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川崎症 可併發心臟病 必睇!6大典型症狀
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急性的全身血管炎症,而且更是導致兒童後天心臟病的最常見成因。該病好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並非傳染病,臨床上男童患上的比率較女童稍多,及時就醫可痊癒,惟延醫致病情惡化時容易併發兒童冠狀動脈發炎或動脈瘤,繼而增加因心臟問題引致死亡的風險。此外,即使川崎症相關的心血管併發症得以治理,也有可能影響到病童長大後的心臟健康。
有國際研究數據指川崎症(或稱川崎病)好發於東北亞(包括日韓及中國)地區人種,白種人較少患上,而香港的川崎症發病率是每10萬名5歲以下的嬰幼兒之中就約有74名患者。川崎症又稱為「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症(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致病原因至今未明,一般推斷可能跟某種基因變化,或者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以致體內免疫系統受刺激而錯誤攻擊血管壁並令其腫脹及發炎。
川崎症的6大典型症狀包括:
1. 連續五天高燒達攝氏38度或以上
2. 四肢、軀幹及生殖器官位置出現紅疹
3. 手掌腳掌紅腫、手指尖及腳趾尖或有脫皮
4. 嘴唇泛紅並乾裂、以及出現「草莓舌」(即舌頭表面異常紅腫如草莓)
5. 兩眼結膜充血而沒有分泌物
6. 急性頸部淋巴結腫大
現時典型川崎症的診斷標準是病童必須持續高燒超過5天,及兼出現上述其餘5項典型症狀中至少4項。但亦有不少臨床個案屬於不完全川崎症(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即是出現持續5天或以上發高燒但只兼有少過4項的典型症狀,此類病童的冠狀動脈受損風險也高。因此在診斷過程中,所有可疑病童均須驗血,以檢查發炎蛋白指數、血沉(紅血球沉降率ESR)及血小板等是否有存在炎症的非特異性指標,另亦要照心臟超聲波等以查察有否出現冠狀動脈病變。若疑似不完全川崎症個案的血液報告顯示血清白蛋白過低、血小板過高、白血球過高等情況,再加上心臟超聲波照到冠狀動脈有異樣,就可確診。治療主要包括:接受靜脈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少數不起效者則會以類固醇代替)、服用亞士匹靈來助退燒及防止血栓在血管內形成。
由於除了持續高燒之外,其餘5項典型症狀未必同一時間齊出現,又或出現次序因人而異,故在此提醒各位家長,只要年幼子女持續高燒5天或以上,又或6個月或以下的嬰兒無故發高燒數天不退,就應趕快求醫,以便可及早診斷是否患川崎症並隨即接受適切治療。
撰文:楊萬鋒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兒科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