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本港首創 高功率入耳式助聽器

自小中度弱聽甚至全聾的人,努力加上助聽器的幫助,完全可以有一番成就。

現年54歲的前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副主席李嘉耀,出世時聽力正常,直到兩歲有次發高燒40幾度,留醫一個月出院後就對聲音沒反應,當時耳鼻喉科診斷我為失聰100%。由於當時沒有適合兩歲聽障者配戴的助聽器,李嘉耀學說話及學習上完全落後於同齡人,之後升學到一間傳統主流小學,開始要戴外形很大的掛耳助聽器。「我知道我要比別人加倍努力,所以很努力讀書,成績不錯,可以直升主流中學。」之後李嘉耀到英國及加拿大修讀學士及碩士,畢業後考獲會計師牌,在加拿大工作了幾年,2000年他回港轉行從事資訊科技(IT)。現時他用了最新款的入耳式助聽器,覺得效果好過所有已試過的其他牌子款式。「嘈吵聲音降低了,聽得很舒服。在靜的環境非常大聲清楚,可以在會議期間都聽到遠近甚至20呎外參與者的聲音;在大型音樂會,就算坐在很後排的座位,都可以聽到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

52歲的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兼香港教育評議會執委馮穎匡博士,則是甫出生便對聲音沒反應,直至5歲正式驗耳才確診為中度弱聽。「當時的助聽器外形很大,效果很差,所以直到中學我都不肯用助聽器,結果聽力變差,中學時退化到嚴重弱聽。」他專心讀書,一直讀到博士畢業,後來也開始用助聽器,近年使用入耳式助聽器,覺得效果很好,到現在沒再轉過其他助聽器,最近更轉用了最新一代的入耳式助聽器。

隨著全球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老年性耳聾(Age-related hearing loss)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根據最新研究,全球人口中超過5%需要處理聽力損失問題,而75歲以上長者中近半數都有聽力困難。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50年將有超過7億人有聽力損失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耳鼻喉科專科鄧志豪醫生指出,隨著年紀增長,耳朵聽力逐漸喪失是一個普遍現象。老年性耳聾通常是由內耳耳蝸和聽神經退化所引起的對稱性聽力流失,特點是從高頻聽損開始,腦部對聲音的辨識能力也會變差,無法清楚聽到高、低頻的聲音,造成「聽到聲但唔理解」的情況。

要預防聽力損失,鄧志豪醫生建議:

1. 減少長時間使用耳機聆聽音樂;

2. 將音量調整至中至低;

3. 避免長時間處於高噪音環境中,並可以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機來保護聽力;

4. 好好管理自身健康狀況,包括控制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助保護聽力。

當發現自己有聽力問題時,鄧醫生建議盡快就醫,由耳鼻喉專科醫生進行檢查,查明聽力下降的原因,以進行適當的治療。驗配合適的助聽器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生活質量;也可植入「人工耳蝸」,將外界聲音經處理後轉換成電能,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將訊息傳至大腦。

資深聽力工程師張日耀表示,傳統入耳式助聽器有3大限制,首先是輸出功率限制,其次是技術限制致語音不清晰,最後是只適合輕至嚴重聽損人士使用。幸好最新研發的入耳式助聽器解決了以上限制,就是香港創科發明的首個高功率136 dB入耳式助聽器及其技術。

「這款助聽器具有AI智能回音抑制功能,其獲獎的5G波束成型技術有效降噪音超過90%,經香港大學臨床測試,95%受訪者聆聽效果有改善,更有人聲辨別及記憶功能/分析及調整人聲輸出,即使嘈雜環境下仍能保持背景寧靜,用家能聽得舒服清晰;加上體積細小,方便隱藏,以及隱藏式近似耳機的外形,讓用家避免尷尬。」張日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