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白蝕症誤解歧視多 治療突破帶來希望 – Metrodailyhk
專欄

白蝕症誤解歧視多 治療突破帶來希望

6月25日是「世界白蝕症關注日」,白蝕症(Vitiligo)又名白癜風,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症狀,與免疫系統誤將自身黑色素細胞當成外來異物來攻擊有關,多數出現於面部、頸部、手背等位置,導致患處色素減少,令皮膚呈現較白的異常斑塊或皮膚白點,可影響任何年齡層的人士。

由香港醫護聯盟推動的白蝕症病人自助組織「告白會」,於5月進行一項白蝕症認知網上問卷調查,訪問了近300名18歲以上市民,男女比例約3:7,過半數為就業人士,其中以18至30歳(38.3%)佔多數。結果顯示,近半數人不知道此症是否有遺傳性,逾六成人認為與自身免疫系統有關;近三成人稱白蝕症有傳染性。至於白蝕症會否導致皮膚癌的問題,近五成人表示不知道,但約四成受訪者認為情緒與壓力有機會引致白蝕症。

患者分享抗病歷程

白蝕症患者吳女士(Wendy)回想自己的發病始於去年初,原以為是染髮劑引致皮膚敏感,沒想到最初的一點白蝕白斑很快便蔓延至全身,面部及下巴亦有幾塊,十分顯眼。「初時接受不了自己像『花豹』般模樣,外出時其他人會露出奇怪眼光,似乎認為我的皮膚有問題。我是一個歌手,經常在台上表演,一個月大概唱十幾場,會見很多人,有白蝕自然會影響我的情緒。記得唱歌班的團友說過難聽的話:『你睇吓Wendy依家咁肉酸,仲走出嚟唱歌。』」

她續說:「白蝕症不像其他皮膚病,其實不痕不痛,但突如其來臉上和身上白斑一塊塊的,未必人人接受得到。希望大眾更了解這個病,不會有太多誤解,亦不要用歧視眼光看待白蝕患者,應該把他們當平常人一樣看待。」

自身免疫性皮膚疾病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表示,白蝕症是一種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膚疾病,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身體任何部位出現白斑,因始於皮膚表層以下,所以不具傳染性。雖然此症不危及性命,但其明顯的外觀病徵和慢性病程,往往導致患者產生自卑和負面心理影響。

「白蝕症不僅是一種皮膚病,它可以影響患者在生活上各方面。在所有研究中,超過50%白蝕症患者的心理社會共病,包括抑鬱症、重性抑鬱障礙、焦慮症、社交恐懼症、污名化感覺、調節障礙、關係困難和認知障礙等,這些合併症的廣度和嚴重程度,以及由此對白蝕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超出了以前被認為是美容疾病的範疇。」

陳俊彥醫生提出白蝕症香港常用的幾種治療方法,包括外用藥物,例如局部外用皮質類固醇、鈣調磷酸酶抑製劑;光療治療,例如紫外線(NB-UVB);內用藥物,例如系統應用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其他治療方法還有細胞移植療法、表皮移植、脫色治療、遮蓋療法。而202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其中一種JAK抑制劑蘆可替尼乳膏(Ruxolitinib cream)用於成人和12歲以上兒童患者非節段型白蝕的局部治療,成為現時被FDA認證的白蝕治療。

不過,治療結果會因不同因素而異,包括身體基礎條件、白蝕類型、患病時長、患者年齡、治療方案等。患者親友及社會大眾對他們的支持和平等看待,亦有助患者對抗頑疾。

(左起)香港醫護聯盟註冊社工黃敏兒女士,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白蝕症患者吳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