及辦公室空氣流通。 建議定時打開窗戶、房門,或開啟通風系統包括抽氣扇等,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低空氣中污染物包括病菌的濃度。冷氣機隔塵網也必須定期清洗。另可按家居或辦公室的環境需要,使用合規格的空氣清新機輔助改善室內空氣。 結核桿菌在陰暗潮濕及不通風的室內可存活更久,因此也建議在家時宜常拉開窗簾,讓陽光多入屋,令室內環境通爽光猛,幫助遏止病菌活躍。

專欄

男女都會脫髮 4大謬誤你要知

脫髮問題令人異常煩惱,較令人注意的可能是男性的「M字額」、「地中海」,然而脫髮絕不是男性「專利」,不論男女都有機會遇上這問題。尤其當女性隨年紀增長,每天梳頭時看到梳子上滿是頭髮,甚或家中淺色地板上常可看見脫落的頭髮,都會擔心自己是否開始有脫髮問題。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成年人脫髮原因眾多,有人說頭髮太長,髮絲難以吸收營養,會更易脫髮,又有人指髮質不好,也會增加脫髮風險。」當中有不少是脫髮的謬誤,以下選幾個較常聽到的,由陳醫生解說。 謬誤1:長頭髮會較易脫髮? 事實:根據醫學研究指出,髮質、頭髮的長短等,其實對脫髮影響不大,所以無需因害怕脫髮而刻意把頭髮剪短。反之,心理壓力太大、體重突然減輕、經常電髮染髮,甚至女性分娩後,都有機會出現脫髮現象,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族遺傳所致。例如「雄性禿」便是遺傳性脫髮的一種,男女都有可能發生,是由於體內過多雄激素,刺激毛囊萎縮,導致頭髮變幼的現象。 謬誤2:脫髮無法可醫? 事實:其實脫髮絕非不治之症。如果是心理因素或產後脫髮,身體通常會自行調節並痊癒,但遺傳性或其他生理因素的脫髮,則有可能需要塗生髮水治療。皮膚科醫生一般會處方生髮水給患者,以刺激毛囊生長,一般療程約為一至數年,而停用後效果也會慢慢消失。情況嚴重者更有可能要口服藥物(只適用於男性),或進行頭部皮膚的激光治療。 謬誤3:塗白蘭地、生薑汁等可以「刺激」生髮? 事實:根據經驗及醫學研究指出,脫髮問題愈早開始治療效果愈好。相反,愈遲開始進行治療,治療難度及所需時間便會隨之增長。而網上、坊間的偏方如塗白蘭地、切開生薑按摩頭皮等,都未有科學證據證實有效,胡亂嘗試更有可能引起頭皮過敏,令治療變得更困難,所以絕不建議。 謬誤4:女性也會髮線向上移? 事實:男性脫髮通常由前額(「M字額」)或頭頂(「地中海」)開始,而女性脫髮則不會有髮線上移的問題,多由頭頂部位開始逐漸稀疏。因此,如女士們懷疑脫髮過量,可定期用手機拍下頭頂的照片,看看髮量有沒有明顯減少。 「記著,要預防脫髮,保持心境開朗、不胡亂減肥、保持飲食均衡等都是很重要的。」陳醫生提醒。 

專欄

點解敗血症咁危險 ?

近年媒體上不時出現「敗血症」這個病,單看名稱已覺得絕非輕症,究竟敗血症是什麼病症?會出現什麼症狀?患者如何醫治?就這些疑問,我們請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嚴建明為大家講解。 敗血症是怎樣造成,有多危險? 嚴建明解釋,敗血症又俗稱「細菌入血」,是因微生物感染或其毒素而引起全身出現炎症反應的危急重病。身體在正常情況下,當有細菌、真菌或病毒入侵體內而造成感染,免疫系統就會作出反擊。惟當出現敗血症,免疫系統攻擊入侵物之餘,更會破壞體內的器官和組織,以致全身廣泛發炎。這些入侵的微生物同時會在血液中繁殖,引致血管擴張、滲漏,造成患者血壓低,再加上凝血機制亦會變得異常,使血管內形成血栓,於是患者的血液循環不足以應付身體的需求,導致器官功能受損甚至衰竭。 再者,敗血症的死亡率會隨每小時而遞升,若不能及時確診,對症下藥救治,可令病情急速惡化,最終可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敗血症引致死亡的機率有多大? 嚴建明醫生指曾有本地研究指出,本港所有成年人的死亡個案之中,多達25%可能跟敗血症有關。因此敗血症惡化到命危的情況絕非罕見。 敗血症可引致什麼症狀? 嚴建明醫生續指出,敗血症所引發的全身性免疫反應,可令患者出現下列症狀,包括:體 溫不正常,例如會發燒(高過38°C)或出現低溫(低過36°C);心跳過快,每分鐘多過90下; 呼吸急速,每分鐘多過20下;驗血結果顯示白血球數值過低(低於4 x 109/L)或過高 (高於12×109/L)。另患者也可能會出現血壓低、打冷顫、出汗、神志不清、紅疹、身體極度疼痛或不適。 此外,近年專家亦提倡使用qSOFA的評估,以便及早識別敗血症病人。當患者出現下列其中兩項或全部情況,再配合醫生臨床檢查後斷定或合理懷疑是因感染引起下列變化,就可確診: 1. 神志不清; 2. 呼吸加快至每分鐘多達或多過22下; 3. 上壓(收縮壓)低達或低過100mmHg。 哪些身體情況或疾病容易觸發敗血症? 嚴建明醫生指,引致敗血症的常見源頭包括:呼吸系統感染例如肺炎;腹部及腸胃感染例如腹膜炎、盲腸炎、膽管炎等;泌尿系統感染例如腎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例如腦膜炎;皮膚組織感染例如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 患者在急症室分流或其他情況下懷疑患上敗血症,會如何醫治? 由於敗血症每延誤1小時治理,死亡率便提升約4至9%,因此救治必須分秒必爭,盡快幫患者恢復足夠的血液循環,使身體重要器官有充足的血液供給養分。 嚴建明醫生表示,現時國際敗血症權威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提出 Hour-1 Bundle,若患者在急症室分流或其他情況下懷疑患上敗血症,醫護人員要在一小時內開始治療的工作,當中包括:

專欄

區塊鏈 在中藥品質控制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因為有加密,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的特性,所存的數據可以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目標,這技術已成為不同行業產品的質量保證的重要手段。 中藥和它的產品的質量保證,至為重要。有良醫而沒有良藥,病人也不會得到有效的治療。草藥鏈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負責建立和運作中藥區塊鏈溯源平台。2025年3月15日,公司聯同香港中文大學李達葉耀珍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和香港中藥藥劑師協會舉辦「區塊鏈在中藥品質控制的形容和推廣研討會」。研討會在九龍塘香港生產力中心舉行,現場和線上參與人數超過300人。 會議承蒙醫務衛生局中醫藥發展專員鍾志豪博士出席開幕典禮並發表講話。與會講者介紹香港及中國內地中醫藥質量控制的法規和最新進展,高質量中藥貿易平台的建立和數字中藥質量追數體系的應用。另外,也發佈香港中藥業利用中藥區塊鏈的趨勢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報告。受訪28間公司的業界人士,有約一半不大認識區塊鏈,但大都同意區塊鏈的應用對產品的質量保證很有幫助。不過,他們也顧慮資源和人手的限制及如何和公司現有的系統順利對接。他們也認為如有政府和基金的支持,當能事半功倍。 一個利用區塊鏈建立的中藥溯源系統,對產品的質量保證會有很大的幫助,能够提升香港在高質量中藥產品的貿易地位和幫助國家走出去。因此草藥鏈公司將繼續和業界一道,爭取政府和基金的支持,促進區塊鏈溯源平台的應用。

專欄

粉瘤切勿「唧」  嚴重時開刀引流不縫針

「粉瘤」是常見的皮膚問題,常出現在面部、頭皮、胸部或背部等皮脂腺較多的部位,男比女多,發病率約為 2:1。 外科專科醫生陳永康表示,形成粉瘤的原因是由於皮脂腺出口管道受到阻塞,令皮脂分泌物積聚,形成囊腫。「粉瘤一般為單個,有時候也可以在身體不同地方出現多於一個的粉瘤。一般會在皮膚表面突起並呈圓形粒狀,大小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特點是腫塊的中央常見到一個黑點,那是皮脂腺出口被堵塞的地方,在擠壓時在黑點處會滲出灰白色的粉狀分泌物,故此稱為『粉瘤』,這些分泌物更常帶有腐臭味。」 粉瘤很多時沒有病徵,不癢不痛,大多是病人自己或在做身體檢查時偶然發現。「並不表示可以任由粉瘤存在而不處理,」陳醫生表示,「由於粉瘤內充滿著皮脂分泌物,因此容易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炎,會出現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如處理不當可以惡化成膿瘡並潰破。」 而處理粉瘤的第一戒條,是「切勿唧」,因為用力擠破粉瘤非但不能改善情況,反而可能令皮膚出現傷口,增加受感染的風險和形成疤痕。「現時的標準是以手術切除達至根治,並且應盡可能將囊腫完整切除。因為如果沒有完整切除,有囊壁殘留的話,粉瘤會容易於同一位置復發。而暫時來說,一般外用藥膏或口服藥物都不能有效治療粉瘤。」陳醫生說。 他進一步解釋,「在沒有發炎的情況下,手術一般可以在診所內以局部麻醉方式進行切除,然後用針線縫合傷口。但若粉瘤已有細菌感染和發炎,則未必是手術的最佳時間,這是因為術後傷口受感染的風險會增加,也會降低完整切除囊腫的機會。在這情況下,應先以抗生素控制,在炎症消退後才進行手術。」不過,如已出現嚴重發炎並形成膿腫,就需要做緊急手術切開並進行引流。術後傷口不能夠縫針,需要定時清洗傷口,讓傷口慢慢自然癒合,因此需時效長。 陳醫生最後提醒,粉瘤並不能預防,也不會自然消失。「如懷疑皮膚出現粉瘤,切勿用力擠壓,因為這樣非但不能改善情況,反而可能令皮膚出現傷口,增加受感染的風險和形成疤痕,應盡早諮詢醫生。」

專欄

兒子參加國際冰球比賽有感

數星期前我們一家走了一轉加拿大,不是親子旅遊,而是陪兒子參加一年一度於加拿大Quebec舉行的Peewee青少年冰球錦標賽,雖然最後未能獲得冠軍,但我和兒子都在這次比賽中得到很多。事實上,每場比賽不單是實力戰,更是一場心理戰,每位隊員的心理素質都極有可能是成敗的關鍵。 隊制活動團結是力量 在不同的競技當中,每個人都希望可以達至自我認同的目標,尤其對於小孩子來說個人表現更能得到父母的認同,所以較容易忽略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教導兒子,「每次落場你是代表整個球隊,做好自己同時更要配合隊友,如你一個人的不努力會影響整個團隊表現的。」 在團隊中,每位成員都有明確的角色和責任,這種角色認同感能夠促進個體的自我價值感,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活動,增強團結。從心理角度來說,每個隊員都會因共同目標而產生凝聚力,相互協作;這種團結感能促進個人動機,提升整體表現,從而實現更高的成就。 今次的比賽中,我為兒子感到自豪,因為他真的做到「忘我境界」與隊友環環緊扣發揮實力,已屆青少年的年紀,他自己亦明白到全力以赴才算是對得起自己和隊友,這點比勝負更重要。感恩有機會見證到他的隊伍在首輪比賽以5-0告捷,我和其他家長都十分感動。 旨在參與失去積極性 曾見過不少家長讓孩子參加大量課外活動,不理會孩子的真正興趣和能力,最重要是可以將活動寫在孩子升學的履歷,可以在家長會炫耀孩子參加國際級比賽就可以了。家長的這個錯誤觀念會不經不覺間灌輸了給孩子,令孩子抱「旨在參與」的態度參加活動,欠缺積極性,這樣對孩子完全沒有好處,不單學不到這項活動技巧,同時亦沒有了精益求精的精神;比賽設有名次,目的就是提升參加者的奮鬥心,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如孩子參加的隊際活動的話,只要有一個隊友抱著「旨在參與」的心態,就會影響全隊的仕氣和表現,團隊精神就是上下齊心以冠軍是一個目標,每個隊友都互相合作全力以赴,即使輸了也是雖敗猶榮。 兒子所屬的香港颱風精英隊雖然與加拿大勁旅Moosehead Jr. 賽事中以2比3惜敗,但球隊在同級別球隊中穩居第11位,這次比賽亦是孩子告別青少年賽事的一場比賽;孩子們辛苦備戰年多,兩場賽事令大家(包括在場的家長)的情緒都像坐過山車一樣,結果輸了難免有點失落,希望大家都可以吸取經驗,做好自己,發揮團隊精神,迎接未來更多挑戰。

專欄

二型糖尿 點解會三多三少?

這兩、三個月以來因節慶長假而大吃喝的你,有否關注過自己可有糖尿病風險?二型糖尿病現時是香港以至全世界最常見的一種慢性代謝失調疾病,源於身體無法有效運用胰島素去調節血糖,令血糖持續高升而致病。一旦病情失控、惡化,更可增加視力、心、腎功能嚴重受損的風險,甚或可能需要截肢,因此絕對不能諱疾忌醫!臨床上,糖尿病可引致「三多三少」的症狀,本文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為大家講解。 先談患者的「三多」,即是由於常感口渴而「多渴」、小便頻密而「多尿」,以及常感肚餓而「多吃」。 張兆麟醫生解釋,糖尿病患者血液內常積聚血糖,令腎臟要「加班」去過濾和吸收多餘糖分。當腎臟太勞累趕不及處理這些糖份,就只好讓其流入尿液,而這情況又會同時帶走身體的水分而引致脫水。於是糖尿病患者就會終日感到非常口渴要喝更多的水,但這又會產生更多尿液而需要密密排尿。惟這尿頻情況又會易致脫水而口渴需時常飲水,於是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由於身體的胰島素已不能把食物轉化為細胞需要的葡萄糖,患者於是就會經常感飢餓而要密密吃東面,以致血糖因此而持續高升。 至於「三少」,即是體重不加反減、精力減少致常感疲倦、抵抗力減少致傷口易受感染。 張兆麟續闡述相關原因。他指出患者持續「食極唔飽」的飢餓感會使身體轉為消耗脂肪和肌肉來產生能量,以致不少糖尿病患者即使持續多吃仍會出現不胖反瘦的情況。另一方面,高血糖又會擾亂身體利用糖分產生能量,加上多尿亦會導致脫水情況,於是令患者經常感到疲勞。此外,高血糖會導致白血球無法有效對抗微生物,因此令患者抵抗力會變弱,傷口難癒合,比一般人更易受細菌或真菌感染。 二型糖尿病的高危人士包括: —45歲以上人士; —有超重或肥胖; —長期缺乏運動; —父母或兄弟姊妹患有「糖尿病」; —曾患妊娠糖尿病或誕下超過4公斤重嬰兒的女士; —本身患有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的人士; —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的女士。 而二型糖尿病的確診指標是空腹血糖值≥7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11.1mmol/L。 當血糖水平比正常高,又未到糖尿病指標,就有可能沒有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這情況屬於「糖尿病前期」,即空腹血糖值≥5.6及< 7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7.8及< 11.1 mmol/L。臨床上不少中央肥胖者均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者。他們可能外表看來身型適中,但其實有著大肚腩和粗腰圍(即男性腰圍多於35吋,女性腰圍多於31吋),是內臟脂肪屯積的典型表徵之一。內臟脂肪愈多,愈容易出現糖尿病前期,並因此而加速演化成糖尿病。 張兆麟指出,屬糖尿病前期的人士,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即是身體各器官的細胞對胰島素通知要接收糖分沒有反應,於是胰島素要不斷分泌更多提升濃度,務求能令細胞記起「要取食物」。他續指內臟脂肪會加劇胰島素阻抗,令胰島素長期高濃度,而胰島素處於高水平又會使體脂增加,如是者造成惡性循環,若不及早制止,5年內糖尿病前期演化為糖尿病的風險可高達3成。 當診斷為糖尿病前期,只需要改善不良飲食習慣包括避免過量進食反式脂肪及高糖食物,同時增加體能活動,及用正確方法減重,可有效推遲或預防糖尿病。當確診患上二型糖尿病,便要服食降血糖藥,並配合醫生及營養師建議改善飲食習慣及戒酒,同時養成日常適量運動的習慣,以控制好血糖和血脂。因為一旦病情失控到即使增加口服藥劑量仍未能改善,就可能需轉打胰島素注射劑。

專欄

高血糖 可觸發命危急症

高血糖症又稱為高血糖昏迷症,是危險的急症,可引致昏迷,不及時救治更會致命。不少患者本身有糖尿病而不自知,當飲食過量包括節慶時忍不住一下子攝取過量高澱粉質及高鈉的食品,或患上嚴重急病如肺炎、細胞感染、缺水、心肌梗塞、中風等,又或遇上嚴重創傷、手術後,就有可能容易觸發血糖暴升至危險程度。本地曾有相關個案,患者的血糖高達105.4 mmol/L,相比健康的血糖指標為空腹血糖值介乎4mmoI/L至6mmoI/L之間。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嚴建明闡述高血糖症常見的兩種嚴重併發症。 第一種是酮酸中毒症(英文簡稱DKA)。患者本身胰島素缺乏或不足,不能如常人般將糖分解化成燃料,身體只好將脂肪分解變成能量,過程中產生了異常多的酮酸積存於血液及尿液,造成酮酸中毒,而當血液持續變了酸性(pH值可低於7.3),身體細胞機能運作就會遭受破壞。嚴建明指酮酸中毒症的患者較多是本身患了一型糖尿病,而此併發症通常在24小時內發作,起初會像患了腸胃炎般有嘔吐、腹痛、發燒、疲憊、頭暈、口部和舌頭乾涸、及呈脫水狀態,隨後可嚴重到出現氣促、呼氣或有水果味、意識錯亂、甚至失去意識,死亡風險是1%至5%。 第二種是高血糖高滲壓狀態(英文簡稱HHS)。患者本身胰島素足夠,卻無法正常運作去處理糖分,以致血糖異常高並持續一段時間,但血液內只有少量或沒有酮酸積聚,而大量糖分則會流進尿液,以致排尿過多過密,同時過高的血糖又會造成高滲透壓,令血液因脫水而變得過濃,於是容易出現嚴重脫水而昏迷,死亡風險更高,可達5%至20%。 嚴建明指臨床上大多高血糖高滲壓狀態的個案,患者本身都是患了二型糖尿病,惟往往在診斷及醫治時才發現。血糖高滲壓狀態病情演化相對較慢,由數天至數星期內不等。早期症狀跟酮酸中毒的相似,會出現神志不清、異常口渴、尿頻、視力模糊、虛弱及肢體乏力,惟尿液卻沒有或只有極微量的酮酸,血液也沒變成酸性,不過脫水及電解質流失卻相對嚴重得多,而且身體也不能處理糖分,同時又無法利用脂肪轉化成能量。 由於兩種併發症都會出現脫水症狀,因此治理高血糖症,先要以生理鹽水補充水份,醫生亦會為患者驗血、驗尿來幫助辨別有沒有酮酸中毒,並且須監控血壓、血酸、電解質及鉀質回復平衡狀態後,再處理患者本身的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