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炎嚴重者要知「換全骹」手術
髖關節的位置鄰近臀部、大腿至鼠蹊(腹股溝)一帶,因此當患上髖關節炎,不少關節炎患者會常感到「屁股痛」或「大腿痛」又或「腹股溝疼痛」,主要在起床、或久坐後站起來發生,步行一陣子痛感暫緩,但再步行時又見痛,隨時間更可能因痛楚加劇而令日常走路時一拐一拐。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骨科顧問醫生陳子釗亦指出,患者髖關節的活動幅度也會同時收窄,以致稍為伸展或屈曲多點下肢已感「卡住了」、或兩腿僵直,於是上落樓梯、稍稍蹲低穿鞋、翹起腳剪腳趾甲或只是簡單轉身等原本輕而易舉的動作,也因需要髖關節活動角度較寬廣而變得非常困難甚至無法進行。
當非手術的保守治療無法改善病情且更已惡化,又或首次確診髖關節炎時已嚴重到干擾生活質素、自理能力及工作,而經評估身體狀況適合做手術,那麼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會是可考慮的選擇。
陳子釗解釋,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就是將有嚴重退化或炎症的球狀髖關節整個換掉,再裝上人工關節,即是將髖關節進行俗稱的「換全骹」。人工關節由股骨(包括球和柄)部份及髖臼部份組成,會使用骨水泥或非骨水泥的方法將其固定,主刀的骨科醫生會按每名患者所需選用最合適的人工關節尺碼。相關步驟如下: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而決定手術開口位置在臀部的後方、外側抑或前方。跟著把損壞的股骨頭和髖臼切除,再將股骨和髖臼的骨面打磨修整,以適應人工關節。然後把髖臼部件及股骨部件分別植入髖臼以及股骨中空部分,再把整套人工關節復位,完成組裝。最後一步是採用新型傷口縫合技術來縫合傷並配以相應傷口敷料。
現時術後一般第二天可下床,約一個月內可康復步行,約三個月可完全適應人工髖關節。康復期間要遵從指示接受物理治療,以及定時進行住院期間所教導的復健運動。此外,要避免禁忌姿勢,重拾運動習慣之前須跟醫生商量及評估痊癒進度,而頭6星期亦要暫停駕駛。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雖然是一項複雜的手術,但本港無論傳統開刀抑或配合機械臂輔助,相關技術均已發展成熟多年,功效及安全性備受肯定。再者,隨著人工關節物料不斷改進,現時有約9成機率人工髖關節的使用壽命可達10年,約八成使用壽命更可達至20年,只要保養得宜可更耐用。
不過陳子釗也提醒大家需有著合理期望,就是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並不會使髖關節的表現超越未有退化或炎症前。術後生活一方面要避免過量劇烈運動、長時間進行一些令髖關節負荷過大或要彎曲髖關節角度大過90度的姿勢、或持續下肢過度向內或向外翻的動作;另一方面要緊記避免跌倒和受傷,若因此而導致在人工關節附近出現骨折,或可能要再次進行手術。
此外,亦要通知牙醫自己換了髖關節,若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最少兩年內要進行任何牙科手術,事前更必須要按骨科醫生指示服抗生素,並定期作骨科覆診及照X光,以監控人工關節位置及周邊範圍沒有發炎或其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