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友誼不能勉強 – Metrodailyhk
專欄

友誼不能勉強

不少父母都渴望孩子擁有廣闊的人脈、許多朋友,認為這對孩子的成長甚至未來的前途都有幫助。其實,無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友誼的建立從來不是一件可以「硬銷」或操之過急的事。

友誼是吸引與互補

交朋友,其實是一個人際吸引的過程。小朋友之間,興趣相投的人自然較易走在一起。例如,愛好團體運動、音樂或閱讀的孩子,會在相關活動中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提供支持和交流。

這種基於共同興趣的友誼,往往發展得較自然和穩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和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主動、有的善於觀察。當孩子們能夠互相欣賞、彌補彼此不足,這種關係會更有價值、更持久。家長要明白,孩子的社交圈子和交友方式,未必與我們的期望一致,他們會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朋友。

順其自然才是關鍵

不少家長為了孩子能「人緣好」,會主動安排機會,例如特意討好某些家長,希望孩子能和對方結成好友,或安排孩子去「心儀」的小朋友常去的地方玩耍。這些用心良苦的安排,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有自己的社交節奏和選擇。每個小朋友都有獨特的性格,有的喜歡熱鬧、有的偏愛安靜,勉強他們去迎合別人,反而可能令他們感到壓力和不自在。

事實上,無論大人還是小朋友,建立長久友誼的第一步就是「不勉強」。越是渴望得到朋友,越容易在互動中變得過度積極,例如過早分享太多個人信息、過度取悅對方、過分尋求認同等。這些行為會令社交互動失衡,對方可能感到壓力,甚至想要保持距離。相反,當孩子能夠放輕鬆、順其自然地與人交流,友誼反而更容易建立。沒有壓力時,談天說地由心出發,對方是能感受到的,信任也因此慢慢建立。

家長需引導非主導

家長希望孩子交到好朋友是人之常情,但過度介入反而適得其反。以團體運動為例,家長若只希望孩子和某個隊友成為好友,甚至為此「指導」孩子如何討好對方,往往會令孩子在訓練時感到尷尬和壓力,甚至影響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其實,團體活動的重點在於團隊精神,每個隊員都重要,家長不應因個人期望而分化孩子的社交圈子。

社交能力是陪伴與練習

如果發現孩子在社交場合容易格格不入,家長也不必過度擔心。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擅長與大群人打成一片,有些孩子天生慢熱,甚至只需要一兩個知心好友就很滿足。家長應鼓勵孩子真誠交友,不必強迫他們做「世界仔」,虛假的友誼並不會長久。

當孩子在交友上遇到困難,家長的陪伴和傾聽非常重要。首先要聆聽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們的難處,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情緒被接納。其次,可以教導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例如主動打招呼、微笑點頭、分享小禮物等,並在家中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對於內向或慢熱的孩子,家長可以鼓勵他們參加團體活動,但要記住是「鼓勵」而非「勉強」。可以先從熟悉的親友聚會做起,逐步擴展社交圈。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給予孩子表達自己的空間和機會,避免急於給予建議或批評,這樣有助提升孩子的社交自信。

鄭穎珩
臨床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