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爭秋奪暑易中暑 急救治療要即時降溫 – Metrodailyhk
專欄

爭秋奪暑易中暑 急救治療要即時降溫

全球天氣暖化,香港固然可出現爭秋奪暑的熱辣白晝,連號稱港民鄉下的日本,其氣象廳也發出預警指當地高溫可能於9月以後仍持續,呼籲民眾保持防範中暑意識和措施!究竟為何會中暑?見人中暑如何正確協助?自己會否是中暑高危族?是日邀請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陳銘賢和大家溫習避暑知識以便助己助人。

中暑是指身體過熱而不能有效降溫的危險情況。當在酷熱的環境之中,我們的體溫會上升,身體機能會透過出汗、皮膚血管擴張及加快呼吸,以自動調節來降溫。可是,當環境溫度與濕度高過身體所能負荷(特別是濕度超過約七至八成,汗水難以蒸發),令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散熱時,便會出現「熱衰竭」,嚴重可惡化成「中暑」。

此外,醫學上有謂「熱病Heat-Related Illness」,簡單來說是指體溫升高引發不同的機能失調,而中暑正是當中最危急的情況,屬急症,延誤處理可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陳銘賢闡述以下熱病的不同光譜及各自普遍症狀:

● 輕度:會有熱痱、熱抽筋(運動相關肌痙攣);

● 中度:出現熱衰竭,令人極度疲倦、頭暈、噁心、心跳快、呼吸急、出汗多或相反出汗減少(即皮膚表面可以是濕也可以是乾)、血壓偏低;

● 重度:造成熱損傷,即是已出現器官例如腎、肝、肌肉等受損;

● 急症:出現中暑,患者核心體溫常呈≥40.5°C,兼有神志不清、說話含糊、行路不穩、抽搐或昏迷。

陳銘賢提醒,當中暑者出現以下4大身體警號,就必須立刻將之送去求醫或召喚救護車:

1. 任何意識改變、抽搐;

2. 持續嘔吐、呼吸困難、胸痛;

3. 尿少或茶色尿(疑肌溶解);

4. 體溫持續高疑中暑、或症狀無改善或呈惡化。

另外,無論急救或醫院治療均以把握「即時降溫」為關鍵一步。等候救護期間,現場人士幫忙急救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1. 立即將患者移到陰涼或有冷氣地方,並替其鬆開或除去多餘衣物;

2. 幫助強力降溫,最佳方法是用冷水、冰水淋身或浸浴,如無法浸浴,則可用濕凍毛巾覆蓋全身並不斷更換及可配合風扇吹,又或在其頸側、腋下、鼠蹊部位放置冰袋;

3. 可吞嚥者可小口頻密飲凍水或含電解質飲品;

4. 有嘔吐或意識差者要將之側臥位防嗆,必要時進行心肺復甦;

5. 切忌酒精擦身以免吸收中毒;

6. 切勿擅自餵食退燒藥,因對中暑無效且有害。

至於中暑者被送院後的醫院治療,主要包括:連續核心體溫監測(一般會使用直腸或食道或膀胱探頭),快速降至約38至39°C後停止;為其輸液、糾正電解質、控制抽搐,監察腎、肝、心肺及凝血功能;嚴重個案或需加護治療或腎替代治療。

中暑絕大多數可預防。陳銘賢建議炎熱天氣下應作出以下預防措施:

● 避免中午至午後戶外活動,宜改為清晨或黃昏;

● 使用冷氣、風扇、遮陽、隔熱窗簾;切勿把兒童或寵物留在車內;

● 口渴前小口多次飲水,長時間出汗者宜選電解質飲品,以免只飲白水量太多而致低鈉;

● 常穿淺色、透氣、寬鬆衣服,另運動時宜選穿排汗布料、戴帽及太陽眼鏡;

● 長時間運動者宜帶備冰巾、冰背心、自製冰沙飲用,以便中場休息時可降溫;

● 需要戶外工作或活動的人士,建議要作漸進「熱適應」訓練,例如可連續7至14日逐步增加熱環境活動時間與強度;

● 與醫護檢視所服藥物是否影響散熱或體液,例如利尿劑、抗膽鹼藥、β阻斷劑可增加服用者的中暑機率,炎熱天氣下應避免飲酒及服興奮劑;

● 生病時需暫停劇烈運動,尤其發燒、腸胃炎復原期時風險高。

最後,亦要關顧以下高危族的中暑風險,按個別情況提供降溫協助:

● 幼兒、70歲或以上長者;

● 孕婦、肥胖、體能較差及未「熱適應」者;

● 心血管病、糖尿病、腦神經或精神疾病、腎或肝病的患者;

● 獨居、居所無冷氣或通風差的人士、戶外工作者。

爭秋奪暑易中暑 急救治療要即時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