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血壓 – 數字代表你的心
血壓是血液流動時對動脈管壁造成的壓力,收縮及回流時便會產生「上壓」和「下壓」。高血壓在不同國家準則不盡相同,每個人的理想血壓也有分別,一般而言會設定在 130/80 或140/90 (上壓/下壓mmHg)。
假若年輕人身體健康,血壓大多會在120/80以下。而八、九十歲的長者,血壓則建議維持低於140/90,因太低有機會引致頭暈。再例如糖尿病患者,本身已屬於心血管病的高風險群組,所以對血壓的要求較嚴格,傾向低於130/80。因此,實際上每個人的理想血壓水平是多層面的考慮,並非硬性以130/80或140/90作標準。高血壓在本港十分常見,如想控制血壓得宜,有三個重要關鍵是不容忽視的:長期配合飲食及運動,選擇合適的藥物,以及服藥的依從性。
不一定需吃藥,但一定要治療
血壓略高於理想水平未必一定需要服藥,但一定要開始治療。先改變生活習慣,戒煙,少飲酒,增加運動量,飲食少鹽,作息定時……等,可視為第一線的治療,做足以上工夫且令血壓下降至理想水平的話,則未必需要立即開始藥物治療。同樣地,有小部分病人服食一段時間血壓藥後,醫生認為可停藥,但減鹽、增加運動等治療工夫也一定要持續,如果血壓在大部分時間都能維持在理想水平,便能減低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妙計助病人記得吃藥
服藥的依從性很重要,以下是一個真實個案:
一位上了年紀的男士需服用血壓藥,但他經常忘記服藥,以致覆診時他的血壓紀錄顯得很飄忽。事實上,他所服的血壓藥只需每日一粒,醫生建議可與日常生活 掛鈎,例如刷牙。於是, 醫生建議把血壓藥放在牙膏旁,在他每晚準備刷牙前先服用血壓藥,依從性得到改善,隨此血壓亦較理想了。
當然,這只是單一例子,說明服藥依從性的重要。可把日常習慣聯繫起來,按時服藥。
二合一藥物的特點
一般來說,對於首次驗出接近「踩界」的高血壓病人,醫生或未建議即時服藥,可能先從生活習慣和增加運動等入手。但如血壓過高,如上壓高於160,或生活調控後效果未如理想,便需以藥物控制。
現時血壓藥選擇眾多,例如可每天服一粒、只包含一種藥;或每天服兩粒不同類別的降血壓藥;或較新的組合式二合一藥物,即每天一粒已包含兩種藥物。而二合一藥物的好處是,所包含的兩種血壓藥可產生不同降血壓作用,而每種的劑量都比獨立一粒為低,可減少整體的副作用。至於二合一藥物的組合,一般會是以下三者之二,視病人情況選擇最適當的組合:
1.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
2. 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RB)/血管收縮素抑制劑(ACEI)其中之一
3. 去水藥 (Diuretics)
高血壓雖則在香港非常普遍,但人人的治療目標及需要各有不同,個人化治療最為重要。如有疑問,緊記向家庭醫生查詢。
撰文:林凱欣醫生 全科醫生-港安醫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