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暑假,小孩最開心父母更忙碌!子女不用上學的日子,家長忙著工作時或不禁遙距監控他們小心飲食,以免病從口入令腸胃不適。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兒科顧問醫生楊萬鋒指,腸胃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普遍會出現屙、嘔、肚子不適,或有時會兼有發燒,惟這些症狀未必同時呈現,要視乎致病源頭是病毒性抑或細菌性,因為兩者各致的病情進展會有點不同,但若屙嘔惡化,均可造成脫水狀況,嚴重時可致休克,因此家長或照顧者絕不能掉以輕心。 病毒性腸胃炎的兒童個案,常見由諾如病毒(舊稱諾沃克類病毒)或輪狀病毒引起。諾如病毒可從接觸遭感染的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又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表面而感染,通常與食用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有關,而酒店、遊戲設施及郵輪等亦屬高危感染的地方。至於輪狀病毒,更是全球導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成因之一,普遍通過口糞途徑,同樣可從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表面而感染,雖然感染個案較常見於秋天至初冬,但夏季也有可能發生。另外,感染傷風感冒或過濾性病毒時,也會有部份病毒落入消化系統而併發病毒性腸胃炎。 楊萬鋒指當兒童患上病毒性腸胃炎,較常見的症狀是先嘔後屙。他們可在數小時內不停嘔吐,過了大半天或一天後嘔吐情況改善,惟會感肚脹、肚痛、甚至「屙水」。 細菌性腸胃炎的兒童個案,臨床上較常因沙門氏菌感染引起,主要是吃了未煮熟透的肉類及含肉類的食品、家禽、未經加熱殺菌處理的奶、生蛋,及含生蛋成份的食品,例如兒童至愛的布丁、意大利芝士蛋糕、卡邦尼意粉更是高危。 楊萬鋒指細菌性腸胃炎的兒童患者,不一定出現嘔吐,反而是直接肚痛、肚瀉,並可持續發高燒,大便則多為稀爛或帶黏液甚至血絲,反而並非水狀。 楊萬鋒提醒,一旦懷疑小朋友出現腸胃炎症狀,必須求醫以作診斷,並讓醫生排除其症狀並非由其他兒科疾病所致,因為兒童若患腸道阻塞、或腸扭結,也可引發嘔吐症狀。 小朋友確診腸胃炎而病情屬輕度,可留在家休息,多喝水補充水份和電解質,少食多餐,另也可跟從醫生指示,按需要而適量使用止嘔藥或止屙藥來舒緩症狀。 楊萬鋒在此亦要再糾正家長及照顧者以下兩大常見謬誤: 謬誤1:怕加重病童嘔吐情況而不給喝水!嘔吐較頻密可導致身體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楊萬鋒呼籲切勿不喝水,他建議可嘗試慢慢給小朋友喝一些含電解質的水,例如喝兩小口停-段時間再喝。 謬誤2:以為腸胃炎一律要服抗生素「殺菌」!楊萬鋒再次提醒,若確診病毒性腸胃炎是不需服抗生素。只有嚴重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感染,醫生才會考慮採用抗生素治療,以阻止肆虐同減少併發症。 最後,一旦發現確診腸胃炎的子女相關症狀不受控,甚至出現異常疲倦、小便明顯減少、意識迷糊等脱水症狀,就必須立即送院作緊急救治,以免因脫水導致休克、低血糖或甚昏迷等危險狀況。
臨床上有兩種肝、膽疾患,女士相對較易患上,以致可影響為人妻人母的生涯規劃。本文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兼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為大家闡述。 第一種是肝血管瘤,臨床上女性患上的機率是男性的3倍,發病多在30歲至50歲之間。 馬家榮解釋肝血管瘤主要是指肝臟的海綿狀血管瘤,屬肝臟內的海綿狀血管腔組織呈畸形的情況,亦是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即是不屬於可出現細胞異常增生的癌症類別,不會演變成肝癌。此病多於體檢中需照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時才發現,平均每5至6宗血管瘤類別的個案之中會有1宗是肝血管瘤。 有部份的肝血管瘤附有女性賀爾蒙授體,因此相信當女性懷孕、服用避孕藥、或因更年期不適而需服用賀爾蒙補充劑時,可會刺激其大小變化。然而至今肝血管瘤確切成因仍未明,醫學界普遍認為多源於先天因素,例如患者本身肝臟內海綿狀血管腔組織先天出現畸形。 大部分情況下即使確診肝血管瘤也不會呈症狀,故一般會作保守治療毋須服藥。惟馬家榮提醒仍有小部份個案會因肝血管瘤較大至約4至5cm時,或會感到擠壓感,又或當血管瘤長至貼著肝臟外層的那佈滿神經缐的肝膜,亦易感到脹痛或「扯住」、「頂住」。若血管瘤長在肝臟較前近肚皮的位置,也有可能較易受「擠壓」而穿破或流血致突發劇痛,須即時送院救治,一般會接受微創手術切除該血管瘤,以及時制止所流的血湧致腹膜造成肚脹,甚或因此而造成嚴重失血致休克。 第二種是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英文簡稱PBC),中文另一舊有名稱是原發性膽管硬化,該病並非很常見,惟全球發病率估計每10萬人中,就有65名女患者(相對男患者則只有12名),大多在35歲至60歲之間這段人生黃金時期發病。 馬家榮解釋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由於膽管受不斷受破壞而發炎並呈硬化,於是再不能有效把肝臟製造的膽汁如常送走去消化食物,於是令膽汁積聚於肝臟,並隨時間會「浸爛」個肝,以致肝組織因此而反覆發炎、結咖,最終可變成肝硬化,甚至使肝功能盡失,嚴重時更有可能造成肝衰竭而令患者死亡。 患者初期可能沒有症狀,亦有些人可能有其他病求醫時才發現某些症狀,例如:常感到皮膚痕癢、少曬太陽但仍出現皮膚變黑、眼睛周邊長了白色或黃色的小粒粒、眼和口會「乾巴巴」,另還會常感到肌肉及關節疼痛及整個人很疲倦,惟此時病情或已開始惡化,後期更會伴隨黃疸、下肢水腫、腹水、食道靜脈曲張或胃出血、噁心、排深色尿及體重下降,有些患者更可同時出現頻密的泌尿道感染,或更併發骨質疏鬆、高膽固醇、脂溶性維他命不足,另肝癌風險可較一般人高。治療主要使用不同藥物來改善相關症狀和減慢肝功能衰退,並需補充缺失的維他命和鈣質以防骨質疏鬆惡化。若演變成末期肝硬化或需接受肝臟移植。 馬家榮表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確切成因未明,普遍認為是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膽管損其組織而致,患者家人患該病的風險也較高。不少患者或兼有其他免疫系統病。另吸煙、感染及暴露於某些化學物質者也屬高危。
不論是職場、朋友圈以至家庭的需要,為了方便聯絡溝通都會在手機通訊apps建立起群組,或透過一些網絡社交平台作為發言的工具,因為彼此不用見面,就不自覺忽略了人際關係的守則,做人說話也很多更容易在群組得罪人,亦有些人會經常衝出來做和事佬充當「老好人」,以為因為不需見面沒有表情動作就不會傷害人,實際上在彼此不見面的網絡群組中說錯話,亦會影響到別人。 亂做好人等於做壞事 朋友A向我訴苦,說她在一個Whatsapp家長群組遇上不愉快事,她的孩子今年小學畢業,因為知道除了大家會升讀不同中學外,還有些同學將會移民海外,所以希望舉行一個超級畢業派對讓孩子們留下美好的成長回憶。 家長們都群策群力,可是當中有一個向來是「麻煩友」的家長B表面上意見多多,但實則是沒有付出過,朋友A說:「他平時即使有做嘢,也只是為討好當中某幾個家長,對整個家長會實際上沒有多大的付出。」派對順利完成,孩子們都十分開心,大家在Whatsapp群組中多謝出心出力的家長,掌聲最多落在負責訂場地和主力佈置的家長C身上,家長B卻十分不滿,他更認為自己有付出(雖然明明是沒有),沒可能大家把功勞全放在家長C的身上,大家都留言多謝家長C更令他表現出不滿意,例如人人都在留言多謝家長C,平時愛發言的他卻不發一言。 可能正因為這樣,忽然家長D出來當「和事佬」,突然留言「亦要多謝家長B,他都付出很多令活動生色不少!」結果在整個群組的人眼裡,為何這個「麻煩友」明明完全沒有付出都有人讚,太不公平了!於是慢慢整個群組變得怪怪,家長D雖然明知這是自己一手造成,但卻認為自己只是想大家和諧共處,結果變成好心做壞事。原先朋友A想孩子們升中學後大家仍然在這個群組常常聯繫,保持友誼,看來不可能了。 做好人 VS 一個好人 當我們對某個人特別好,往往會無意間影響其他人的感受,甚至令他們覺得被忽視或不公平,這種情況就像是在無形中邊緣化了其他人。事實上,很多時候感受到被邊緣化的人,正正也是在無意中邊緣化別人的人。有人希望討好所有人,結果在兩邊眼中都成為了「外人」,本來真心對待你的朋友也會開始懷疑你的立場和誠意。做好人雖然不會令人討厭,但也難以獲得真正的信賴,因為「一個好人」和「做好人」其實是兩回事。
當今世代50多歲的女士可以發展事業下半場,也可以享受為人母之樂。但無論多忙也不應忽視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例如當乳頭、乳暈持續莫名痕癢、紅腫刺熱、脫屑及結痂,別以為只是天氣熱流汗「醃」著皮膚致生濕疹而置之不理,還要留意若同時乳頭呈凹陷及有分泌物流出,就值得懷疑會否可能患「乳頭柏哲氏病」。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外科顧問醫生伍蕙婷指出這種跟乳癌有密切關係的罕見乳房疾病,常被視為患上乳癌的警號。臨床發現,有1%至4%患了乳癌的女性同時有乳頭柏哲氏病,大多於50歲以上發病。 為什麼會患上乳頭柏哲氏病? 伍蕙婷解釋乳頭柏哲氏病(英文名稱為Paget disease of nipple 或 Paget disease of breast)成因至今不明,醫學界普遍相信由於患者乳房潛藏了屬於侵入性乳癌或原位乳癌的惡性腫瘤,當中部分的癌細胞沿着乳腺管「走」上乳頭及乳暈而造成一些容易令人誤以為是濕疹、皮膚炎或銀屑病的皮膚症狀。惟其後乳暈和附近的皮膚會因癌細胞侵蝕而造成潰瘍,乳頭亦會流出帶啡黃色的分泌物或流血,甚或兼會變凹陷。 乳頭柏哲氏病會影響單邊抑或兩邊? 伍蕙婷表示乳頭柏哲氏病一般只影響單邊乳房,而且約有50%患者乳頭附近兼會摸到有硬塊,確診時多屬入侵性乳癌,但也有少數檢查時發現不到硬塊。不過臨床上大多乳頭柏哲氏病患者,即使乳房沒有摸到硬塊,也會患非入侵性乳癌(即是原位癌)。 乳頭柏哲氏病如何診斷出來? 伍蕙婷指醫生診症後會安排可疑個案接受乳房X光造影術(Mammogram),乳頭的皮膚切片檢查、細胞學檢查,若於乳頭的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發現癌細胞就可斷症。 同時患有乳頭柏哲氏病及乳癌的女性,手術治療有什麼情況要留意? 伍蕙婷解釋乳癌治療以手術為主,然後再根據術後結果,評估是否要配合荷爾蒙治療、或化療、或電療,還是標靶治療。現時乳癌手術有局部切除及全乳切除兩種選擇,不過兼患乳頭柏哲氏病的乳癌患者,即使選擇局部切除,也不能保留乳頭和乳暈。 乳頭柏哲氏病的症狀容易混淆其他皮膚病而延醫,伍蕙婷在此呼籲各位女士,當發現乳頭、乳暈或乳房其他位置有異常情況,必須盡快求醫安排檢查。因為若可及早診斷出乳癌,就能快些讓患者展開適切的療程,幫助提升痊癒率。
每年5至7月是手足口病高峰期。這個常見於兒童的傳染病,症狀如其名,病發時會引致口腔及手腳出現紅疹或兼伴有小水皰並且會發燒。手足口病主要經直接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糞便,又或觸摸過受污染的物年表面而傳播開來,因此於幼兒中心、學校、補習社、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室內遊樂場尤其容易爆發,5歲以下幼童尤其高危。就著家長們常見的相關迷思,我們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在此文講解。 迷思一:手足口病是細菌抑或病毒引起? 張兆麟指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類別中的柯薩奇病毒A16型(CVA16)和腸病毒71型(EV71)所引起。若感染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病情相對較輕,但若是腸病毒71型則會較危險,有可能引發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的嚴重併發症。 迷思二:手足口病病情演化的情況是怎樣?成年人也會患上嗎? 張兆麟指初發時常見是先發燒幾天,隨後卻沒有如上呼吸道感染般出現咳嗽,而是口腔內的舌頭、牙齦可能呈水皰及潰瘍,手掌、腳掌或甚連臀部及大腿也會出現不癢的紅疹或兼有小水皰,患者亦會感疲倦並因口腔疼痛而影響進食。 但有些患者手腳沒有紅疹而只是發燒及出現皰疹性咽峽炎,即咽喉、上腭和扁桃腺附近有紅疹,或兼出現近似潰瘍的白點,頸部淋巴結節或呈脹大。 5歲以下幼童對病毒抵抗力較低,很易受感染及發病,但成年人也受感染,但症狀通常會較幼童輕微得多,成人患者主要多是日常要照顧小朋友的家長、家傭、幼稚園老師及校工等。 迷思三:患手足口病如何醫治?手腳上的紅疹和水皰要搽什麼藥膏才可將之消退? 張兆麟表示治療目的是舒緩症狀,例如服退燒止痛藥物以緩解發燒和口腔潰瘍的疼痛;用鹽水漱口或特定的止痛凝膠來減輕口腔不適;多飲水以防脫水同時留在家中多休息;手腳和口腔的紅疹和水皰一般在7至10天內會自行消退,不用擔心。 迷思四:酒精可殺死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應如何減低相關病毒傳播風險? 張兆麟糾正,酒精並未能有效殺死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尤其腸病毒71型,因此酒精搓手液或含酒精的濕紙巾是不能取代用梘液和清水洗手。 要預防感染手足口病,減低傳播風險,無論小朋友抑或日常要接觸兒童的成年人,必須經常保持保持雙手清潔,並且避免經常用手撩鼻、捽眼。飯前、如廁後、打噴嚏抹鼻涕或吐痰落紙巾包好後、處理尿片或被糞便沾污的物品後,均應該立即用正確方法洗乾淨雙手。 另一方面,若小朋友或同住的家人或照顧者確診手足口病,家中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傢俬、玩具及其他共用物件就要使用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若要清理可見的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則需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抹走,然後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被污染的位置及周遭範圍,待15至30分鐘後,再用水清洗並抹乾。另亦緊記要保持家居及室內的處所空氣流通。 此外病童應留在家中避免外出,直至發燒及紅疹消退及所有水皰結痂後才回校上課。病童及同住家人亦應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最近有港產片以新手媽媽育兒困難為主題,引起社交媒體一陣熱論。媽媽總是擔心子女吃不飽,加上近年鼓勵母乳育嬰的氛圍,也令一些新手媽媽以及產期已到的準媽媽,對自己能否成功哺乳或感疑慮。趁5月是母親之月,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外科顧問醫生伍蕙婷為各位初為人母者拆解以下常見煩惱事。 煩惱事一:胸小奶水會否也較少? 伍蕙婷醫生指至今仍有不少人誤解,天生胸部較小的女士產後奶水必定不及胸部較大的多。她在此糾正:產後婦女的造奶量是否充裕,取決於乳房內幫助製造母乳的上皮組織(epithelial tissue)細胞是否夠多,而非乳房天生大小。 臨床上,孕婦乳房的增大幅度,會是相關參考指標之一。而打算餵母乳的準媽媽若在懷孕期間乳房增大的幅度過小,建議諮詢哺乳顧問作出合適對策,以免嬰兒出生後因吃不夠奶而體重過輕。 煩惱事二:聽說餵人奶易有乳腺炎,發病時是否要停止哺乳? 伍蕙婷醫生表示,乳腺炎較常見於哺乳媽媽,主要由於哺乳過程中,乳汁可能積聚並阻塞乳管而導致,另寶寶若吸吮太用力而令乳頭破損,也會令細菌容易趁機入侵而受感染。 乳腺炎常見症狀包括:乳房呈硬塊,並有疼痛、紅腫、發燒或疲倦感覺,一旦出現相關可疑情況須立即求醫。若確診是由乳管阻塞引起的乳腺炎,仍可繼續餵哺母乳。另外,如果遇著寶寶不願吸啜的情況,也必須定時將奶擠出或泵出來,以令乳汁繼續流通,而這做法亦是治療乳腺炎的重要一環,因為即時停止哺乳反而更易加劇乳管阻塞的情況,若因此而使感染惡化甚至可形成膿瘡。 此外,當哺乳媽媽患了乳腺炎而需接受藥物如抗生素治療,只要跟足醫生指示完成療程,寶寶就不會經母乳而感染細菌或受藥物影響。 煩惱事三:哺乳媽媽有何方法可預防乳腺炎嗎? 伍蕙婷醫生建議如下: 1. 產婦可採取一些措施預防乳腺炎,包括保持乳頭清潔、防止乳頭損傷,並要定時哺乳以防止乳汁淤積,另外也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避免把細菌帶到乳頭造成感染; 2. 哺乳媽媽平日不宜穿上太緊的衣物,以免阻礙乳汁流出,餵哺前可輕力按摩或短時間暖敷乳房,以便乳汁更易溢出,哺乳後則以冷敷幫助消腫及舒緩痛楚。哺乳時可嘗試不同的姿勢進行,另外亦宜減少用奶樽哺乳的次數和份量,從而增加孩子吸吮的意慾。 育兒過程總會樂中有苦,苦中有樂,各位新手媽媽及準媽媽不用過於緊張,同時也切勿自己單獨強忍身心不適的狀況,而是應盡快尋求相關的專業醫護協助,才能恢復過來,迎接人生新一頁。
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並非單向的教導,而是彼此成長、互相啟發的過程。 最近,兒子的冰球隊在「香港2025五人冰球賽」中奪得冠軍,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比賽不只是追逐勝利,更是一場心理質素的鍛鍊。與孩子一同經歷低谷與高峰,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成長來自於面對失敗後的堅持與沉著應戰。 教學相長的契機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思考如何教導孩子,但事實上,孩子的成長歷程同樣啟發我們。這次冰球賽有八十支隊伍參賽,短短半個月內賽程密集,每場比賽都充滿壓力與挑戰。當孩子在分組初賽遇到失敗時,難免會失落甚至懷疑自己。 此時,我們與孩子並肩,教導他們不要將焦點停留在失敗上,而是與隊友一起冷靜分析原因,勇於修正錯誤與調整策略。這種態度,不僅讓孩子學會自省,也讓我們明白,面對困難時,家庭成員之間的支持和共同成長是最寶貴的。 培養心理質素走過低谷 比賽場上,孩子們的心理質素往往比技術更關鍵。有些隊友因落後而氣餒,有些則越戰越勇。這正如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低潮時,容易只看到自己的困境與他人的優勢。作為父母,我們要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冷靜分析問題,專注於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並保持全力以赴的態度。 每一次訓練和比賽,都是鍛鍊心智的機會。真正的進步來自於持續努力和從錯誤中學習,而非僅僅依賴運氣或短暫的勝利。 勝負之外的成長 有些家長會在比賽前安慰孩子「能進決賽已經很好」,但這種說法容易讓孩子失去再進一步的動力。比賽的意義,不在於勝負,而在於每一刻是否盡了全力。家長應該明白,臨場表現和團隊精神同樣重要,後備球員也是團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過分自信或只看短期結果,會讓孩子失去努力向上的決心。當孩子面對失敗時,我們最重要的責任,是教導他們不要放棄、不要自暴自棄,保持希望,因為真正的榮耀來自於盡力而為,即使落敗亦無憾。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與孩子都是彼此的老師。面對失敗時,沉著應戰、勇於修正與全力以赴,這些經歷將成為孩子一生的寶貴財富,也讓我們的家庭關係更加緊密和堅韌。
不少父母都渴望孩子擁有廣闊的人脈、許多朋友,認為這對孩子的成長甚至未來的前途都有幫助。其實,無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友誼的建立從來不是一件可以「硬銷」或操之過急的事。 友誼是吸引與互補 交朋友,其實是一個人際吸引的過程。小朋友之間,興趣相投的人自然較易走在一起。例如,愛好團體運動、音樂或閱讀的孩子,會在相關活動中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提供支持和交流。 這種基於共同興趣的友誼,往往發展得較自然和穩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和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主動、有的善於觀察。當孩子們能夠互相欣賞、彌補彼此不足,這種關係會更有價值、更持久。家長要明白,孩子的社交圈子和交友方式,未必與我們的期望一致,他們會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朋友。 順其自然才是關鍵 不少家長為了孩子能「人緣好」,會主動安排機會,例如特意討好某些家長,希望孩子能和對方結成好友,或安排孩子去「心儀」的小朋友常去的地方玩耍。這些用心良苦的安排,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有自己的社交節奏和選擇。每個小朋友都有獨特的性格,有的喜歡熱鬧、有的偏愛安靜,勉強他們去迎合別人,反而可能令他們感到壓力和不自在。 事實上,無論大人還是小朋友,建立長久友誼的第一步就是「不勉強」。越是渴望得到朋友,越容易在互動中變得過度積極,例如過早分享太多個人信息、過度取悅對方、過分尋求認同等。這些行為會令社交互動失衡,對方可能感到壓力,甚至想要保持距離。相反,當孩子能夠放輕鬆、順其自然地與人交流,友誼反而更容易建立。沒有壓力時,談天說地由心出發,對方是能感受到的,信任也因此慢慢建立。 家長需引導非主導 家長希望孩子交到好朋友是人之常情,但過度介入反而適得其反。以團體運動為例,家長若只希望孩子和某個隊友成為好友,甚至為此「指導」孩子如何討好對方,往往會令孩子在訓練時感到尷尬和壓力,甚至影響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其實,團體活動的重點在於團隊精神,每個隊員都重要,家長不應因個人期望而分化孩子的社交圈子。 社交能力是陪伴與練習 如果發現孩子在社交場合容易格格不入,家長也不必過度擔心。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擅長與大群人打成一片,有些孩子天生慢熱,甚至只需要一兩個知心好友就很滿足。家長應鼓勵孩子真誠交友,不必強迫他們做「世界仔」,虛假的友誼並不會長久。 當孩子在交友上遇到困難,家長的陪伴和傾聽非常重要。首先要聆聽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們的難處,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情緒被接納。其次,可以教導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例如主動打招呼、微笑點頭、分享小禮物等,並在家中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對於內向或慢熱的孩子,家長可以鼓勵他們參加團體活動,但要記住是「鼓勵」而非「勉強」。可以先從熟悉的親友聚會做起,逐步擴展社交圈。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給予孩子表達自己的空間和機會,避免急於給予建議或批評,這樣有助提升孩子的社交自信。
每個人都希望職場是一個公平、尊重與合作的空間,但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最近,一位一向「順得人」的好朋友突然來電,聲音中夾雜著壓抑與無助。她坦言,自己在公司被同事欺凌,兩個多月來身心俱疲,幾近崩潰。 她問我:「我該怎麼辦?」我不只陪伴她梳理情緒,更和她一起分析了欺凌者背後的心理動因,並討論了有效的應對方法。職場欺凌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家庭、成長與心理機制交織的結果。 原生家庭與心理機制 從臨床心理學角度來看,職場欺凌行為往往並非偶然。許多研究指出,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家庭氛圍及早期關係,對個人成長的心理素質有深遠影響。例如,若兒童時期經常被父母忽視、過度縱容,或目睹家庭暴力,這些經歷會影響孩子的自尊、情緒調節能力、權力觀念及同理心發展。在這些心理機制的作用下,部分人在成長後進入職場,可能會複製兒時習得的衝突處理或權力動態,以欺凌他人來獲得控制感和自信。 有些職場欺凌者表面強勢,實則內心可能充滿不安全感或低自尊。這種內外不一致,往往與他們的成長背景有關——或許童年時曾被忽視、在學校或家庭中經歷過被欺凌,導致他們在潛意識裡將欺凌視為「強者」的表現,並藉此尋求心理補償。這些心理動因,並非為欺凌者辯解,而是讓我們明白,職場惡人背後,往往藏著未被療癒的傷痕。 被欺凌者的自處之道 面對職場欺凌,受害者往往感到無助、焦慮、自信心受損,甚至出現身心健康問題。但請記住,你並不是無能或懦弱,而是遇上了不公平的對待。我的建議是,首先要勇敢表達自己的底線。例如,當對方要求你做超出職責範圍的工作時,可以禮貌而堅定地說「不」。因為很多時候,欺凌者正是看準了對方的退讓和順從,藉此獲取優越感。 同時,為自己做好紀錄非常重要。無論是口頭辱罵、職責推卸,還是其他不當行為,都應詳細記下發生的時間、地點、內容,並保留相關電子通訊紀錄(如電郵、WhatsApp對話等)。這些證據不僅是自我保護的工具,也能在必要時成為向上級或人事部反映情況的依據。 此外,切記不要以牙還牙,因為報復只會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損害情緒和團隊士氣。同時,也不必責怪自己「太軟弱」,因為自信和勇氣正是在一次次堅持自我中培養出來的。 最後,職場欺凌雖然難以完全消除,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它主宰自己的情緒和人生。理解惡人的成因,勇敢保護自己,並以同理和自信面對挑戰,這才是走出陰霾、邁向職場和諧的關鍵一步。
相信大家可能聽過飲水過少容易生腎石,卻不知箇中原理,或甚至誤以為腎功能不好才會生腎石?今趟特別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泌尿外科顧問醫生王明晧,在此解答五個常見針對腎石的為什麼,藉此糾正大家對腎石(或稱腎結石)的誤解,以免日後或會經歷「痛過生仔」的腎結石之痛。 1. 為什麼飲水不足可引致生腎石? 王明晧醫生解釋,長期飲水不足會令小便濃度增加,導致尿液中的雜質變成結晶體並在腎內沉澱,於是隨時間積聚成石,形成腎石。因此,日常保持尿液濃度的平衡,可預防生腎石,方法最簡單是每天要吸收足夠水份,一般健康人士的建議份量是八杯250毫升白開水,以維持每天排出1,500 毫升的正常成年人尿量,同時也要避免進食過量鹽份,建議每天吸收不超過1,500毫克的鈉份量。 2. 為什麼生腎石並非源於腎功能問題? 正如上述所言,生腎石是源於尿液出現問題,所以不是腎功能有問題,王明晧亦指出,臨床上不少腎石患者,本身的腎臟功能仍屬正常。 3. 為什麼生腎石會造成劇痛甚至有血尿? 把腎臟跟膀胱連接起來,並負責將腎臟所排出的尿液輸送到膀胱暫存的輸尿管,其管內直徑,由最窄的2至3毫米到擴大時最多增至10毫米。當腎石仍較細小的時候,一般察覺不到,甚至可隨尿液排出體外,不過當結石大到直徑4至5毫米,從腎臟跌進輸尿管時就會「卡」著輸尿管,造成阻塞,並引致急性腎絞痛,患者的腰後側會有「痛過生仔」的劇烈脹痛,而劇痛更可伸延到腹部,股溝及大腿下方。另一方面,當輸尿管被堵塞的結石擦傷時,更會造成血尿。 4. 為什麼當腎石引致急性症狀出現時,就必須要盡快求醫? 王明晧呼籲當腎結石出現急性症狀,必須盡快接受治療,以防出現嚴種併發症。例如當阻塞嚴重會發炎,令患者發燒,若細菌入血更會引起可致命的敗血症。此外,如所患的腎結石,是屬於因腎臟受細菌感染而引致的「鹿角石」,亦容易併發炎症而損害腎功能。一旦這些大而硬的鹿角石堵塞了輸尿管,更會干擾排尿,加重腎臟壓力,並且會壓迫著腎組織,並令組織壞死。 此外,就診時醫生會為患者做電腦斷層掃描來確認腎石的位置、大小及數量,繼而可及時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包括:針對較輕微情況的治療有服用擴張輸尿管藥以助把結石排出,以及體外衝擊波將結石變成粉沫排出;若是較硬的結石,可採用不會造成傷口的輸尿管鏡,再配合激光碎石;當發現是既大又硬的鹿角石,則可利用「經皮膚腎穿剌取石術」治理,而現時此項手術已可用微創方法,令傷口可小至1公分,風險也大幅降低。 5. 為什麼喝太多濃茶濃咖啡也有可能增加患腎石的風險? 王明晧解釋臨床上大多的腎結石,主要由草酸鹽和鈣質構成,故此日常也應避免長期過量飲用茶餐廳常出現的濃烈奶茶、濃烈咖啡以及濃茶這類草酸鹽含量高的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