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專欄

痛風服藥常見疑問 降尿酸藥療程三大須知

患上痛風,除了可令人手腳關節腫痛到不能動,其禍根高尿酸症(即血液中含過多尿酸),更成為醫學界極度關注的第4高,皆因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傳統3高所引致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息息相關。痛風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隨日子病情會容易失控,例如一旦尿酸結晶嚴重致積聚於腎臟,可併發腎結石或甚痛風性腎病變而破壞腎功能;又或當惡化至慢性痛風關節炎,會形成痛風石而令關節永久受損甚或變形,大損外觀及生活質素。 雖然痛風暫仍不能根治,不過現時藥物治療配合一些防痛風發作的飲食節制,可有效而持久地控病,從而減低復發及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就著臨床上痛風病友對藥物治療的常見疑問,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醫生在此逐一解答。 Q1 痛風藥分幾多類? A1 治療痛風的處方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治理急性痛風發作令關節呈紅腫熱痛症狀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皮質類固醇,以及秋水仙鹼。這些藥物常為口服,但若痛風發作於較大範圍關節,則可能需要在患處注射類固醇。 另一類是口服降尿酸藥,作用是長遠減少痛風復發及預防相關併發症風險,常用的有兩種,分別是「別嘌醇」,以及「非布司他」。 Q2 剛才提到用來降尿酸的痛風藥物,其實尿酸高為什麼會引致痛風? A2 尿酸主要由嘌呤分解而來,而嘌呤的來源是由食物及體內自行合成而來。其實我們與生俱來體內已含有嘌呤(purine),用來幫助合成細胞的DNA(去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而細胞分裂及細胞核複製時亦會產生嘌呤,因此身體本身的嘌呤含量已有7至8成,其餘2至3成則是從日常飲食攝取。嘌呤在體內被分解後的廢物就是尿酸,一般情況下,多餘的尿酸會通過血液送到腎臟過濾並隨尿液排走,令濃度得以平衡。 而之所以造成痛風症,是由於當體內所產生的尿酸過多,或腎臟來不及濾走過量的尿酸,就會導致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長期持續過高而致高尿酸症,並隨時間形成針狀尿酸結晶而且會積聚在足部大姆趾、足踝及手指關節等四肢遠端關節,令這些位置出現紅腫熱痛。因此痛風的治療目標,是要防止體內反複產生太多尿酸,以免腎臟趕不及過濾而導致痛風復發。 Q3 痛風要到什麼情況,才需要服用降尿酸藥? A3 根據國際指引,只要痛風患者符合下列四項情況的其中一項,就值得考慮服降尿酸藥: 1. 每年有多過一次痛風發作; 2. 患有慢性痛風關節炎; 3. 曾患有腎結石; 4. 早於40歲前出現急性痛風或尿酸濃度高於8mg/dL。 另外,當發現患者皮下組織有痛風石,或照X光時發現關節出現損傷,亦需要服降尿酸藥。 Q4 尿酸藥物療程事前及開始後,有什麼須知? A4 有三大須知: 1. 整個降尿酸藥療程須由醫生全期監控,療程初期的頭3至6個月內,由於會出現急性痛風發作,因此必須同時服食治理急性痛風症狀的藥物; 2. 如採用的是別嘌醇療程,則會建議患者事前做基因測試,以確定沒有對該藥產生嚴重過敏反應風險的HLA-B*5801基因才可開始; 3. 倘若出現對個別藥物的不良反應,須盡快跟醫生溝通以便採取合適方案作調整,如沒有任何不適情況,必須依從指示服藥,不可自行停藥。

專欄

孩子在街上哭鬧 尷尬時的應對之道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大部分父母都講不出「只要你不尷尬,尷尬就是人哋。」不僅要面對孩子的情緒,還要應對旁人的目光,家長要處之泰然絕對不是易事。然而,正確的應對方式可以讓這一刻變得和諧而且不失大體。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Dos和Don’ts。 Don’ts: -不要因怕尷尬就即刻滿足孩子的要求,尤其是無理的要求。當孩子在街上哭鬧時,我們往往會感到尷尬,想要儘快結束這一局面。但是,過於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並不是明智之舉。 -不要擔心孩子會哭到喘氣,所以就範。孩子情緒激重是正常的,家長不必過於擔心。過度的緊張反而可能讓孩子更加焦慮,誘發更大問題。 -不要即場打罵孩子,意圖收服他們。暴力和威脅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我們應該用更溫和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情緒。 -不要放下孩子在現場,由得孩子哭到夠。將孩子留在現場,讓他們哭個夠,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情緒調節,也會影響周圍人的體驗。 -不可認為一次應承孩子的要求不緊要。這是破壞規矩,但值得一提,雖然我們不應過度遷就孩子,但也不要忽視他們的合理需求。 Dos: -用同理心對待事件。理解孩子的情緒,不要輕視他們的感受。有時,只是一個擁抱或安慰的話語就足以讓孩子平靜下來。 -先聆聽孩子的要求。不要急於做出決定,先聽聽孩子的需求。這有助於建立良好的溝通。 -盡力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安撫孩子的情緒。用溫和的語言和肢體動作如擁抱和拖手來安撫孩子,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關心。 孩子在街上哭鬧是家長難免會遇到的情況,但我們可以通過理性的應對方式,讓這一刻變得更加輕鬆和愉快。請記住避免過度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同時以同理心對待他們的情緒。聆聽孩子的需求並用溫和的方式安撫他們的情緒,這將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緊記這些Dos和Don’ts,使得面對孩子哭鬧的尷尬時刻變得更加輕鬆和平穩。

專欄

四大游泳受傷陷阱 「操水」泳客要提防

炎炎夏日,碧波暢泳,既消暑又可強身健體,確是人生一樂也。然而,就像任何其他運動一樣,游泳也存在一些受傷風險,普遍成因包括:熱身不足、游泳姿勢和技巧不正確、過度重複操練同一泳式、出現痛楚或本身已有關節肌腱傷患仍強迫自己「操水」,以致容易造成頸、肩、膝及腰背位置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第一種常見的是泳者頸部受傷風險,大多源於以下情況:其一是換氣時重複地把頭頸轉向單邊(游自由式時),或把頭過份抬高(自由式及蛙式時)令頸部過份伸展,兩者均可加壓於相關關節,並令韌帶發炎,或甚造成頸神經根擠壓(pinched nerve)。其二是游自由式時,身驅不夠力帶動頭頸一併轉側換氣,以致每次只能單靠頭頸轉側,於是造成頸痛及痛楚反射到頭及手臂。 第二種要講的是「泳者肩(swimmer’s shoulder)」,亦被視為最普遍的游泳受傷風險,所有涉及肩臂的游泳動作尤其進行自由泳式時,只要慣性重複地進行加上本身姿勢及技術欠佳,都有可能拉傷包圍肩關節的肩袖肌群(又名肩旋轉肌)或加壓周圍的肩、臂肌肉,繼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炎症。因此除了為比賽而準備的泳手,有游泳習慣的泳客均是高危者。 臨床上不少「泳者肩」個案是患了肩袖肌群夾撃綜合症,而此綜合症是由肌腱炎、肌腱撕裂、肩峰下滑囊炎、或肩峰鎖骨退化性關節炎等肩部勞損疾患綜合而成,相關症狀有:肩膀提高於60至120度之間弧度時,肩關節側或前方會疼痛並感無力,嚴重時更痛致不能側睡,肩關節活動受限制,以致難以如常梳洗或女患者不能自行扣好內衣。 第三種則是「蛙泳者膝(breaststroker’s knee)」,顧明思義多發生於蛙式游泳,主要症狀是膝內側疼痛。成因是在蛙式蹬腿時,兩膝與脛骨(下肢骨)需一併向外轉,惟此動作卻違反了膝部韌帶自然郁動情況導致要承受異常壓力,若加上姿勢不正確,並隨日子持續操練,更有可能造成內側副韌帶(MCL)損傷而致撕裂,症狀除了膝內側疼痛,或甚兼有膝關節腫脹,動搖不穩及活動時有卡住的感覺。不過「蛙泳者膝」主要好發於過度「操水」的蛙泳客或蛙泳手,採用悠閒游泳方式或只在泳池、海灘嬉水的人士,則少有遇到相關的膝蓋問題。 第四種是腰背(lower back)的受傷風險,常發生於蝶式和蛙式,由於兩者涉及重複的身體起伏動作,故此比起其他泳式更容易對腰背造成較大負荷壓力而致疼痛,因此更要加倍注意正確的姿勢及換氣技巧。 臨床上,上述受傷情況經求醫診斷後均毋須做手術,只需冰敷及服用合適劑量的消炎止痛藥以消腫緩痛,多休息,按需要配合復康物理治療,或戴護膝幫助加快韌帶癒合,已可痊癒。少數泳者的肩袖肌群夾撃綜合症因非手術治療未能改善病情,而要接受肩峰下減壓術的內窺鏡手術來根治。 要預防及減低上述四大游泳受傷風險,建議找專業游泳教練指導,學好及保持正確的游泳姿勢,同時糾正及改善換氣及蹬腿技巧,配合充足而正確的泳前熱身,以及恆常按專業教練指示適量練習,並須緊記量力而為。 另一方面,有腰背損傷甚至脊椎疾患的游泳人士,建議暫停游蝶式和蛙式,以免增加病情惡化,甚至可能影響椎間盤的風險。此外,當本身已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泳者,亦要避免游蛙式,以防止做屈膝蹬腿動作時引致膝部內側磨擦而令相關症狀惡化。 太久沒有游泳或做其他運動的人士包括高齡長者,如欲重拾游泳習慣,也必須循序漸進並不要過量,尤其進行屈膝蹬腿及轉身換氣的動作時,更要慢慢來,以免突如其來的猛力拉傷了相關肌腱而致發炎疼痛。這類久不運動者也有可能於首次再度游泳後感到肌肉有點痠痛,如只維持於24至72小時內,並且不影響日常活動,一般屬「延遲性肌肉疼痛」,惟若痛楚劇烈到妨礙生活並持續不退,則須立即求醫及早找出原因。

專欄

香港中樂團鼓動人心 跨越十八區共融

香港中樂團舉行第 48 樂季節目,暨 2024 香港鼓樂節-華懋集團呈獻「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活動發佈會。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教授表示:「第 48 樂季以『境』為綱,一場場音樂會構成主題各異的『小境』,靜候一眾知音人身臨其境。」 以樂季開幕音樂會-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永遠的山丹丹》為例,便用上了陝北腰鼓、嗩吶、信天遊、陝北說書等藝術形式,展現陝北原生態民間音樂文化的精髓。 至於今年樂團再次得到香港旅遊發展局支持及華懋集團冠名贊助的「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表示:「去年疫情過後,我們首次和香港中樂團合作,以鼓聲振奮人心,為社會帶來正能量。今年雙方再接再厲,更邀得三位奧運泳手:歐鎧淳、鄭莉梅及楊珍美創辦、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Mind The Waves 加入,參與不同活動。」 「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包括有跨越十八區的鼓樂訓練及演出、拍攝,涵蓋各階層市民,除小朋友、青少年、長者及復康機構人士外,更包括少數族裔、青少年在囚人士、共創明「Teen」計劃等,一起共融。懲教署助理署長(更生事務)唐恂表示,樂團去年已曾到訪壁屋懲教所,教導在囚人士打鼓,「因為對新手來說,鼓可能是最容易上手的,也最容易帶動情緒,可以在懲教所內產生鼓勵向上的協同效應。」 閻惠昌教授表示,今年12月8日會在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盛大的鼓樂嘉年華,「不僅有豐富的鼓樂表演,還融入舞蹈元素,邀請國內外非遺鼓隊和本地舞蹈團隊,並設有『香港活力鼓令 24 式擂臺賽』,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也是文化交流的舞台。」

專欄

告別小學雞生涯

從嬰兒時第一次轉身,到入讀N班,幼稚園到小學再到中學,每個階段父母都會百感交集。孩子轉眼小學畢業升讀中學,這不單是他們的新里碑,亦意味著孩子正式踏入青春期,對孩子及父母都是一個人生的新挑戰。 學習模式更新 從小學生搖身一邊成為中學生,中學的學習模式跟小學亦會有所不同,大部分中學都會要求學生獨立和自主一點。以往家長可能每晚為孩子檢查執好書包沒有,功課是否已完成,測驗考試前父母和孩子一起溫習;升上中學後,家長和孩子都要慢慢適應,學校會要求學生更自律,孩子亦要學識自己安排時間溫習,對有些孩子來說升中初期會覺得功課深了很多。小學時老師會幫助孩子理解功課課題,亦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功課;升中學後老師很多時只會簡單講解,藉以鼓勵中學生可以多加思考探索,家長不宜過分緊張擔心出錯,然而出錯都是學習的機會。 自主課外活動 小學時,家長給孩子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一來可以讓他們「放電」家長可以藉以休息一會。踏入中學,學校會有不同的學會和及小組形式課外活動,所以小學時參加的興趣班及課外活動需要調整,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保留1至2個真正有興趣的活動,留多些時間參加學校的活動,一方面接觸新事物,同時亦可以加快提升對學校的歸屬感。 重新建立同學友誼 如不是一條龍升中學,小學同學通常只有少部分可以升讀同一間中學,和要好的同學分開,內向的孩子或會感到失落甚至焦慮不安,家長可以多陪伴他們,主動了解及聆聽孩子在新校園生活中發生的事,亦與小學友好的同學保持聯絡,因為朋輩亦可以鼓勵他們多結識新朋友,家長亦可以鼓勵孩子參加不同學會和校隊時,多和其他班以至師兄師姐溝通,建立新友誼。 和孩子建立如朋友的關係 踏入青春期的孩子怕束縛,家長需要慢慢換另一個身份和孩子建立關係。首先要給予信任和自主的空間,父母可以藉孩子升中學慢慢放手,培養孩子的自主、抉擇能力。父母都曾年輕過,嘗試代入他們的角色,像朋友般多聆聽,了解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孩子建立亦父母亦友的關係,不要一開口就是責罵,才能讓孩子明白,即使青春期遇到甚麼問題和不安,都會同父母談談,抒減壓力及解決問題。

專欄

告別牙齒瑕疵 貼片打造魅力笑容

在人與人的社交過程中,一個亮麗自信的笑容不但能給人留下爽朗的印象,更是一個自信的象徵。然而,若是牙齒出現泛黃等問題,則可能會打擊這個自信的笑容。許多人遇到最大的困擾是,即便刷牙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讓牙齒恢復潔白。然而,隨著牙齒美學技術的進步,現在使用牙齒貼片可有效改善牙色,擺脫泛黃齒色,重拾自信的動人笑容。常見的貼片材料有陶瓷和樹脂兩種,那麽這兩種材質各有甚麼優缺點,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牙齒貼片是一種微創修復技術,透過在牙齒表面黏合一層薄薄的修復材料來改善牙齒的色澤、形狀和外觀。無論是陶瓷、複合樹脂還是其他材質,這層材料都必須具備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才能確保其美觀度、耐用性和生物相容性。由於每個人的牙齒形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牙醫需要根據患者的牙齒大小、形狀和齒縫,去量身定制出適合個人的貼片。 牙齒貼片可以解決多種外觀問題。首先,對於因飲食、吸煙或藥物等外在因素導致的牙齒染色,或是在年幼時受抗生素四環素影響而導致牙齒變黃或變黑,貼片都可以有效遮蓋這些瑕疵。其次,對於先天性或後天性的牙齒形狀不規則或大小不一的問題,也能夠通過貼片來調整牙齒的外在型態,使牙齒外形更加協調、美觀。此外,貼片還能修復輕度到中度的牙齒缺損和裂紋,使牙齒表面重新變得光滑平整。 目前常用的牙齒貼片材料有陶瓷貼片和複合樹脂貼片兩種。陶瓷貼片能夠很好地模擬天然牙齒的色澤和光澤,與真牙難以區分。同時,瓷材料具有優異的物理性能,如耐磨損、耐腐蝕等,使用壽命長,且不易染色,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的美觀效果。為了讓陶瓷貼片更好地貼合牙齒,牙醫通常需要磨去患者少許的牙齒組織。 複合樹脂貼片則是以高分子複合材料製成的,製作過程較快,價格也相對較低。但與陶瓷貼片相比,樹脂貼片的耐用性略遜一籌,長期使用後可能會出現色澤不穩定、邊緣著色等問題。因此,雖然陶瓷貼片的價格相對較高,但考慮到其穩定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不易變色且堅固耐用的特性,許多追求高度美觀和耐用性的患者一般會選擇陶瓷貼片。然而,在做出決定之前,患者應該在牙醫的建議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在選擇牙齒貼片的時候,大家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首先,貼片材料的質量會影響到修復的效果和安全性。劣質材料可能會出現黏接強度不足、釋放有毒物質等問題,對牙齒和全身健康構成威脅。其次,牙齒貼片需要經過多個步驟,包括取得印模、貼片黏接等。所以,因此要選擇有經驗和技術的牙醫,才能確保理想的修復效果。最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牙齒貼片。如果牙齒不健康、咬合不正常或者有嚴重磨牙的習慣,貼片還會讓原來的問題更嚴重。 總的來說,決定是否做牙齒貼片前,首先要與牙醫進行詳細討論,評估你的口腔健康狀況和需求,以確認牙齒貼片是否適合你。其次,選擇有經驗的牙醫,可以確保貼片品質安全、美觀且耐用。牙齒貼片後,還要持續保持口腔衛生,這樣才能讓你的笑容更加動人。

專欄

冠心病趨向年輕化?你可能屬於高危人群!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過去,冠心病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疾病,但近年來,年輕人也已成為了冠心病的目標。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年輕患者的心肌梗塞症狀非典型,令他們未能意識到自己已經患病,導致延誤治療,可能會令心臟功能受損。因此,冠心病的發病年齡層不斷擴大,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持續上升。為了有效預防冠心病,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其病因,從源頭上採取措施來杜絕疾病的發生。 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也就是動脈內壁累積了血脂,尤其是膽固醇、鈣沉積物和一些免疫細胞,形成斑塊。隨著斑塊越來越大,血管壁就會變厚或變硬。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壓、抽煙、糖尿病、肥胖和缺乏運動等,這些因素會傷害冠狀動脈內層,促使低密度脂蛋白,即壞的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引發慢性發炎反應,最後導致斑塊的形成和冠狀動脈變窄或阻塞。此外,家族病史、壓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影響血管功能,促進炎症反應等機制,從而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 當冠狀動脈逐漸變窄時,灌注心臟的血流就會減少,心肌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養分,就會出現胸痛、心律不整等症狀。然而,冠心病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人則可能出現一種或多種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胸口中央位置出現劇烈疼痛,感覺就像是被石頭或重物壓住一樣,疼痛可能蔓延到肩膀、背部或下巴。此外,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患者可能出現心絞痛,並且伴有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的感覺。部分冠心病患者還可能會感到心悸或心律失常,感覺心跳加快、減慢或不規則跳動。 年輕人之所以患冠心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健康。久坐不動、缺乏規律運動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長期坐在辦公桌前,缺乏足夠的體力活動,會導致身體代謝能力下降,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是禍因之一,過度攝入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可引發脂質代謝紊亂,進而增加患病風險。此外,一些年輕人長期熬夜,作息不規律,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更是直接損害心血管健康的「兇手」。 除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對冠心病的認知不足也是一個問題。由於冠心病常被視為中老年人的疾病,許多年輕人對其症狀和風險因素缺乏了解。即使是在出現胸悶、胸痛等典型症狀時,常常低估自己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認為自己年紀輕,不會得這種「老年病」。因此,他們往往會忽視這些警示信號,誤以為只是小毛病或是暫時的不適,因而延誤了就醫的黃金時期。這種認知上的不足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更會增加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預防和控制冠心病,無論你處於哪個年紀,都需要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大家要提高對冠心病的認知,並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有助早期發現問題,及時接受治療。

專欄

塞爆血管驚發現 年紀輕輕都會有高膽固醇

很多人都以為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等統稱為「三高」的慢性病患是中老年人士的專利,但其實即使健康正常的年輕人也不能倖免。就好像三十多歲的李先生(假名),多年來都有長跑習慣,飲食亦算健康,身形保持標準,從未留意原來高膽固醇已經悄悄來襲,直至他發現跑步表現變差和出現心口痛,才驚覺血管已被膽固醇堵塞致嚴重收窄,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專家指膽固醇過高並不可怕,最重要是盡早發現,以及採取適當的治療降低膽固醇,便可以有效預防心臟病及中風等併發症發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江振昌指出,如李先生的年輕病案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尤其是隨著現代飲食日益西化,加上缺乏運動,導致三高患者有年輕化傾向,有些人甚至廿多歲已經膽固醇超標,但他坦言膽固醇過高往往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為其他原因做身體檢查或家人患病後追查,甚或如李先生般發生併發症後才發現。 年輕又健康 膽固醇都可以超標 「膽固醇是人體必須的物質之一,但過多則可以誘發血管出現粥樣硬化及收窄,影響則視乎受影響的位置而定。如果心臟血管受影響,可以引發冠心病;發生在腦部血管就可以引起缺血性中風;若波及腳部血管便可產生周邊血管病變。」江醫生說,患高膽固醇的時間愈長,出現併發症的也愈高,故此愈年輕的患者,更需要盡早控制膽固醇。 身體需要膽固醇,而膽固醇亦有「好」有「壞」,好膽固醇有助血管健康,壞膽固醇就是血管粥樣硬化的元兇之一,而高膽固醇主要是指壞膽固醇太多。 高危人士更須嚴控膽固醇 壞膽固醇有幾高才算是過高?江醫生表示:「健康正常的成人,壞膽固醇應維持在3.3mmol/L或以下,若能低於2.6mmol/L便更為理想。如果壞膽固醇介乎3.4至4.2mmol/L屬於偏高,超過4.2 mmol/L為過高,如在4.9mmol/L以上則是極高水平,有些家族遺傳性高膽固醇患者更可超過7mmol/L。」 不過,對於本身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人,如患有糖尿病或曾通波仔,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健康人士為高,所以需要將壞膽固醇控制在1.8甚至1.4mmol/L以下的更低水平。 江醫生指出:「膽固醇水平固然會受後天因素如飲食習慣等影響,所以大家平日宜盡量少吃油炸及加工食物,避免攝取飽和及反式脂肪,也要有適量運動,但即使生活及飲食健康,先天遺傳因素對膽固醇高低仍然扮演主要角色,因此如要有效降低膽固醇,藥物治療很多時也無可避免。2」 新式口服藥物助降膽固醇 用於降膽固醇的藥物有很多種類,可以配合病人的不同需要。江醫生稱,醫生建議治療時會按病人的情況及需要而定,譬如用作一線使用他汀類藥物,可以有效降低壞膽固醇水平,以及穩定血管內由膽固醇形成的斑塊,但藥物亦可能會產生肝酵素上升、肌肉疼痛及發炎等副作用,一些容易出現不良反應或無法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則可考慮使用其他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假如口服藥物未能令膽固醇達標,可以加入針劑協助,以取得最理想的控病效果。 在香港,近半成人都有高膽固醇問題,不想心臟病發或中風後追悔莫及,江醫生鼓勵大家宜及早接受檢測,盡早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強調只要採用適當的治療,配合健康的生活模式,定然可以膽固醇降低至所需水平。

專欄

男士更年期症狀有得醫 坦然面對釋疑慮

奮鬥大半世建功立業的大男人,越過高峰邁向人生收成期,卻同時漸漸感到心力不逮,經常氣燥事事不順眼……莫非已踏入傳說中的「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並非傳說,跟女性更年期一樣,是生殖荷爾蒙隨年紀自然下降的人生過程。男性更年期在西方醫學英文稱為Andropause,雖然沒有如女性般「收經」,卻會令男士在40歲打後,睪固酮(英文稱為Testosterone)水平開始逐漸下降,尤其在45歲至60歲之間,下跌幅度和速度更明顯。 一旦睪固酮水平跌至不足以應付日常身體所需,就可能出現三大類症狀,包括: 一. 身體變化:經常感到疲倦、精力不足、肌肉力量下降及肌肉減少,以致身型看起來「好似縮咗水」,但腹部和胸部卻脂肪增多,於是即使體重沒有增加,也可出現「大肚腩」和「肥仔波」; 二. 情緒變化:情緒波動大以致易怒易焦慮,做事缺乏動力失去衝勁; 三. 性功能障礙:性慾下降、出現勃起障礙甚或會兼有排尿問題等。 為什麼睪固酮太低會導致以上症狀?因為睪固酮是主要的男性荷爾蒙之一,負責操控男士身體的肌肉及脂肪分佈,並會影響其精神狀態及性功能。雖然身體實際需要的睪固酮不算多,而且未必所有男士都會因睪固酮水平下降而造成症狀,然而當出現上述的身心變化,卻會令男士頓時有未老先衰的挫敗感,並可能羞於啟齒而加劇焦慮,於是又會令生理症狀嚴重化,造成惡性循環。此外,肥胖、久坐不動、吸煙習慣、過量飲酒亦會使男士的更年期症狀較早出現或較一般人嚴重。 男士若懷疑自己出現更年期症狀,應求醫做臨床檢查,及安排血液測試來檢驗睪固酮水平是否偏低,有需要或要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患危疾或慢性病的可能性。 當診斷是因男性更年期導致睪固酮下跌而出現相關症狀,-般建議先改變生活模式,包括:均衡健康飲食、養成恆常運動的習慣、充足睡眠及壓力管理,以及戒煙少飲酒。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除了可幫助改善症狀,也可有效改善整體身心健康,對所有男性均有益處。 當改良生活模式後,睪固酮水平仍見偏低及症狀沒改善,就絕不可輕視,因有研究指男士荷爾蒙太低可增加心血管病及腦血管疾患的風險,建議可咨詢醫生,按身體情況考慮選擇處方荷爾蒙補充療法,以幫助男性荷爾蒙回升並緩解症狀。這類荷爾蒙補充劑有口服、針劑及啫喱狀塗抹劑三種使用方法,方便不同生活習慣的男士。口服藥需每日服用,針劑需每3至4星期注射一針,啫喱塗抹劑一般塗於大腿或腋下。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男士亦要定時覆診,以監控睪固酮指數沒有過低或過高。但要注意荷爾蒙補充療法對於患有或曾患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中風及心臟病的男士而言,容易出現副作用風險,因此必須事前跟醫生溝通,評估相關風險。 至於因更年期而影響性功能的男士,只要去求醫就可接受有效的藥物治療醫好性功能障礙,故切勿服食坊間成份不名的所謂壯陽藥,也毋須過量進食動物器官所謂以形補形,以免攝取大量高脂高膽固醇。此外,男士即使發現血液中睪固酮水平偏低,也不會引致不育,因為睪丸製造精子主要靠濾泡刺激素(FSH)刺激,睪固酮反而不需用太多,而且睪丸內的睪固酮含量比血液內的高,因此亦足夠製造精子時使用。 更年期只是人生歷程的一小段,堂堂男子見慣風浪,又怎會被擊倒?有懷疑有不適,莫將心事藏於心底,不妨坦誠告之家人、伴侶,讓他們為你分憂,陪你病向淺中醫。

專欄

「零期」使唔使做手術? 拆解乳癌篩查迷思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大約是40至50歲,但漸有年輕化趨勢,以前我們說30歲或以前患乳癌很罕見,近年臨床所見20歲出頭的個案也有,病人還在唸大學的年齡,是十分不幸的例子。 和大部分癌症一樣,乳癌若能在早期發現並開始治療,根治機會遠高於中後期才發現,例如「零期」的乳癌,即原位乳癌,顧名思義是腫瘤仍停留在它原本發生的位置(乳房之內),還沒有任何擴散的跡象,康復機會十分高。 「零期」乳癌很多時都是透過篩查發現,即針對沒有任何症狀的女性,例如乳房沒有任何不適,自己也沒有摸到乳房有硬塊的情況下,安排做檢查。一般建議女性在40歲開始,每2至3年接受一次乳房造影檢查,若透過這檢查發現不正常的陰影,便會進一步做組織抽針檢查,有機會發現較早期的乳癌,並盡快開始治療,根治的機會遠高於後期才發現的乳癌。不過,部分病人對乳癌篩查的過程和後續處理,仍有一些迷思,包括: 1. 乳房組織抽針檢查分為粗針和幼針,是否粗針會比幼針痛? 插針抽取乳房組織時用粗針還是幼針,主要是由醫生根據初步檢查結果決定。幼針大約是平時抽血所用的針嘴大小,粗針則大約是原子筆的筆芯粗幼。不少病人聽到粗針即以為會很痛,但其實不用擔心,因為以粗針抽組織的過程是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先在皮膚表面注射麻醉藥,所以整個過程不會有太多的不適。反而幼針由於只像平時抽血,大多不會麻醉,反而會有點不適,但一般都不會很痛。 2. 若篩查發現零期乳癌,是否不需要做手術? 病人期望零期乳癌不需要做手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使是零期乳癌也需要切除。因為零期乳癌若不處理,一般都會繼續發展,若發展至第一、二期就必須做手術,並且比零期時做手術需要切除的範圍更大。 3. 零期乳癌手術,是否只需切除很少乳房組織? 這是不一定的,因為雖然零期乳癌的腫瘤非常細小,但亦有些情況是腫瘤相對分散,即在乳房的不同位置都發現癌細胞,在這情況下手術的範圍也需要比較大,始終「切得清」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