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editor – Page 10 – Metrodailyhk

Author: editor

專欄

香港中樂團鼓動人心 跨越十八區共融

香港中樂團舉行第 48 樂季節目,暨 2024 香港鼓樂節-華懋集團呈獻「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活動發佈會。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教授表示:「第 48 樂季以『境』為綱,一場場音樂會構成主題各異的『小境』,靜候一眾知音人身臨其境。」 以樂季開幕音樂會-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永遠的山丹丹》為例,便用上了陝北腰鼓、嗩吶、信天遊、陝北說書等藝術形式,展現陝北原生態民間音樂文化的精髓。 至於今年樂團再次得到香港旅遊發展局支持及華懋集團冠名贊助的「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表示:「去年疫情過後,我們首次和香港中樂團合作,以鼓聲振奮人心,為社會帶來正能量。今年雙方再接再厲,更邀得三位奧運泳手:歐鎧淳、鄭莉梅及楊珍美創辦、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Mind The Waves 加入,參與不同活動。」 「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包括有跨越十八區的鼓樂訓練及演出、拍攝,涵蓋各階層市民,除小朋友、青少年、長者及復康機構人士外,更包括少數族裔、青少年在囚人士、共創明「Teen」計劃等,一起共融。懲教署助理署長(更生事務)唐恂表示,樂團去年已曾到訪壁屋懲教所,教導在囚人士打鼓,「因為對新手來說,鼓可能是最容易上手的,也最容易帶動情緒,可以在懲教所內產生鼓勵向上的協同效應。」 閻惠昌教授表示,今年12月8日會在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盛大的鼓樂嘉年華,「不僅有豐富的鼓樂表演,還融入舞蹈元素,邀請國內外非遺鼓隊和本地舞蹈團隊,並設有『香港活力鼓令 24 式擂臺賽』,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也是文化交流的舞台。」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鬱」到病

反正千奇百怪的抗癌方法大家都信了!假若有人說抑鬱能抗癌,大家又會信嗎? 這晚好友飯聚,席間C君用肯定的語氣說:「癌症是『鬱』出來的!」我還來不及回答,外科醫生W竟然馬上認同,全枱食客的目光很自然就落在我身上⋯⋯ 情緒與健康的關係千絲萬縷,常規的醫學研究不容易做,因為情緒很難量化亦會隨時間不斷轉變,根本不能進行一些「雙盲」、「對照」、「前瞻性」的研究去得出結論,加上這課題很多人已有既定立場,研究的結果也不一定能服眾!可以理解的是癌症病人比一般人有更大機會受到抑鬱或焦慮等精神問題影響,有研究顯示超過20%的癌症病人會有抑鬱症狀,比起一般人只有約5%為高;同時患有抑鬱的癌症病人會有較差的生活質素,亦對癌症治療有較低的依從性,甚至有傷害自己或輕生的念頭,以致這些病人有較高的癌症復發機會和死亡風險! 有研究嘗試從生理學角度解釋癌症引起抑鬱的原因,指出癌細胞會釋放出不同物質,部份物質能引致神經炎症,影響神經訊號傳遞從而導致抑鬱。相反抑鬱致癌就未能從生理學角度找到強而有力的機制,頂多只是支持抑鬱和癌症的相聯關係,而非因果關係。以往有過萬人的大型回顧性研究指出所謂「鬱」到病其實是因為抑鬱的病人很多時會有酗酒、吸煙或少做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間接增加患癌風險,其中以吸煙和肺癌的風險更為顯著。 抑鬱固然不能抗癌也不足以直接引致癌症,但在抗癌路上能保持正面思維和良好心態肯定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若然患上情緒病也不要諱疾忌醫,需要懂得跟身邊人傾訴和適時尋求協助! 參考資料:Depression, anxiety, and the risk of cancer: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 Lonneke A van Tuijl et al. Cancer. 2023.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專欄

告別小學雞生涯

從嬰兒時第一次轉身,到入讀N班,幼稚園到小學再到中學,每個階段父母都會百感交集。孩子轉眼小學畢業升讀中學,這不單是他們的新里碑,亦意味著孩子正式踏入青春期,對孩子及父母都是一個人生的新挑戰。 學習模式更新 從小學生搖身一邊成為中學生,中學的學習模式跟小學亦會有所不同,大部分中學都會要求學生獨立和自主一點。以往家長可能每晚為孩子檢查執好書包沒有,功課是否已完成,測驗考試前父母和孩子一起溫習;升上中學後,家長和孩子都要慢慢適應,學校會要求學生更自律,孩子亦要學識自己安排時間溫習,對有些孩子來說升中初期會覺得功課深了很多。小學時老師會幫助孩子理解功課課題,亦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功課;升中學後老師很多時只會簡單講解,藉以鼓勵中學生可以多加思考探索,家長不宜過分緊張擔心出錯,然而出錯都是學習的機會。 自主課外活動 小學時,家長給孩子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一來可以讓他們「放電」家長可以藉以休息一會。踏入中學,學校會有不同的學會和及小組形式課外活動,所以小學時參加的興趣班及課外活動需要調整,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保留1至2個真正有興趣的活動,留多些時間參加學校的活動,一方面接觸新事物,同時亦可以加快提升對學校的歸屬感。 重新建立同學友誼 如不是一條龍升中學,小學同學通常只有少部分可以升讀同一間中學,和要好的同學分開,內向的孩子或會感到失落甚至焦慮不安,家長可以多陪伴他們,主動了解及聆聽孩子在新校園生活中發生的事,亦與小學友好的同學保持聯絡,因為朋輩亦可以鼓勵他們多結識新朋友,家長亦可以鼓勵孩子參加不同學會和校隊時,多和其他班以至師兄師姐溝通,建立新友誼。 和孩子建立如朋友的關係 踏入青春期的孩子怕束縛,家長需要慢慢換另一個身份和孩子建立關係。首先要給予信任和自主的空間,父母可以藉孩子升中學慢慢放手,培養孩子的自主、抉擇能力。父母都曾年輕過,嘗試代入他們的角色,像朋友般多聆聽,了解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孩子建立亦父母亦友的關係,不要一開口就是責罵,才能讓孩子明白,即使青春期遇到甚麼問題和不安,都會同父母談談,抒減壓力及解決問題。

專欄

告別牙齒瑕疵 貼片打造魅力笑容

在人與人的社交過程中,一個亮麗自信的笑容不但能給人留下爽朗的印象,更是一個自信的象徵。然而,若是牙齒出現泛黃等問題,則可能會打擊這個自信的笑容。許多人遇到最大的困擾是,即便刷牙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讓牙齒恢復潔白。然而,隨著牙齒美學技術的進步,現在使用牙齒貼片可有效改善牙色,擺脫泛黃齒色,重拾自信的動人笑容。常見的貼片材料有陶瓷和樹脂兩種,那麽這兩種材質各有甚麼優缺點,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牙齒貼片是一種微創修復技術,透過在牙齒表面黏合一層薄薄的修復材料來改善牙齒的色澤、形狀和外觀。無論是陶瓷、複合樹脂還是其他材質,這層材料都必須具備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才能確保其美觀度、耐用性和生物相容性。由於每個人的牙齒形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牙醫需要根據患者的牙齒大小、形狀和齒縫,去量身定制出適合個人的貼片。 牙齒貼片可以解決多種外觀問題。首先,對於因飲食、吸煙或藥物等外在因素導致的牙齒染色,或是在年幼時受抗生素四環素影響而導致牙齒變黃或變黑,貼片都可以有效遮蓋這些瑕疵。其次,對於先天性或後天性的牙齒形狀不規則或大小不一的問題,也能夠通過貼片來調整牙齒的外在型態,使牙齒外形更加協調、美觀。此外,貼片還能修復輕度到中度的牙齒缺損和裂紋,使牙齒表面重新變得光滑平整。 目前常用的牙齒貼片材料有陶瓷貼片和複合樹脂貼片兩種。陶瓷貼片能夠很好地模擬天然牙齒的色澤和光澤,與真牙難以區分。同時,瓷材料具有優異的物理性能,如耐磨損、耐腐蝕等,使用壽命長,且不易染色,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的美觀效果。為了讓陶瓷貼片更好地貼合牙齒,牙醫通常需要磨去患者少許的牙齒組織。 複合樹脂貼片則是以高分子複合材料製成的,製作過程較快,價格也相對較低。但與陶瓷貼片相比,樹脂貼片的耐用性略遜一籌,長期使用後可能會出現色澤不穩定、邊緣著色等問題。因此,雖然陶瓷貼片的價格相對較高,但考慮到其穩定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不易變色且堅固耐用的特性,許多追求高度美觀和耐用性的患者一般會選擇陶瓷貼片。然而,在做出決定之前,患者應該在牙醫的建議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在選擇牙齒貼片的時候,大家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首先,貼片材料的質量會影響到修復的效果和安全性。劣質材料可能會出現黏接強度不足、釋放有毒物質等問題,對牙齒和全身健康構成威脅。其次,牙齒貼片需要經過多個步驟,包括取得印模、貼片黏接等。所以,因此要選擇有經驗和技術的牙醫,才能確保理想的修復效果。最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牙齒貼片。如果牙齒不健康、咬合不正常或者有嚴重磨牙的習慣,貼片還會讓原來的問題更嚴重。 總的來說,決定是否做牙齒貼片前,首先要與牙醫進行詳細討論,評估你的口腔健康狀況和需求,以確認牙齒貼片是否適合你。其次,選擇有經驗的牙醫,可以確保貼片品質安全、美觀且耐用。牙齒貼片後,還要持續保持口腔衛生,這樣才能讓你的笑容更加動人。

專欄

冠心病趨向年輕化?你可能屬於高危人群!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過去,冠心病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疾病,但近年來,年輕人也已成為了冠心病的目標。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年輕患者的心肌梗塞症狀非典型,令他們未能意識到自己已經患病,導致延誤治療,可能會令心臟功能受損。因此,冠心病的發病年齡層不斷擴大,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持續上升。為了有效預防冠心病,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其病因,從源頭上採取措施來杜絕疾病的發生。 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也就是動脈內壁累積了血脂,尤其是膽固醇、鈣沉積物和一些免疫細胞,形成斑塊。隨著斑塊越來越大,血管壁就會變厚或變硬。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壓、抽煙、糖尿病、肥胖和缺乏運動等,這些因素會傷害冠狀動脈內層,促使低密度脂蛋白,即壞的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引發慢性發炎反應,最後導致斑塊的形成和冠狀動脈變窄或阻塞。此外,家族病史、壓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影響血管功能,促進炎症反應等機制,從而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 當冠狀動脈逐漸變窄時,灌注心臟的血流就會減少,心肌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養分,就會出現胸痛、心律不整等症狀。然而,冠心病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人則可能出現一種或多種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胸口中央位置出現劇烈疼痛,感覺就像是被石頭或重物壓住一樣,疼痛可能蔓延到肩膀、背部或下巴。此外,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患者可能出現心絞痛,並且伴有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的感覺。部分冠心病患者還可能會感到心悸或心律失常,感覺心跳加快、減慢或不規則跳動。 年輕人之所以患冠心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健康。久坐不動、缺乏規律運動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長期坐在辦公桌前,缺乏足夠的體力活動,會導致身體代謝能力下降,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是禍因之一,過度攝入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可引發脂質代謝紊亂,進而增加患病風險。此外,一些年輕人長期熬夜,作息不規律,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更是直接損害心血管健康的「兇手」。 除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對冠心病的認知不足也是一個問題。由於冠心病常被視為中老年人的疾病,許多年輕人對其症狀和風險因素缺乏了解。即使是在出現胸悶、胸痛等典型症狀時,常常低估自己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認為自己年紀輕,不會得這種「老年病」。因此,他們往往會忽視這些警示信號,誤以為只是小毛病或是暫時的不適,因而延誤了就醫的黃金時期。這種認知上的不足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更會增加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預防和控制冠心病,無論你處於哪個年紀,都需要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大家要提高對冠心病的認知,並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有助早期發現問題,及時接受治療。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有好日子、也有壞日子

英國王儲妃凱特「被消失」數月引起傳媒大眾猜想,公眾人物的健康狀況,從來都是越要隱瞞就越難隱瞞,甚至越描越黑,最終當事人還是要現身公開病情。這些新聞我從來都後知後覺,不過與癌症相關就一定會有人問我,今次最常見的問題不外乎以下兩個: 一. 為什麼在手術後才發現癌症?有些情況是為良性疾病做手術,病理報告卻意外發現癌細胞,需知道癌症的診斷基本是從病理學鑒定作準,亦即是要從手術切除或採集的樣本中鑒定才能確定,而影像所能偵測的陰影、腫瘤,或是什麼癌指數升高等等都不一定是惡性,所以在手術後才確診癌症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 二. 什麼是預防性化療?早期癌症可以手術完全切除,達致根治效果,但眾所周知這些病人也有復發的機會,其中一個可能就是手術後身體還殘存微量癌細胞,所以醫生會視乎腫瘤的類型、惡性、分期等等資料去決定是否需要在術後做一些治療,這些治療不代表病人身體裏面一定還有癌細胞,只是配合臨床研究數據作適當風險管理,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不過術後治療多以化療、鏢靶藥、免疫治療或電療為主,難免會產生不良反應,正如凱特說「有好日子也有壞日子」,幸好這些不良反應一般都比較短暫,身體能夠完全復原,所以最重要是「面對不確定的時候,要坦然面對」! 常言道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如何處理逆境!凱特在抗癌的艱難時期仍不忘發放正面的訊息,除了安撫大眾不用為她擔心外,亦真摯地說出癌症患者的心聲,以公眾人物的身份為廣大的癌症病人給力,令他們感受到抗癌路上並不孤單!

專欄

塞爆血管驚發現 年紀輕輕都會有高膽固醇

很多人都以為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等統稱為「三高」的慢性病患是中老年人士的專利,但其實即使健康正常的年輕人也不能倖免。就好像三十多歲的李先生(假名),多年來都有長跑習慣,飲食亦算健康,身形保持標準,從未留意原來高膽固醇已經悄悄來襲,直至他發現跑步表現變差和出現心口痛,才驚覺血管已被膽固醇堵塞致嚴重收窄,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專家指膽固醇過高並不可怕,最重要是盡早發現,以及採取適當的治療降低膽固醇,便可以有效預防心臟病及中風等併發症發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江振昌指出,如李先生的年輕病案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尤其是隨著現代飲食日益西化,加上缺乏運動,導致三高患者有年輕化傾向,有些人甚至廿多歲已經膽固醇超標,但他坦言膽固醇過高往往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為其他原因做身體檢查或家人患病後追查,甚或如李先生般發生併發症後才發現。 年輕又健康 膽固醇都可以超標 「膽固醇是人體必須的物質之一,但過多則可以誘發血管出現粥樣硬化及收窄,影響則視乎受影響的位置而定。如果心臟血管受影響,可以引發冠心病;發生在腦部血管就可以引起缺血性中風;若波及腳部血管便可產生周邊血管病變。」江醫生說,患高膽固醇的時間愈長,出現併發症的也愈高,故此愈年輕的患者,更需要盡早控制膽固醇。 身體需要膽固醇,而膽固醇亦有「好」有「壞」,好膽固醇有助血管健康,壞膽固醇就是血管粥樣硬化的元兇之一,而高膽固醇主要是指壞膽固醇太多。 高危人士更須嚴控膽固醇 壞膽固醇有幾高才算是過高?江醫生表示:「健康正常的成人,壞膽固醇應維持在3.3mmol/L或以下,若能低於2.6mmol/L便更為理想。如果壞膽固醇介乎3.4至4.2mmol/L屬於偏高,超過4.2 mmol/L為過高,如在4.9mmol/L以上則是極高水平,有些家族遺傳性高膽固醇患者更可超過7mmol/L。」 不過,對於本身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人,如患有糖尿病或曾通波仔,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健康人士為高,所以需要將壞膽固醇控制在1.8甚至1.4mmol/L以下的更低水平。 江醫生指出:「膽固醇水平固然會受後天因素如飲食習慣等影響,所以大家平日宜盡量少吃油炸及加工食物,避免攝取飽和及反式脂肪,也要有適量運動,但即使生活及飲食健康,先天遺傳因素對膽固醇高低仍然扮演主要角色,因此如要有效降低膽固醇,藥物治療很多時也無可避免。2」 新式口服藥物助降膽固醇 用於降膽固醇的藥物有很多種類,可以配合病人的不同需要。江醫生稱,醫生建議治療時會按病人的情況及需要而定,譬如用作一線使用他汀類藥物,可以有效降低壞膽固醇水平,以及穩定血管內由膽固醇形成的斑塊,但藥物亦可能會產生肝酵素上升、肌肉疼痛及發炎等副作用,一些容易出現不良反應或無法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則可考慮使用其他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假如口服藥物未能令膽固醇達標,可以加入針劑協助,以取得最理想的控病效果。 在香港,近半成人都有高膽固醇問題,不想心臟病發或中風後追悔莫及,江醫生鼓勵大家宜及早接受檢測,盡早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強調只要採用適當的治療,配合健康的生活模式,定然可以膽固醇降低至所需水平。

專欄

男士更年期症狀有得醫 坦然面對釋疑慮

奮鬥大半世建功立業的大男人,越過高峰邁向人生收成期,卻同時漸漸感到心力不逮,經常氣燥事事不順眼……莫非已踏入傳說中的「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並非傳說,跟女性更年期一樣,是生殖荷爾蒙隨年紀自然下降的人生過程。男性更年期在西方醫學英文稱為Andropause,雖然沒有如女性般「收經」,卻會令男士在40歲打後,睪固酮(英文稱為Testosterone)水平開始逐漸下降,尤其在45歲至60歲之間,下跌幅度和速度更明顯。 一旦睪固酮水平跌至不足以應付日常身體所需,就可能出現三大類症狀,包括: 一. 身體變化:經常感到疲倦、精力不足、肌肉力量下降及肌肉減少,以致身型看起來「好似縮咗水」,但腹部和胸部卻脂肪增多,於是即使體重沒有增加,也可出現「大肚腩」和「肥仔波」; 二. 情緒變化:情緒波動大以致易怒易焦慮,做事缺乏動力失去衝勁; 三. 性功能障礙:性慾下降、出現勃起障礙甚或會兼有排尿問題等。 為什麼睪固酮太低會導致以上症狀?因為睪固酮是主要的男性荷爾蒙之一,負責操控男士身體的肌肉及脂肪分佈,並會影響其精神狀態及性功能。雖然身體實際需要的睪固酮不算多,而且未必所有男士都會因睪固酮水平下降而造成症狀,然而當出現上述的身心變化,卻會令男士頓時有未老先衰的挫敗感,並可能羞於啟齒而加劇焦慮,於是又會令生理症狀嚴重化,造成惡性循環。此外,肥胖、久坐不動、吸煙習慣、過量飲酒亦會使男士的更年期症狀較早出現或較一般人嚴重。 男士若懷疑自己出現更年期症狀,應求醫做臨床檢查,及安排血液測試來檢驗睪固酮水平是否偏低,有需要或要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患危疾或慢性病的可能性。 當診斷是因男性更年期導致睪固酮下跌而出現相關症狀,-般建議先改變生活模式,包括:均衡健康飲食、養成恆常運動的習慣、充足睡眠及壓力管理,以及戒煙少飲酒。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除了可幫助改善症狀,也可有效改善整體身心健康,對所有男性均有益處。 當改良生活模式後,睪固酮水平仍見偏低及症狀沒改善,就絕不可輕視,因有研究指男士荷爾蒙太低可增加心血管病及腦血管疾患的風險,建議可咨詢醫生,按身體情況考慮選擇處方荷爾蒙補充療法,以幫助男性荷爾蒙回升並緩解症狀。這類荷爾蒙補充劑有口服、針劑及啫喱狀塗抹劑三種使用方法,方便不同生活習慣的男士。口服藥需每日服用,針劑需每3至4星期注射一針,啫喱塗抹劑一般塗於大腿或腋下。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男士亦要定時覆診,以監控睪固酮指數沒有過低或過高。但要注意荷爾蒙補充療法對於患有或曾患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中風及心臟病的男士而言,容易出現副作用風險,因此必須事前跟醫生溝通,評估相關風險。 至於因更年期而影響性功能的男士,只要去求醫就可接受有效的藥物治療醫好性功能障礙,故切勿服食坊間成份不名的所謂壯陽藥,也毋須過量進食動物器官所謂以形補形,以免攝取大量高脂高膽固醇。此外,男士即使發現血液中睪固酮水平偏低,也不會引致不育,因為睪丸製造精子主要靠濾泡刺激素(FSH)刺激,睪固酮反而不需用太多,而且睪丸內的睪固酮含量比血液內的高,因此亦足夠製造精子時使用。 更年期只是人生歷程的一小段,堂堂男子見慣風浪,又怎會被擊倒?有懷疑有不適,莫將心事藏於心底,不妨坦誠告之家人、伴侶,讓他們為你分憂,陪你病向淺中醫。

專欄

「零期」使唔使做手術? 拆解乳癌篩查迷思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大約是40至50歲,但漸有年輕化趨勢,以前我們說30歲或以前患乳癌很罕見,近年臨床所見20歲出頭的個案也有,病人還在唸大學的年齡,是十分不幸的例子。 和大部分癌症一樣,乳癌若能在早期發現並開始治療,根治機會遠高於中後期才發現,例如「零期」的乳癌,即原位乳癌,顧名思義是腫瘤仍停留在它原本發生的位置(乳房之內),還沒有任何擴散的跡象,康復機會十分高。 「零期」乳癌很多時都是透過篩查發現,即針對沒有任何症狀的女性,例如乳房沒有任何不適,自己也沒有摸到乳房有硬塊的情況下,安排做檢查。一般建議女性在40歲開始,每2至3年接受一次乳房造影檢查,若透過這檢查發現不正常的陰影,便會進一步做組織抽針檢查,有機會發現較早期的乳癌,並盡快開始治療,根治的機會遠高於後期才發現的乳癌。不過,部分病人對乳癌篩查的過程和後續處理,仍有一些迷思,包括: 1. 乳房組織抽針檢查分為粗針和幼針,是否粗針會比幼針痛? 插針抽取乳房組織時用粗針還是幼針,主要是由醫生根據初步檢查結果決定。幼針大約是平時抽血所用的針嘴大小,粗針則大約是原子筆的筆芯粗幼。不少病人聽到粗針即以為會很痛,但其實不用擔心,因為以粗針抽組織的過程是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先在皮膚表面注射麻醉藥,所以整個過程不會有太多的不適。反而幼針由於只像平時抽血,大多不會麻醉,反而會有點不適,但一般都不會很痛。 2. 若篩查發現零期乳癌,是否不需要做手術? 病人期望零期乳癌不需要做手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使是零期乳癌也需要切除。因為零期乳癌若不處理,一般都會繼續發展,若發展至第一、二期就必須做手術,並且比零期時做手術需要切除的範圍更大。 3. 零期乳癌手術,是否只需切除很少乳房組織? 這是不一定的,因為雖然零期乳癌的腫瘤非常細小,但亦有些情況是腫瘤相對分散,即在乳房的不同位置都發現癌細胞,在這情況下手術的範圍也需要比較大,始終「切得清」才最重要。

專欄

白蝕症誤解歧視多 治療突破帶來希望

6月25日是「世界白蝕症關注日」,白蝕症(Vitiligo)又名白癜風,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症狀,與免疫系統誤將自身黑色素細胞當成外來異物來攻擊有關,多數出現於面部、頸部、手背等位置,導致患處色素減少,令皮膚呈現較白的異常斑塊或皮膚白點,可影響任何年齡層的人士。 由香港醫護聯盟推動的白蝕症病人自助組織「告白會」,於5月進行一項白蝕症認知網上問卷調查,訪問了近300名18歲以上市民,男女比例約3:7,過半數為就業人士,其中以18至30歳(38.3%)佔多數。結果顯示,近半數人不知道此症是否有遺傳性,逾六成人認為與自身免疫系統有關;近三成人稱白蝕症有傳染性。至於白蝕症會否導致皮膚癌的問題,近五成人表示不知道,但約四成受訪者認為情緒與壓力有機會引致白蝕症。 患者分享抗病歷程 白蝕症患者吳女士(Wendy)回想自己的發病始於去年初,原以為是染髮劑引致皮膚敏感,沒想到最初的一點白蝕白斑很快便蔓延至全身,面部及下巴亦有幾塊,十分顯眼。「初時接受不了自己像『花豹』般模樣,外出時其他人會露出奇怪眼光,似乎認為我的皮膚有問題。我是一個歌手,經常在台上表演,一個月大概唱十幾場,會見很多人,有白蝕自然會影響我的情緒。記得唱歌班的團友說過難聽的話:『你睇吓Wendy依家咁肉酸,仲走出嚟唱歌。』」 她續說:「白蝕症不像其他皮膚病,其實不痕不痛,但突如其來臉上和身上白斑一塊塊的,未必人人接受得到。希望大眾更了解這個病,不會有太多誤解,亦不要用歧視眼光看待白蝕患者,應該把他們當平常人一樣看待。」 自身免疫性皮膚疾病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表示,白蝕症是一種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膚疾病,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身體任何部位出現白斑,因始於皮膚表層以下,所以不具傳染性。雖然此症不危及性命,但其明顯的外觀病徵和慢性病程,往往導致患者產生自卑和負面心理影響。 「白蝕症不僅是一種皮膚病,它可以影響患者在生活上各方面。在所有研究中,超過50%白蝕症患者的心理社會共病,包括抑鬱症、重性抑鬱障礙、焦慮症、社交恐懼症、污名化感覺、調節障礙、關係困難和認知障礙等,這些合併症的廣度和嚴重程度,以及由此對白蝕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超出了以前被認為是美容疾病的範疇。」 陳俊彥醫生提出白蝕症香港常用的幾種治療方法,包括外用藥物,例如局部外用皮質類固醇、鈣調磷酸酶抑製劑;光療治療,例如紫外線(NB-UVB);內用藥物,例如系統應用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其他治療方法還有細胞移植療法、表皮移植、脫色治療、遮蓋療法。而202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其中一種JAK抑制劑蘆可替尼乳膏(Ruxolitinib cream)用於成人和12歲以上兒童患者非節段型白蝕的局部治療,成為現時被FDA認證的白蝕治療。 不過,治療結果會因不同因素而異,包括身體基礎條件、白蝕類型、患病時長、患者年齡、治療方案等。患者親友及社會大眾對他們的支持和平等看待,亦有助患者對抗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