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退化性足踝關節炎 兩大手術重燃希望
足踝關節(又稱踝關節)是下肢最末端的關節,是由腳背對上的距骨及兩條小腿骨(脛骨)和外側的腓骨所組成,每天承受著全身重量以及維持下肢的穩定性及靈活跑跳。當因嚴重創傷或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而演變成嚴重到末期的足踝關節退化,導致足踝關節痛楚難耐並重度干擾工作及生活,適切的手術治療方案會是必然的選擇。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骨科顧問醫生陳子釗指出,針對末期足踝關節退化患者的兩種手術選擇,分別是「關節融合手術」及「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融合手術沿用多年,是足部常見的手術之一,亦有效用於足踝關節,即是足踝關節融合手術。陳子釗解釋此手術主要是將磨蝕了的軟骨徹底清除,然後用鋼釘將脛骨及距骨的關節堅固地融合在良好位置以緩解足踝關節疼痛。即使融合了多個相關關節,術後大致上沒有影響走路,因為還有距舟關節協助足踝郁動,故通常仍可做到一定程度的屈曲和伸展動作。不過手術或會增加日後鄰近關節快速損耗的風險。
只要患者的足踝關節沒有嚴重的內翻,外翻或其他骨骼缺損的情況,都可利用微創內視鏡進行足踝關節融合手術。不過,若患者足踝內翻或其他變形情況嚴重,就需用回傳統的開放式手術,在進行融合時一拼矯正足踝的不良角度,以防止引起膝關節或足部關節過早退化。
足踝關節融合手術相對適合過重、年輕,工作或生活上需要體力勞動的患者。但如果患者體重適中,術後日常無需做操重工夫,又或本身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恐防接受融合手術後會加劇周邊關節退化,則接受人工足踝關節置換手術一般相對較合適。
至於人工足踝關節置換手術,就是如換膝關節般把已勞損的關節骨骼移除後換上人工關節,好處是可以保留原本關節的活動能力,以防止相關的關節在活動時會相互摩擦而造成痛楚。
陳醫生表示,人工足踝關節置換手術近20年才陸續開始普及化,主力醫治嚴重的退化性足踝關節炎,經不斷改良,現發展至第4代,在世界各地已有不少成功個案。雖然仍未及人工膝蓋及髖關節般耐用多年,但該手術能夠幫助有需要的患者解決長期因足踝關節腫痛而嚴重影響生活、社交甚至引發情緒低落,術後他們在一段時間內能重拾足踝關節靈活無痛的方便和生活樂趣。
此外,有一點令患者加添希望的是,由於足踝關節周遭的肌腱韌帶構造相對不複雜,因此即使做過融合手術,該足踝關節亦可按需要日後再接受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