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瘜肉太大唔易切 可以靠大腸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近年醫學界積極提倡有風險因素人士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期間若發現瘜肉,可即時將瘜肉切除。然而瘜肉有大有小,亦有不同的形狀,並不是全都可用傳統的方法切除,有時需應用另一種技術:大腸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Colorect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外科專科高彩華醫生表示,在形態上,瘜肉一般可分為凸起型或扁平型,若瘜肉大於2cm或過於扁平,便可能要採用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進行切除。

「傳統的瘜肉切除術是透過內窺鏡,用鉗夾走瘜肉或用一個圈去套著瘜肉,然後將圈慢慢收緊,直至切斷瘜肉。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則是在瘜肉底部注射特別的液體,將瘜肉和它下面的肌肉層分開,然後用電刀切開黏膜,再用電刀慢慢將瘜肉完全和肌肉層分開,直至瘜肉組織完全切除為止。後者的技術和時間要求都較高,平均可能要用一至兩小時切除一粒大瘜肉。」高醫生表示。

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由日本研發,早年多用於處理胃部腫瘤,因胃壁較厚,所以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的風險較低。後來技術逐漸成熟,便發展至用於切除相對薄很多的大腸上的瘜肉。比起傳統瘜肉切除,膜下剝離術主要有三大好處:

1. 如果瘜肉過大,傳統方法有時不能一次過將瘜肉完整地切除,但黏膜下剝離術則可以,成功率較傳統方法超過一倍。

2. 以傳統的瘜肉切除術處理較大瘜肉,若不能完整地切除瘜肉,復發率超過一成;而用黏膜下剝離術復發率則大約只是1%。

3. 若瘜肉的病理報告內有惡性癌細胞,而瘜肉是被完整切除,醫生可以較準確判斷病人淋巴擴散的機會,及判斷病人是否需要做大腸切除手術。

當然,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和所有手術一樣有一定風險,比傳統切除方法有較高的穿孔或流血的風險,亦未必所有病人都適合接受這種切除方法,病人應向醫生詳細諮詢。

外科專科高彩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