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只是一塊抺布?天才的苦惱

農曆新年是大家拜年團聚的機會,亦是不少家長「晒馬」的好機會。

「我個女(8歲)剛剛就考到八級鋼琴,我從來沒迫佢學琴,佢兩歲時已自己走到鋼琴邊伸手按琴鍵……」「我從來唔見個仔溫習我亦唔會理,總之他派成績表回來永遠都是全級頭三名之內……」父母說起子女的威水史時眉飛色舞,但實際上他們忽略了子女得到今日的成績,背後付出的努力,父母往往不想說出來,只想用「天才」這塊布抹亮「子女的成就」的獎杯。

代孩子說慌

明明整個星期都在溫習應付考試,但去到PTA時候,見到有位家長說:「前幾日阿仔放學都去打波,好攰了!佢晚晚食完飯就瞓嘞!」然而事實兒子每晚都在溫習,付出很大的努力,成績亦在他自己和父母預期之內,可是媽媽卻在其他家長和同學面前說,「佢都係好彩咋!冇乜溫書又唔做試題都考到B grade!」這樣無疑代表孩子說謊話,不單做了壞榜樣,更漠視了孩子的付出,貶低其自我價值。

認同與加許

知道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份,從而栽培是好事,可是要明白亦要配合後天努力,才可以令他們發揮得更好,而且令造詣更上一層樓,天份和後天的努力其實是缺一不可。事實上,即使孩子再有天份,一門技術或手藝到了一定水平或會停在樽頸位,孩子思想未夠成熟,有時會感到沮喪和無助,作為父母的應該陪伴和分擔,聆聽他們的感受並開解,如可以跟他們說努力了就足夠,建議他們先放下,再慢慢部署如何提升向前邁進,成績或會不似預期,不要被好勝的情緒打敗。

不論孩子的天份還是後天的努力,都得應該先認同他們的付出,並教導孩子每次比賽或考試盡力而為已足夠,面對成敗不卑不亢,如果比賽或升級是以隊際的話,即使自己較有天份,亦應該重視團隊精神,不要個人主義,德育兼進。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