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婆媳相處「重質不重量」 – Metrodailyhk
專欄

婆媳相處「重質不重量」

婚姻不是兩個人的孤島,而是兩個家庭的合流。許多新婚夫婦以為結婚只是「開始新生活」,卻忽略了雙方原生家庭的影響與介入。對臨床心理學家而言,婆媳關係往往是家庭諮商中常見的衝突源。其實,良好的婆媳相處從來不是靠「次數」去維繫,而是靠「質量」去建立。當父母能以平衡、自主與尊重的態度處理家庭互動,也是在向下一代示範什麼是真正健康的關係。

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交會

婚姻本來應該是兩個人的事,但在現實中,卻很難完全不牽涉對方的原生家庭。無論是自己的父母還是伴侶的父母,兩代人因時代背景、成長經驗而有差異,思維與生活方式難免出現摩擦。許多夫妻只懂包容自己的父母或孩子,卻無法同樣地包容另一半的家人,這種偏向往往會造成關係不平衡。婚後的生活中,探望父母、與原生家庭聚會固然是應該的,但若強求所有成員次次都全體出席,反而可能讓家庭氛圍變得緊張。

家庭關係的和諧不在於「我做了多少」,而在於「我是否真誠」。若本身與對方家庭關係不深厚,沒有必要強迫自己每次都出席。當價值觀差距太大、每次見面都尷尬,這樣的「應酬式陪伴」只會削弱雙方的好感。久而久之,甚至導致夫妻為了彼此的父母產生爭執,讓孩子在爭吵中長大,失去了家庭安全感。

婆媳關係的真諦:距離產生溫度

在許多香港家庭中,婆媳關係被視為「難題中的難題」。事實上,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婆媳關係越想「密切」反而越容易產生磨擦。不少個案中發現,若雙方保持一定距離,見面反而更親切自然。這就是「重質不重量」的關係維護原則。真正的親密是建立在彼此尊重與理解上,而非每週見面的例行公事。

比起勉強參與每次聚餐,不妨讓配偶單獨陪父母用餐,讓老人家能懷緬與孩子的舊日時光。這不僅不失禮,反而能讓長輩感到被重視,而夫妻間也少了額外壓力。我經常建議丈夫多與父母相處,即便不帶上我,這樣的安排反而更實際。相處的頻率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見面是否讓彼此感覺溫暖自在。

把和諧留給孩子看見

家庭的關係經營,最終的受益者是孩子。父母如何處理與祖父母輩的互動,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孩子對人際關係的理解模型。如果父母一味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勉強維持虛假的和諧,孩子看在眼裡,反而會感受到情緒緊張與矛盾,覺得家庭出了問題,也難以學會真誠面對關係。

有些人以為婆媳要經常見面、聯誼、同行旅遊才代表和睦,但若價值觀不合、氣氛僵硬,再多的聚會只會消磨彼此的耐性。健康的關係,不是持續地「靠近」,而是懂得在適當時候保持界線。心理學上稱這為「情感獨立」(emotional differentiation),即能在尊重與距離之間找到平衡。父母以這種態度示範,孩子自然學會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中設定界限與尊重他人。

當孩子看到父母以這樣的方式處理家庭關係,他們學到的不是疏離,而是情緒健康與尊重界線。重質不重量,讓每一次相聚都成為愛的交流,正是對下一代最深遠的教育。

鄭穎珩
臨床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