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成功爭取!資助「癌王」電場治療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公布本港關於使用腫瘤電場治療(Tumor Treating Fields – TTF),對有「癌王」之稱的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及照顧者的生活質素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切除腫瘤後使用腫瘤電場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及維持整體生活質素。 此研究是首份涵蓋使用腫瘤電場治療對照顧者生活素質影響的研究。 

研究分析了1,000名在2017年至2019年間於本港公立醫院跟進的GBM患者的數據。他們分為「研究」及「對照」兩個組別。研究組的患者在術後有加入腫瘤電場治療治療,對照組患者則沒有。所有患者分別在手術後及手術後3個月,填寫評估問卷,然後分析兩組數據。 

結果發現:

• 研究組的整體存活率比對照組長60% (22.8個月vs 14.3個月)。  

• 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素沒有隨使用腫瘤電場治療治療時間改變。

• 研究組中有較多人有皮膚痕癢。對照組中亦有較多患者有頭痛及脫髮情況。

• 在研究組中, 照顧者的壓力患者使用隨腫瘤電場治療治療時間降低 。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司庫暨神經外科專科胡日明醫生說:「公立醫院自2019年起試用腫瘤電場治療,患者通常在手術及電療後開始使用,平均會使用15.3 個月。結果發現腫瘤電場治療能改善患者的存活率。」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委員暨腫瘤專科張嘉文醫生表示,GBM在本港的發病高峰年齡是59歲,有約60%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前,腦功能已受到一定影響:「除了患者受GBM對影響,可能會痛、情緒或活動能力改變,照顧者的壓力也不可忽視。面對至親因病改變,同時亦要改變自己生活方式以照顧患者,亦要活在失去至親的惶恐中,照顧者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膠質母細胞瘤屬第四級的惡性原發性腦癌,其症狀包括頭痛、噁心、視力減退、記憶力問題、性格改變及癲癇。神經外科醫生會盡量切除整個腫瘤,但因腦部結構極其複雜,醫生不一定能徹底切除腫瘤。手術亦有可能影響腦部功能。患者在手術後需進行電療及化療。

腫瘤電場治療是處理膠質母細胞瘤過去15年來,唯一能有效延長壽命的治療。 腫瘤電場治療是一種可攜式、戴於頭上及以電池驅動的治療裝置。患者可在家中進行治療,並需每天配帶最少18小時以達至治療效果。其原理是以特定頻率的交替電場,透過黏貼在皮膚上的電極貼,破壞癌細胞分裂,抑制癌細胞生長,導致受影響的癌細胞死亡。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與醫院管理局分享以上研究數據,並向當局建議以撒瑪利亞基金資助有經濟困難的成年GBM患者使用腫瘤電場治療。 相關建議在2024年5月獲當局按納,是醫院管理局首批利用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的服務。

胡醫生補充,每位GBM可獲得的資助金額,可能會視乎入息審查而定:「我們很感謝醫院管理局總部的團隊,認真考慮及接納我們的建議,令醫生及病人有更好的治療,對付難治的GBM。」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會長曾建平先生感謝香港神經腫瘤學會的醫生,他說﹕「我們很感謝香港神經腫瘤學會,有賴他們為病人付出,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病人蒐集及分析數據,並建議醫院管理局資助有需要的患者使用腫瘤電場治療。他們的大愛精神實在令人尊敬。此外,亦多謝醫院管理局體察民情,接納意見,提升GBM的服務水平。」

醫院管理局接納香港神經腫瘤學會的建議,資助有經濟困難的18至70歲GBM患者使用腫瘤電場治療。香港是亞太區首批地方資助此15年來腦癌治療的新突破。
腫瘤電場治療是一種可攜式、貼於頭上及以電池驅動的治療裝置。患者可在家中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