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淺談癌症復發 「Break bad news」告訴病人新確診癌症並不容易,但若然過一段時間後要再度「break bad news」告訴癌症康復者腫瘤復發的消息就更困難!一來大家可以理解病人當刻的心情和想法,實在難以避免災難性的思維和崩潰的情緒;二來復發的癌症一般都比之前新確診的癌症更難治療,因為很多時候復發的癌症可能已有抗藥情況,或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未必可以再次根治。 可是「癌症為什麼會復發呢?」這問題其實跟「為何會患上癌症?」一樣複雜,海量的文獻和研究理論實在難以用三言兩語去解答,這裡只能淺談一些重要的概念。要知道一克重量的腫瘤已有超過1,000,000,000個癌細胞在裏頭,而現實生活中能診斷癌症的時候腫瘤負荷都比這個更多,即就算在臨床上被診斷為早期的癌症,病人身體內已有數億,甚至數十億的癌細胞存在!假若這數十億的癌細胞集中在局部位置,理論上就可以利用手術切除或局部電療達致根治效果,但若未能一網打盡,有個別漏網之魚的癌細胞,或殘留局部位置,或循血液淋巴網絡走散身體其他地方,就會造成日後復發的源頭。所以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就是針對這些肉眼看不見,掃描又測不到的癌細胞,目標完全清除體內癌細胞,減低日後復發的機會。 隨着科技進步,現在已逐漸有新液體活檢技術可幫助探測這些「漏網之魚」癌細胞,不過亦有病人問「定時檢查為何還會復發?」,必須要清楚這些檢測方法都不屬治療性質,亦不是預防腫瘤復發,作用是希望可診斷初期復發的腫瘤,提高治療效果。另外,病人在首次癌症根治之後會有鬆懈的情況,重複之前不良生活習慣,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有病時候戒煙,冇病時候繼續食」,這些不良習慣都會加速腫瘤復發。所以要減低復發機會,就要多留意自己身體變化,按時覆診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疫情後,市民生活模式有不少改變,其中包括家庭的互動方式。為更深入了解港人疫後的「家庭幸福感」,以及探討如何利用創新家庭服務模式以回應家庭的各種變化及需要,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的「賽馬會智家樂計劃」,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團隊於 2023 年 7 月至 8 月期間,向超過 4,500 名成年人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受訪者自評的「家庭幸福感」指數屬於高,而家庭幸福感與性別(女性較多)、年齡(較年長)、教育程度(受過專上教育)、家庭月入(港幣六萬元或以上)及住屋(擁有自置物業)等因素成正比。 值得注意的是,當問及過去三十天受訪者曾否進行可以令家庭幸福/快樂些的活動,七成受訪者表示曾經和家人溝通/傾談、和家人一起食飯、陪伴家人、讚賞家人,然而只有16.7%受訪者表示過去三十天曾經和家人一起做運動,某程度反映不少香港人仍然少做運動,亦比較忽視和家人一起做運動的重要性。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愈來愈多受訪者傾向使用線上的家庭服務,以及參加社福機構舉辦的網上活動,以促進家庭關係。而綜合這次調查結果及前線社工姚倩明姑娘的經驗,受訪者傾向以網上形式參與活動的五大原因包括:服務時間更有彈性、有專業人士提供專業輔導、免費服務、可隱藏身份,以及可快速得到相關的資訊。 「賽馬會智家樂計劃」項目首席調查研究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生專業發展-醫療衛生科學)、護理學院教授王文炳教授指出:「透過了解家庭幸福感,以及找出構成家庭幸福感的關鍵元素,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支援社會大眾,建立更健康、快樂、和諧的家庭生活。這調查顯示受訪者希望利用資訊科技提升家庭幸福感,我們會繼續與社福機構合作開展公眾活動、優化家庭服務、強化家庭功能以改善家庭關係。」
迪士尼彼思系列動畫向來一直深受大人與小朋友歡迎,早前奇華推出了多款 迪士尼彼思系列的小食禮盒,為大家帶來甜蜜回憶!當中包括以牛油曲奇、鳳梨酥、迷你合桃酥、朱古力蛋卷及芝麻餅打造的HAPPY DAYS小食禮盒,包裝設計色彩繽紛,《反斗奇兵》、《怪獸公司》及《反斗車王》等幾套人氣動畫的角色驚喜現身;另外,曲奇禮盒就分別有杏仁朱古力曲奇、小紅莓牛油曲奇及腰果牛油曲奇三種口味,而包裝就以巴斯光年、三眼仔、胡迪、翠絲、大眼仔及毛毛六款選擇,品嘗過後更可以將美觀又實用的禮盒作儲物,亦可給小朋友當作積木拼湊,趣味十足。
香港學童或多或少都有參加課外活動,事實上對培養孩子社交能力,訓練思維、陶冶性情、耐力及體骼鍛鍊都有好處。當然,課外活動應該以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業為大前題,不應對孩子和家長做成負擔才對。最近,我的兒子熱愛的課外活動──冰球,近期有個比賽居然安排在凌晨2時,這樣的「課外活動」對孩子來說絕對不是健康活動。 凌晨劇烈運動影響睡眠 即使是成年人,在晚間進行競爭性質的劇烈球類比賽,睡眠受影響的比率則較高。兒子參加了冰球(ice-hockey)隊多年,這不單成為了他最喜愛的課外活動,事實上他亦在這裡學懂了體育精神、朋輩合作性和堅毅,亦得到與隊友們的友誼,我是絕對是值得支持他玩冰球的。可是,最近於香港舉行的大型冰球比賽 卻安排在夜晚,甚至到凌晨2時 。 大會應該明白冰球的間歇運動強度十分高,令肌肉疲勞,參加比賽氣氛緊張為隊員帶來壓力,加上大部分小朋友日常生活都是早睡,突然其來的要半夜比賽,打擾了孩子的生理時鐘,劇烈運動後亦難以安睡,對翌日上課的專注力都大受影響。事實上早已有醫學在睡眠一至兩小時前進行劇烈運動容易影響睡眠,因心跳率運動後仍處於累高水平,副交感神經系仍在活躍水平。醫學界建議在睡前一至兩小時內,避免進行高強度運動,以免影響入睡。 健康生活作息有時 今次比賽令不少隊員都生病了,部分隊員最後因病缺席賽事,即使有出賽的隊員亦因身體負荷不了夜深運動而表現強差人意,翌日亦未能上課需要向學校請假。帶孩子深夜比賽,回家後亦要安頓好孩子,家長差不多等於通宵,翌日累得不能上班。 其實參加課外活動目的希望孩子可以有更多元化的活動,令身心都得健康發展,今次的比賽卻令小朋友和家長都疲於奔命,孩子的情緒和耐性亦受到睡眠不足的影響,變得易怒和不集中。所以建議主辦比賽單位宜諒解小朋友的作息時間和健康為本,安排比賽日期和時間,而不是純粹以商業角度和方便賽事和人手安排而作安排;再者要令更多香港了解冰球這項運動和培育新力軍,首要是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業,安排更適合孩子的比賽日期和時間,可以令他們比賽發揮得更好,應可以吸引更多孩子參加冰球活動。
出生於日本長崎縣的山口彊可算是「世上最倒楣的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三菱重工出差廣島,碰巧在1945年8月6日遇上外號「小男孩」的原子彈轟炸,上身皮膚燒傷,左耳失聰,保住性命的他趕緊返回老家長崎,卻不幸在8月9日遭到第二次原子彈轟炸,這枚「胖子」也沒有奪去山口彊的性命,但高劑量的輻射令頭髮燒光、皮膚傷口久久不能癒合,對健康亦造成長遠的影響! 眾所周知輻射可以致癌,但輻射可簡單分為游離輻射(放射治療、原子彈或核廢料釋放出的輻射)和非游離輻射(微波爐或手機輻射)兩種,只有前者可以破壞細胞內DNA從而導致基因突變和癌症生成。輻射量越大引致癌症的機會亦越高,但輻射量與癌症的嚴重程度卻沒有必定關係,輻射的影響亦因人而異,除了癌症之外,亦可導致皮膚燒傷、白內障和血球過低等等健康問題!輻射的量度單位是毫西弗(mSv),其實大家每天都生活在背景輻射之中,一年累計2至3毫西弗,搭飛機去旅行大概每小時就有0.005毫西弗。雖然專家建議市民一年輻射上限為50毫西弗,但是用於醫學診斷或治療就另當別論,舉例說拍一張胸部X光會有0.1毫西弗,照一個常規電腦掃描或者是正電子掃描大概是10至20毫西弗,用於篩查肺癌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掃描就少至1.5毫西弗,所以只要用得其所,這些醫療程序衍生出的輻射量還是可控制在安全水平内! 山口彊是首個被日本政府承認的兩次原爆倖存者,總輻射量應該是數以千毫西弗計,可是他卻奇蹟地活到93歲高齡才因為胃癌而過身,死前數年仍然致力於以原爆倖存者身份作見證,推動無核世界!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飲食及睡眠不定時,加上工時長常久坐不動,容易成為心腦血管疾患、代謝疾病甚至癌症的高危族。想下定決心管理好健康,卻滿腦疑問?不如等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醫生為大家拆解迷思吧! 開始管理身體健康,首先需要做什麼? 要預防常見的慢性病,以及改善某些初期症狀,最老生常談卻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不良飲食習慣,配合運動,而且還要按需要定期做合適體檢。 經常說健康飲食要低鹽低糖,其實吃多少才不過量呢? 飲食應定時定量,吸收足夠水份,不應偏食,但要避免攝取過量糖分。可參考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天最少食用共400克不同種類的蔬菜及水果(惟馬鈴薯不算),來幫助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如此同時,每天食鹽的總攝入量也應少於5克(1茶匙)以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 此外,溫馨提示大家,煙草包括二手煙、酒精、加工肉類及紅肉已被醫學界確認屬主要致癌物,不應將之成為生活所需。 久坐不動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現時一機在手,已可終日坐下來處理工作、社交、生活及娛樂需要。因此往往不自覺養成體能活動嚴重不足的壞習慣。惟有國際研究已指出,久坐不動時間最長的人士比起時間最短的,其癌症死亡風險可高出約8成。 要多少運動量才能夠幫助身體保持健康呢? 每日的運動量,只要相等於消耗 150 卡路里熱量,已足以令身心獲益。養成日常多走動及恆常運動的習慣,除了促進心血管及肺部功能,幫助消脂,紓解情緒壓力,改善肌肉量、肢體協調及平衡力,更可大幅降低提早患肌少症而經常跌倒的風險。 而且跟據國際的臨床數據推斷,只要恆常進行足夠的體能活動,已可預防全球約17%至18%的結腸癌、12%的女性乳癌及23%的子宮內膜癌等這些與肥胖相關的癌症。 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如果定立目標? 對於剛開始運動習慣的人士,緊記目標要低,起步要慢,這樣既可避免過急受傷,又可讓身體有時間調節。 心臟病患者也可以做運動嗎?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必須等病情受控並在醫護人員指示下才可逐步開始恆常運動。而曾患有心肌及冠狀動脈梗塞的人士,運動時緊記隨身帶備脷底丸,並且量力而為。 如果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做運動要注意什麼? 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的人士,手術後頭三個月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配帶起搏器者的傷口受影響而遭感染,也以防配帶除顫器者因心跳過快而受除顫器電撃,另外,他們也應避免上肢肌力鍛鍊及需要上半身向下傾倒的運動,以免加重心臟負荷。 定期驗身應何時開始? 至於定期身體檢查,一般可30歲開始每年的基本體檢計畫,如果有某些癌症的直系親屬及家族病史,建議盡早接受癌症指標測試,甚至按情況接受遺傳性癌症基因篩查,減低遲發現增加治療成本的風險。 此外,女性25歲起而有性接觸的,要開始做子宮頸細胞抹片檢查,35歲起要每年接受乳房超聲波檢查,40歲起更須每兩年兼做照乳房X光造影。
黃太太與很多人一樣,都患有深近視和青光眼,對此她十分關注家人的眼睛健康。出於這些擔憂,她向眼科視光師尋求幫助。在接受眼部檢查時,黃太太與視光師李先生進行了交流,以下是眼科視光師針對她及家人的眼睛狀況提供了詳細的解答與建議。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你好,黃太,我剛才為你進行屈光檢查,發現你患有高度近視,請問你有沒有聽說過高度近視與青光眼是有關連的? 黃太太:是的,李先生,我確實患有青光眼,現在正在用藥。除此之外,近幾個星期,我睡醒睜開雙眼時,我的眼球都會有刺痛感和有異物感,而且有點畏光,有時候更不停流眼水,甚至連視力也變得模糊,但兩、三小時後又回復正常,請問我出現了甚麼問題?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根據你情況,我現在會使用 「螢光劑」為你做檢查,以評估你的角膜健康狀況。請你稍微仰起頭部,我會在你的眼睛中滴入螢光劑,然後用藍光照射你的眼睛。如果你的角膜有受損的情況,熒光劑會使角膜受損的部分呈現綠色。 黃太太:明白,那會不會感到不舒服?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螢光劑只是暫時令角膜染色,讓我們能夠在藍光燈下更清楚地看到角膜的狀況,一般情況不會造成任何不適。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螢光劑顯示你的角膜周邊有輕微損傷,請問你最近有沒有弄傷過眼球?你有沒有配戴隱形眼鏡的習慣? 黃太太:李先生,我好像沒有弄傷過眼球,但是我有配戴隱形眼鏡的習慣,而且配戴時總是感覺有異物感。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使用隱形眼鏡可以是角膜受損的原因之一,由於你今天並沒有戴隱形眼鏡,我建議你接受隱形眼鏡的跟進檢查,以確保你戴的隱形眼鏡是否合適,避免角膜的情況惡化。請你暫時先不要戴隱形眼鏡。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由於你患有青光眼,接下來我將為你測量眼壓,以監察你的病情。我會先使用「局部麻醉劑」來減輕你的角膜敏感度,然後使用接觸式眼壓計來測量你的眼壓,局部麻醉劑藥效只維持20分鐘左右,請緊記在這期間不要搓揉眼睛,以免不自覺弄傷眼睛。完成眼壓測量後,我會使用「放大瞳孔藥物」來擴大你的瞳孔,以檢查你的視網膜周邊是否存在裂孔或退化等與高度近視相關的視網膜病變,滴藥後你會感到畏光和看近處的東西時會比較模糊,待數小時後藥力消散,便會恢復正常。 黃太太:好,我明白了。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黃太,看來你有持續控制眼壓,你的眼壓在合適的目標範圍之內。 黃太太:太好了,我和我的父親都是青光眼患者,我們都有用藥物控制病情,平日也有做運動。對了,李先生,我兒子才四歲,我擔心他也開始近視了,你可以幫他驗眼嗎?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當然可以,對於小朋友的驗眼,我會使用「睫狀肌麻痹藥」,這是因為小童眼睛的調節力比較強,所以如果不用藥放鬆睫狀肌,便有機會影響眼睛的屈光度,繼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導致假近視出現。 黃太太:好的,非常感謝你詳細的解釋。 眼科視光師李先生:不用客氣,黃太,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我很樂意為你提供進一步的協助。 以上對話展示了眼科視光師如何使用不同的眼科診斷性藥物來進行全面眼科檢查,並且解釋了每種藥物的具體用途,包括局部麻醉劑、放大瞳孔藥、睫狀肌麻痹藥和螢光劑,有助患者了解整個眼睛檢查過程,從而加深對眼睛健康的認識。
「請你趕快幫我把腫瘤切除!兵貴神速,手起刀落盡快切除身體長出的惡性腫瘤,是常識吧!」但現實生活中,要作出決定在最佳的時機、用最好的方法又談何容易呢? 手術切除腫瘤,是大多數早期癌症的基本根治方法,亦即是說如果腫瘤體積細小亦沒有侵犯周邊組織或擴散到附近淋巴和遠處器官,「一刀切」就是最簡單直接的根治方法,不過在香港常見的癌症如肺癌、腸癌和胃癌等等都普遍在中晚期才被發現,要不是腫瘤太大,便是已經擴散到淋巴或其他器官,這些中晚期腫瘤勉強切除倒是「快未必佳」! 首先,腫瘤如果已侵犯附近器官或大血管,手術既不確保可以完全切清腫瘤,亦有機會傷及其他組織,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延誤系統性治療;其次,如果腫瘤已經廣泛擴散,除非原發主瘤有出血、阻塞或疼痛等明顯病徵,否則不應強行切除,因為這些病人治療的終極成功其實是取決於能否有效控制已走散全身的癌細胞而非原發腫瘤的切除;再者,腫瘤如果正在迅速生長期,單純切除主瘤並不會對手術範圍以外的腫瘤有任何控制,亦即是說手術後到身體完全康復的這段時間,是治療的空白期,腫瘤可謂「冇王管」! 治療應以打擊已擴散的癌細胞為首要目標,先行系統性治療如化療、鏢靶或免疫療法,有機會縮小腫瘤,為往後手術或電療製造有利條件,亦有望將全身的癌細胞一舉收拾,優化整體腫瘤控制;另一方面,這段起始治療(Induction/ neoadjuvant/ conversion therapy) 的時間亦能讓腫瘤科醫生觀察腫瘤反應和特性,假若腫瘤猛烈攻擊下仍能快速生長便表示治療無效,這無疑告訴我們手術已經不必要! 病人緊張的事,其實醫生一樣緊張!治療癌症兵貴神速,手術、電療和系統性治療全都是醫生手上的兵,除了要快,還要戰術運用得宜,互相配合!
植牙是現時最先進的補牙方法之一,植牙後的牙齒無論是在外觀、耐用性或是堅固性上都與天然牙齒相差無幾,因此成為了許多缺牙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即使植牙技術十分成熟,患者在術前需接受詳細的口腔檢查和風險評估,以確定是否適合植牙。手術前,不少人都會被牙醫要求先經過「補骨」才能進行後續的治療。到底甚麼是補骨?補完骨後隔多久才能植牙? 植牙指的是以不會與人體產生排斥反應的鈦金屬製作成人工植體,然後植入缺牙部位的牙槽骨中,植體與骨頭結合後會形成支撐假牙的基礎,之後在植體上面安裝人造牙冠、牙橋或放置假牙托,填補單顆、多顆或全部缺失的牙齒。手術前,牙醫會先了解患者的身體及口腔健康狀況,再使用3D立體掃描X光,了解牙槽骨的闊度及長度,評估是否需要先補牙骨再植牙。 如果患者缺牙過多,或缺牙已持續了一段長時間,因為缺少牙齒的支撐,他們的牙槽骨會逐漸流失和萎縮,若牙槽骨太薄或萎縮狀況嚴重,植牙便得不到足夠的骨質支持,會影響植體的穩定性,植牙便無法穩固地屹立在牙槽骨中,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例如,在上顎植牙時,牙槽骨高度不足可能增加刺穿鼻竇的風險,引發鼻竇炎;在下顎植牙時,由於下顎存在許多神經,一旦損傷下顎骨神經,可能會導致半邊嘴唇和舌頭麻痺。因此,牙槽骨狀況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補骨手術,在他們的植牙區域附近添加骨粉或其他骨材料,才能讓人工植體與骨頭緊密融合,維持整齊正確的位置。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牙骨補充的方法和步驟有所不同。首先,如果患者只缺少一顆牙齒或需要填補小範圍的牙槽骨,通常會採用「骨脊保存術」,將補骨物料直接放入拔牙洞內,與血塊混合,約等待4個月後可進行植牙手術。其次,如果需要填補的牙骨量較少,則會使用「骨引導再生術」,在進行植牙手術的同時,將人工骨粉放在植體周圍位置並進行縫合,約等待2至3個月,讓牙骨與植體結合,之後可以進行植牙冠的製作。 第三種補骨方法是「塊狀骨移植」,適用於缺失多顆牙齒且顎骨明顯缺損的情況,通常使用患者自體的骨骼塊或合成骨材料進行補骨,自體骨骼可以從下顎骨、臀部、脛骨或第三磨牙智慧齒取骨,需等待約4個月才可進行植牙手術。最後,在上顎需要植牙且骨量不足的情況下,會使用「上顎竇增高術」,通過手術將上顎竇膜提升,然後在竇膜下注入骨粉,增加骨骼高度,但需要約6到9個月的時間,讓骨材料與上頜骨融合。 補骨是植牙手術中的關鍵步驟,它提供了足夠的骨質來支撐牙種植體,使植牙能夠成功且長期穩固。在進行手術之前,牙醫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口腔檢查和診斷,如果患者對於補骨程序感到擔憂或有任何疑問,建議向牙醫查詢,以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確保能夠順利進行補骨手術並成功完成植牙,重拾美麗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