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都會困惑:為何自己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後,似乎不再願意聆聽自己說話,甚至表現出頂撞、敷衍或沉默的態度?其實,這並非單純的「叛逆」,而是家庭互動模式、心理需求、以及大腦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青少年正在探索自我認同,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理解、尊重與安全的溝通氛圍。 從小累積的「習慣反應」 許多父母會發現,不論自己語氣如何,只要一開口說話,孩子就馬上表現出抗拒甚至不耐煩。其實,這背後通常和「過往的親子互動」有密切關係。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習慣以說教或批評代替傾聽,那麼子女便容易將父母的話等同於「否定」與「壓力」。心理學中的「習得的情緒聯結」理論就提到,當一種互動經常伴隨負面情緒出現,個體自然會產生自動化的抗拒。換言之,就算父母後來以中立語氣表達,青少年也可能不自覺感到被批評或控制。 這種「先入為主」的感受會令孩子漸漸拒絕與父母深入交流,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父母想提醒 → 子女反感 → 父母更嚴格 → 子女更抗拒。」 外界經驗與父母語言的落差 青少年不是不懂思考,相反地,他們正處於快速建構價值觀與自我認同的階段。當他們在外界獲得新的觀點、經歷,往往會與父母的價值觀產生落差。在處理這些差異時,孩子因為語言表達與情緒掌控尚未成熟,容易在辯駁或敷衍中失衡,進一步造成「我不想聽你講」的心理防線。 心理發展學者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在其人格發展理論中強調,青春期屬於「身份認同與角色混淆」的關鍵階段。孩子必須透過嘗試與比較,逐步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和方向,這就解釋了為何他們經常質疑父母的話,甚至刻意反駁。 對於父母來說,這並非單純的不敬,而是成長的正常流程。然而如果父母始終以權威否定回應,便會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懷疑自我價值,甚至壓抑或放大反抗情緒。 高標準與比較文化的副作用 許多父母出於愛,會以高標準要求孩子,或不自覺地拿他們和其他同齡人比較。但心理學研究顯示,長期處於這種模式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低自尊、焦慮,甚至抑鬱的傾向。自我價值一旦因批評與否定被削弱,他們在親子互動中便會表現出防衛、疏遠甚至沉默。 研究指出,專制型(authoritarian)父母的孩子,在自我認同的發展上往往較困難,更難以建立與父母的信任關係。當他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反抗與冷漠就成為無聲抗議。(下期待續)
脂肪肝已成為現代都市人常見的健康隱憂。根據本地大學研究數據推斷,本港約有1/4成年人口患脂肪肝,每年新症超過10萬,而70歲及以上的脂肪肝患者因肝病而致命的風險也大幅提升,女患者尤甚,故絕不能輕視。本文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及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和大家探討引致脂肪肝的元兇。 肝臟負責代謝脂肪、糖分及酒精。當攝入過多熱量(特別是糖分與脂肪),身體無法完全消耗時,多餘能量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並堆積在肝臟細胞內。隨著時間當肝臟細胞內脂肪含量超過肝臟總量的5%以上,就造成脂肪肝。 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或稱代謝性脂肪肝)兩大類型。酒精性脂肪肝(英文簡稱AFLD)的成因是由於長期過量飲酒導致肝臟無法有效代謝酒精,使肝臟中重要的輔酶NADH(還原型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濃度增加而刺激了脂肪酸的合成,以致脂肪酸過多。這些過量的脂肪酸會跟甘油結合而形成三酸甘油酯,並隨時間堆積在肝細胞內,於是造成酒精性脂肪肝。 至於非酒精性脂肪肝(英文簡稱NAFLD),現又稱為代謝性脂肪肝(英文簡稱MASLD),臨床上發現患者大多均有著長期高糖飲食的不良習慣,例如常吃過量高升糖指數的水果、加工甜點,又或常喝果汁、汽水、手搖飲品等這些含大量果糖、葡萄糖的食物,以致隨時間令內臟脂肪屯積而造成中央肥胖(即大肚腩)。 馬家榮解釋由於果糖代謝也要靠肝臟將之轉化為脂肪酸,再跟甘油結合而形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肝細胞。因此,長時間持續過量攝取果糖會導致肝臟超負荷運作,最終亦會令肝臟屯積過多脂肪而造成脂肪肝。另一方面葡萄糖攝取過量,也會導致血糖升高,刺激胰島素分泌。當胰島素過多,會促進脂肪合成並抑制脂肪分解,最後也可導致過量脂肪積存於肝臟。 此外,長期高糖飲食會導致胰島素阻抗,即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就算有足夠的胰島素,細胞也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於是肝臟又要處理更多的葡萄糖,如此惡性循環,最終沒有用到的糖亦轉化為脂肪儲存,隨日子可導致脂肪肝之外,也會演化成糖尿病,或容易兼有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問題。 馬家榮亦指出有兩類特別情況的人士也有可能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第一類是長者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蛋白質攝取不足而致脂肪肝。肝臟需要蛋白質去合成脂蛋白才能將脂肪運送到身體各處,當缺乏蛋白質,脂肪就會在肝臟中堆積,形成脂肪肝。至於第二類是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病毒藥物的人士,他們患脂肪肝的風險也較高。 脂肪肝若持續惡化,容易出現脂肪性肝炎(多見於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細胞壞死,並有可能逐漸形成肝纖維化,嚴重者可演變為肝硬化令肝功能衰退,肝癌風險亦比一般人高。臨床上,酒精性脂肪肝的惡化速度一般比非酒精性脂肪肝快。 馬家榮提醒脂肪肝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人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隨著病情發展,部分人可能出現:疲勞、虛弱、感腹部不適、脹氣或肝臟位置輕微疼痛、食慾不振、體重變化,病情嚴重時更會有黃疸,因此若身體出現可疑狀況,建議盡快求醫。
「哽親」或甚「哽死」的個案中外時有所聞,大多在吃東西時發生,雖則涉事者多為長者和幼童,但其實任何人都有可能。最經典莫過於2004年著名荷里活女星妮歌潔曼在紐約一所高級餐廳遭一塊蔬菜乾哽倒,幸好被細心的侍應及時發現並立即用正確的急救法令其免於危險。究竟「哽親」時如何自救及急救才能避免「哽死」?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劉啟基為大家作以下闡述。 「哽親」正式名稱是「鯁喉」(英文喚作choking),是指食物或其他異物阻塞了氣管或咽喉的危急情況。鯁喉時若呼吸道遭完全阻塞,在數分鐘內腦部便會因缺氧而受損,或甚導致死亡;此外鯁喉亦是引致吸入性肺炎的常見原因之一,嚴重時可併發肺膿腫,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而致死亡。劉啟基指鯁喉常見會造成下列症狀:無法說話或咳嗽、雙手緊握喉嚨、呼吸困難、臉色發紫、眼神驚恐、身體無力,最終可能因缺氧而失去意識,甚至死亡。若鯁骨的情況是因吃魚或啃魚頭而鯁魚骨,喉嚨至咽頭位置就可能會被魚骨卡住而造成刺痛,並感到喉嚨有異物(亦稱外物)。 劉啟基醫生指鯁喉如能及時自救和得到急救,就可把握最早期的救治機會,因為有時即使被救回,仍可能會出現腦部缺氧後遺症,或併發嚴重肺部感染或肺功能衰竭而死亡,故建議參考下列針對成年人和較年長兒童共8個自救及急救貼士。 鯁喉者自救建議如下: 1. 用力咳嗽,盡量把異物咳出來; 2. 若事發時獨自一人,可以試行「桌椅背自救法」,其實就是自我施行謙烈治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亦稱腹部推力(Abdominal Thrusts),方法是雙手握拳放在胃部,壓向椅背最高處,用力向上壓以將異物從口中排出來; 3. 停止進食,緊記切勿飲水,以免令異物更深入或加重堵塞氣道情況; 4. 若是鯁魚骨,應立即吐出口中食物及咳出魚骨; 5. 鯁魚骨也切勿狂吞白飯或灌茶水,以免令魚骨越插越深,另也別飲醋,因無法溶化魚骨但就有可能刺激甚或至傷害喉嚨及腸胃道黏膜。 為仍清醒的鯁喉者進行急救時,按情況建議如下: 1. 鼓勵咳嗽; 2. 使用謙烈治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方法是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後,雙臂環抱其腰部,一手握拳按肚臍上方及胸骨下方,另一手緊握拳頭,快速由內向上施壓直至異物排出,重覆動作最多五次,令患者吐出異物。此急救法的原理,為利用肺部餘下空氣推走鯁喉的食物; 為已昏迷鯁喉者的急救: 3. 一旦發現鯁喉者已昏迷,則必須盡快對其施行人工呼吸及心外壓(CPR),並立即打電話召喚緊急醫療支援。 此外,劉啟基提醒鯁喉者以下兩個情況必須盡快入院求醫:其一是鯁骨時只要喉嚨有異物及剌痛的感覺持續,就必須立即去急症室求醫。因為傷者難以分辨自己是被魚骨刺損抑或只是插着咽喉,如果強忍不適而延醫,以致鯁骨情況惡化,有可能出現發炎、嘔血、胸痛、上腹疼痛、吞嚥困難、發燒、頸部腫脹的症狀,如未及時入院治理,或甚會造成化膿、縱隔腔炎、主動脈食道廔管,甚至呼吸困難等的鯁骨併發症而引致命危。 其二是因鯁喉而致吸入性肺炎,原因是食物或其他異物誤墜氣管咳不出來,並且被吸入肺部積存下來以致肺部感染和發炎,患者可在事發後數小時或數天內出現咳嗽加劇並咳出黃綠色膿痰或帶血的痰,亦會兼有喘鳴、呼吸困難和發燒、胸痛,或加上疲倦嗜睡、食慾不振等,亦必須盡快入院求醫。 當鯁喉者送院後,急症室醫生一般會檢查喉嚨及周遭位置是否能見異物,如有發現,就要用喉鏡或器械協助取出異物(過程需局部麻醉)。醫生可能安排照X光,但注意並非所有異物均可用X 光偵察得到,例如大部份魚骨、木刺或塑膠等低密度物質均不會出現X光影象。電腦掃描則可偵察出異物位置、相關併發症如廔管、膿瘡等,或用作手術前檢查。而某些情況更可能用胃鏡、支氣管鏡等內窺鏡協助移除。有傷口發炎或吸入性肺炎患者會給予抗生素等藥物治療。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於8月20日確認一宗日本腦炎輸入個案,這是香港六年來首次錄得的日本腦炎個案。患者曾到訪菲律賓郊區,回港後出現發燒、頭痛及嘔吐等症狀,經檢驗證實感染日本腦炎,目前情況穩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共24個國家仍存在日本腦炎傳播風險。本次香港出現輸入病例也再次提醒市民,日本腦炎仍是亞太地區持續的公共衛生威脅。 認識日本腦炎 仁安醫院過敏中心副總監,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蔡宇程醫生指出,日本腦炎是一種由蚊傳播的嚴重病毒感染,主要病媒是三帶喙庫蚊,牠們叮咬帶病毒的豬隻或野生鳥類而感染病毒,繼而透過叮咬將病毒傳染人類。 日本腦炎潛伏期較長,通常在感染後4-14天才出現病徵。大多數感染者無明顯症狀或僅出現輕微發燒和頭痛,但約每250名感染者中就有1人可能出現嚴重病情,於短時間內出現高燒、頭痛、頸部僵硬、神志不清、抽搐、痙攣性癱瘓,甚至死亡。在這些出現症狀的患者中,死亡率可高達30%。康復者中亦有20%-30%會出現嚴重中樞神經系統後遺症,如癱瘓、反覆抽搐或失去語言能力。 孕婦兒童注意避蚊胺濃度 為預防感染,計劃至流行地區的人士更應提高警覺。具體預防措施包括: ● 應避免在黃昏至黎明時段前往郊區,傳播日本腦炎的蚊種多在該時段活動。 ●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衣物及長褲。 ● 於外露皮膚及衣物上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驅蚊劑(濃度:孕婦 ≤30%,六個月或以上兒童≤10%;若前往高風險地區,兩個月或以上兒童可用濃度上限為30%)。 ● 避免使用帶香味的化妝品/護膚品,若需同時使用防曬和防蚊產品,應先塗防曬,再塗驅蚊劑。 ● 提前和醫生商量有沒有需要接種疫苗。 蔡宇程醫生也特別提醒,在外遊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神志不清等症狀,應立即求醫並告知醫生你的旅遊史。
全球天氣暖化,香港固然可出現爭秋奪暑的熱辣白晝,連號稱港民鄉下的日本,其氣象廳也發出預警指當地高溫可能於9月以後仍持續,呼籲民眾保持防範中暑意識和措施!究竟為何會中暑?見人中暑如何正確協助?自己會否是中暑高危族?是日邀請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陳銘賢和大家溫習避暑知識以便助己助人。 中暑是指身體過熱而不能有效降溫的危險情況。當在酷熱的環境之中,我們的體溫會上升,身體機能會透過出汗、皮膚血管擴張及加快呼吸,以自動調節來降溫。可是,當環境溫度與濕度高過身體所能負荷(特別是濕度超過約七至八成,汗水難以蒸發),令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散熱時,便會出現「熱衰竭」,嚴重可惡化成「中暑」。 此外,醫學上有謂「熱病Heat-Related Illness」,簡單來說是指體溫升高引發不同的機能失調,而中暑正是當中最危急的情況,屬急症,延誤處理可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陳銘賢闡述以下熱病的不同光譜及各自普遍症狀: ● 輕度:會有熱痱、熱抽筋(運動相關肌痙攣); ● 中度:出現熱衰竭,令人極度疲倦、頭暈、噁心、心跳快、呼吸急、出汗多或相反出汗減少(即皮膚表面可以是濕也可以是乾)、血壓偏低; ● 重度:造成熱損傷,即是已出現器官例如腎、肝、肌肉等受損; ● 急症:出現中暑,患者核心體溫常呈≥40.5°C,兼有神志不清、說話含糊、行路不穩、抽搐或昏迷。 陳銘賢提醒,當中暑者出現以下4大身體警號,就必須立刻將之送去求醫或召喚救護車: 1. 任何意識改變、抽搐; 2. 持續嘔吐、呼吸困難、胸痛; 3. 尿少或茶色尿(疑肌溶解); 4. 體溫持續高疑中暑、或症狀無改善或呈惡化。 另外,無論急救或醫院治療均以把握「即時降溫」為關鍵一步。等候救護期間,現場人士幫忙急救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1. 立即將患者移到陰涼或有冷氣地方,並替其鬆開或除去多餘衣物; 2. 幫助強力降溫,最佳方法是用冷水、冰水淋身或浸浴,如無法浸浴,則可用濕凍毛巾覆蓋全身並不斷更換及可配合風扇吹,又或在其頸側、腋下、鼠蹊部位放置冰袋; 3. 可吞嚥者可小口頻密飲凍水或含電解質飲品; 4. 有嘔吐或意識差者要將之側臥位防嗆,必要時進行心肺復甦; 5. 切忌酒精擦身以免吸收中毒; 6. 切勿擅自餵食退燒藥,因對中暑無效且有害。 至於中暑者被送院後的醫院治療,主要包括:連續核心體溫監測(一般會使用直腸或食道或膀胱探頭),快速降至約38至39°C後停止;為其輸液、糾正電解質、控制抽搐,監察腎、肝、心肺及凝血功能;嚴重個案或需加護治療或腎替代治療。 中暑絕大多數可預防。陳銘賢建議炎熱天氣下應作出以下預防措施: ● 避免中午至午後戶外活動,宜改為清晨或黃昏; ● 使用冷氣、風扇、遮陽、隔熱窗簾;切勿把兒童或寵物留在車內; ● 口渴前小口多次飲水,長時間出汗者宜選電解質飲品,以免只飲白水量太多而致低鈉;
導演林超賢新作,剛上畫的《蛟龍行動》,最引人注目的是歷來軍事電影中難度最高的潛艇戰。 片中設計了敵方掠影級潛艇「幽靈號」和獵殺級潛艇「深淵號」,與中方的核潛艇「藍鯊號」及最新戰略型核潛艇「龍鯨號」追逐大戰。魚雷在深海中穿來插去,「反魚雷」對抗「反魚雷」,以及在片頭聲明含有「藝術創作」成分的超空泡魚雷等高科技武器對決,都令人耳目一新。但這亦難免令人想到:所謂「藝術創作」會否是欲蓋彌彰——正因國內軍方有這種海底作戰科技,才需要刻意聲明「它不是真的」。 除了潛艇和潛艇大戰,幾場潛艇內部的動作場面也非常刺激。潛艇由於先天原因,內部空間狹長,而且頭頂看不見天空,所以在電影中比街頭巷戰更難發揮。在這方面林超賢顯然已達殿堂級,爆炸場面及埋身肉搏都拍得驚心動魄,放眼荷李活能拍出這種潛艇戰效果的導演也不多,中港兩地導演更難有人和「阿Lam」比肩了。 據知,本片在青島用了面積46,000平方米的片廠拍攝,建造了多個拍攝用水池,最深達17米,最長達140米。而依照1:1大小打造的「龍鯨號」潛艇更是異常壯觀,它實物全長120米,在大銀幕上簡直壓得人透不過氣。演員方面,雖然承接了《紅海行動》,但都是相對新一代演員為主,最資深有名氣而我又極欣賞的就是張涵予。據知為了真實呈現深海作戰,林超賢對演員進行了地獄式訓練,部分演員需要潛到20米以下的深度,按照指示在深海中完成複雜指令,而且訓練中途教練會突然關燈,或在一片漆黑中拔掉演員的氧氣罐,以增加演員在深海中的抗壓能力,然後才進行正式的拍攝。 而最特別的是,在一眾人物之中並沒有出現一個英雄。本片聚焦的是團隊合作、隊友默契,無論黃軒飾演的蛟龍突擊隊隊長,于適飾演的小隊突擊手韓驍,還是張涵予飾演的艇長趙啟航,角色都不突出,導演以整體戰術取代個人英雄主義,寫下個人作品和國內戰爭片的里程碑,絕對值得捧場。 文:謝志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