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專欄 – Page 3 – Metrodailyhk

專欄

Uncategorized, 專欄

解答肝癌患者 對肝臟切除手術疑慮

對於肝癌患者而言,肝臟切除手術至今仍是第一線治療方案,可幫助預防或控制復發及擴散情況,只要能把肝癌的腫瘤清除乾淨,患者就有70%機率可活到5年。由於該手術始終是大型手術,肝癌患者及家屬均有不少疑問,以下逐一解答。 Q1. 一般肝癌腫瘤要合乎什麼條件,患者才能選擇微創肝臟切除手術? 解答:微創肝臟切除手術一般適用於較為邊陲位置的細小腫瘤。例如腫瘤直徑少於2公分、數量少於3粒、位置較表面,並且沒有擴散及入侵主要血管的早期肝癌腫瘤,普遍適合微創方式。當腫瘤大到直徑達5至6公分、或長在肝臟較深入甚至太近主要血管或肝內膽管的位置、又或數量多並散佈在不同肝段,則不宜做微創,為顧及安全風險及腫瘤要割得清及夠徹底的原則,仍需採用傳統開放式。 Q2. 一旦評估患者切除腫瘤後剩下的肝臟太少,是否也不能做切除手術? 解答:基於肝臟自我再生力的特性,按情況可切除腫瘤所在的部份多達7成,而剩下3成肝臟我們也可生存,因肝臟會隨時間長回。而當評估患者切除腫瘤後剩下的肝臟不足3成,現時可使用肝門靜脈栓塞法(PVE)或用分階段分肝切除術(ALPPS),即俗稱「養肝」的方法,以提升做肝臟切除手術的可行性,及減低術後因剩餘的肝臟體積不足而出現肝衰竭或甚死亡的風險。但要用到該項分階段分肝切除術,就會增加整個手術治療的複雜性及時間成本,暫時本地此類個案仍相對屬少數。 Q3. 若評估後發現患者身體太弱不宜做任何方式的手術切除,還有什麼方法可消滅癌細胞? 解答:若患者體質太過虛弱,或確認腫瘤位置不宜進行切除手術,視乎個別患者當時的情況,現時可考慮採用射頻或者微波消融術,將癌細胞以熱力摧毁。不少研究發現,若腫瘤體積直徑少於2至3公分,消融術治療成效可媲美腫瘤切除。 Q4. 本身兼有乙肝或丙肝的肝癌患者,術後還要做什麼檢查? 解答:由於不少肝癌患者本身也是乙肝、丙肝的患者或帶菌者,整個肝臟也受相關病毒影響,令細胞較不穩定,因此術後須做以下兩件事: 一. 術後每半年,定期抽血監察肝功能及癌指數; 二. 每6個月或定期照電腦掃描(CT),以檢查切剩下來的肝臟是否有癌症復發的跡象。

專欄

明火煮食 可能誘發孩子哮喘?

學術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今年5月刊登了一項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指出全美國大約有50,000宗兒童哮喘病個案,與長期暴露於家中用煤氣或石油氣爐開火時所產生的二氧化氮有關。煤氣或石油氣煮食爐所產生的二氧化氮是主要的室內空氣污染之一,長期(超過一年)置身於充斥二氧化氮的空間,會增加兒童哮喘急性發作及發病的機率。研究數據也顯示 將一些長期暴露於二氧化氮的房屋相比較,發現面積小於800平方英尺的含量是面積大於3,000平方英尺的4倍,超出了世衛標準。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兒科專科醫生楊萬鋒表示,對於哮喘病童的家長,該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因為我們日常仍很多人慣用煤氣或石油氣的明火煮食,加上家居環境普遍較狹迫。他建議每次開爐具時須做好排煙通風,盡量打開家中窗戶,務求盡快把家中二氧化氮濃度減低,以免容易誘發家中孩子哮喘發作。又或可按家居本身的通風情況,考慮改用電爐或電磁爐煮食並改善烹調方式。 改善家居致敏原因素來配合療效備受肯定的藥物治療,的確可幫助進一步控制孩子哮喘病情。楊萬鋒亦淺解現時5歲以上哮喘兒童的一般治療進程,讓家長更放心。 初發作求醫時,會按需要先處方口服抗炎藥控制哮喘症狀,並給予短效氣管舒張劑,以便隨後用來舒緩急性哮喘發作。 如果使用短效氣管舒張劑每星期超過三次,又或使用後三、四小時仍未見效,則病情已步入第二級,覆診時會處方其中一種的長期預防藥物,主要是低劑量吸入式類固醇,或者如在這階段對類固醇有顧慮,可跟醫生商討,先嘗試使用白三烯受體阻斷劑(俗稱「青蛙仔」)。此藥的機制是通過抑制可引致哮喘症狀的白三烯來發揮抗炎作用,但效力較吸入式類固醇輕,故只作輔助藥物。至於短效氣管舒張劑則無論任何級別的病情均須長期㩦帶身邊,只備不時之需。 病況屬第三級時,所處方的一項長期預防藥物選擇有:低劑量吸入式類固醇配合長效氣管舒張劑、或單一的中至高劑量吸入式類固醇、或低劑量吸入式類固醇配合白三烯受體阻斷劑。 第四級則會在第三級所需藥物之上再加入下列其中一項的長期預防藥物:中至高劑量吸入式類固醇配合長效氣管舒張劑、或是單一的白三烯受體阻斷劑。 當嚴重到第五級,會在第四級所需藥物之上再加配最少劑量的口服類固醇,又或考慮向呼吸科專科醫生會診,進行檢查後(包括抽血驗IgE和嗜酸性粒細胞水平)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惟要注意以生物製劑治哮喘有年齡限制。

專欄

定期篩查 遠離癌症第二大殺手 — 大腸癌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作息和飲食常常不規律,這種生活方式大大增加了患病的風險。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最新數據,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然而,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定期的大腸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確保我們的腸胃健康。 大腸癌通常始於大腸黏膜出現瘜肉。當大腸出現炎症反應時,大腸內壁會形成一種稱為「瘜肉」的異常增生組織。雖然大多數瘜肉是屬於良性,但瘜肉可能是演變大腸癌的前兆。 大腸癌的常見症狀多樣且複雜。患者可能會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秘、腹瀉或其他異常情況。大便可能呈現深紅色或黑色,並伴有血絲或黏液。許多患者還會感到排便不盡,即使如廁後仍有未完全排空的感覺。由於癌細胞和免疫系統都會消耗大量能量,患者可能會無緣無故地出現體重下降。患者可能會感到腹部隱隱作痛。由於血便導致失血,患者可能會出現貧血症狀。這些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經常感到疲勞以及頭暈等。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飲食不均衡者,特別是那些習慣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的「多肉少菜」飲食習慣的人。年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群,年齡越大風險越高。此外,長期酗酒或有慢性腸道疾病(如慢性腸炎、潰瘍等)的人群也屬於高危人群。如果直系親屬中有腸癌病史,自身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 預防大腸癌的關鍵在於調整飲食習慣和增加運動量。在飲食方面,應避免重口味食物和增加進食蔬果,以提高膳食纖維攝入量,並選擇健康的烹飪方式,如燉、蒸、煮和少油少鹽。此外,避免長時間久坐,應定期進行運動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盆腔、腹腔血液循環。 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一環,如果懷疑出現任何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檢查,以便及早發現並治療潛在的健康問題。讓我們共同努力,遠離大腸癌,擁抱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衛生署

專欄

常需輸血?避免運動?拆解血友病迷思

血友病是身體凝血機制出現問題的先天性疾病,病人身體缺乏某種凝血因子,以致受傷出血時較難止血,重度血友病患者更會有自發性的出血情況,較常見的是關節出血或肌肉內出血。此外,病人也容易出現瘀傷、流牙血甚至內出血。由於血友病是較罕見的遺傳病,雖然現今的治療方法已經大有改進,可是部分人士對這病仍存有迷思,例如: 1. 血友病患者需要經常接受輸血嗎?  拆解:在現時來說,即使是重度血友的病人只要做好「預防性治療」,出血風險已顯著降低。除非出現嚴重的出血,否則需要輸血的機會較微。這迷思源於數十年前,未有將凝血因子製成藥物的技術,使病人可能需要依賴輸入血液製品如血漿或血漿製品,提升體內凝血因子水平。但現在已沒有此需要,因為凝血因子已可製成藥物,只需注射經指導的注射份量,已可提升病人體內凝血因子的濃度。 2. 血友病患者進食高鐵質食物,可以預防出血? 拆解:對血友病人來說,攝取高鐵質食物和出血頻率並沒有太大關係。現時預防出血的方法進步,只要沒有病人嚴重的出血,出現貧血的風險相對較低,一般是不需要額外補充鐵質。另一方面,即使在飲食物上攝取了較多鐵質,也不會對血友病本身缺乏凝血因子的情況產生影響,所以兩者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3. 血友病人容易出血,應避免做運動? 拆解:血友病人容易因碰撞出血,出血後亦較難止血,從前由於預防性治療未廣泛應用,嚴重血友病患者可能因此不敢運動,有這病的小朋友更會被禁止上體育堂。但其實病人需要運動,因為運動可保護他們的關節。現時只要做好以下三部曲:定期監察關節情況,揀選適合自己病情的運動,以及適當用藥,血友病人甚至踢足球、打羽毛球都可以。 事實上,現時針對血友病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大方向,第一是「需求性治療」,即有出血症狀時為病人注射凝血因子幫助止血,較常用於輕度的病人身上;第二是上文提到的「預防性治療」,即不論病人有沒有出血症狀,也會在指導之下定時注射凝血因子,較常用於重度的病人身上。 高撞擊性、容易導致出血的運動,我們一般都不建議病人去做。比較適合血友病人的運動是一些和關節有關的伸展性運動,而游水可靠水的浮力減輕關節負荷同時達到運動的成效,同樣建議。而中、重度病人做強度較高的運動前可先注射凝血因子,提升血液裡的凝血因子濃度,減低出血風險以加強對身體和關節的保護。即使在運動時受到碰撞受傷,出血的風險也會降低。加上定期覆診和監察出血的情況、關節及肌肉的情況以及用藥的情況等,都可以放心做運動的。

專欄

活動假牙守護老友記的口腔健康

隨著牙科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植牙已成為許多人修復牙齒缺損的首選方案。然而,植牙對患者的口腔條件有較高要求,例如要有足夠的骨量和健康的牙齦。對於老年患者而言,情況往往更為複雜,他們可能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加上口腔條件可能較差,例如牙齦萎縮,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種植牙的效果和安全性。在這種情況下,活動假牙便成為了一個更為現實和可行的選擇。那麼,活動假牙究竟能戴多久?使用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活動假牙是一種可隨時拆卸的牙齒修復裝置,主要分為全副活動假牙和局部活動假牙兩大類型。全副活動假牙適用於脫掉所有牙齒的病人,它放置在黏膜上受力,底部有骨頭支撐。局部活動假牙則適用於口腔內仍有部分健康牙齒的情況,通過金屬支架設計勾住健康牙齒,使牙齒與牙肉均勻受力。 安裝活動假牙的過程通常包括初步檢查和診斷、取模、試戴和最終安裝等步驟。首先,牙醫會對患者的口腔進行全面檢查,確定是否適合佩戴活動假牙。隨後,使用專門的材料取患者的牙齒和牙床模型,以便製作合適的假牙。假牙製作完成後,患者需要進行試戴,牙醫會根據試戴結果進行調整,確保假牙的舒適度和穩定性。經過多次調整後,假牙最終安裝在患者口腔內,並進行最後的微調。 相較於植牙,活動假牙不需要手術,對口腔條件的要求相對較低,並且可以方便地拆卸和清潔。這對於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口腔衛生維護來說更加便利和安全。然而,配戴活動假牙也有一系列需要注意的事項。 首先,活動假牙的正常使用壽命大約是3-5年,這是因為牙床一般以每年0.5毫米的速度降低,戴用五年以後,即使使用者並沒有感覺假牙有任何問題,也應該及時更換。若繼續使用不合適的假牙,黏膜表面可能會發生創傷性潰瘍,並加速牙床吸收。 其次,許多老年人為了方便,習慣睡覺時不摘掉假牙,這種做法實際上埋下了安全隱患。睡眠時,假牙可能會意外脫落,如果不慎進入食道,可能造成食道損傷,甚至危及生命。而活動假牙長期放於口腔內,會導致口腔衛生欠佳,令牙肉和牙床容易受損,因此,建議老年人在睡前摘下假牙,並進行適當的清潔和保存。 此外,日常使用和維護也很重要。每次進食後,應取下假牙漱口並沖洗,去除殘留食物。在睡前取下假牙後,應先仔細清潔,然後將其浸泡在清水或市面上專門販售的假牙清潔劑中保存。切忌使用消毒液(如漂白水)來浸泡假牙,因為這可能會損害假牙。同時也要避免使用熱水來清潔或浸泡假牙,因為高溫會導致假牙變形。清潔假牙時,應使用軟毛刷輕輕刷洗,要避免使用牙膏,因為牙膏中的摩擦劑可能損傷假牙的樹脂材料。 總括而言,活動假牙為老年患者提供了一種相對安全、便捷的牙齒修復方案。然而,為了確保假牙的使用效果和延長其使用壽命,患者需要遵循正確的使用和維護方法,並定期進行檢查和更換。

專欄

大腸癌一至四期 治療方法各不同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2021年的數字,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全年確診新症5,899宗,因大腸癌死亡的個案則有2,298宗。大腸癌可以分為四期,愈早發現存活率愈高: 第一期——腫瘤仍在大腸的腸壁,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 第二期——腫瘤已入侵大腸壁較深層地方或其他附近的器官,治療後五年存活率仍接近九成。 第三期——已出現局部淋巴擴散,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約七成。 第四期——擴散至遠距離器官,例如肝、肺、骨骼、腦、腹膜等,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只有一成。 因此,及早發現大腸癌展開治療是十分重要。不同期數的大腸癌,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案。一般來說,第一至第三期都以根治性手術為主,外科醫生會將腫瘤和大腸附近的淋巴一併切除。當然,有部分病人需要接受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的機會。通常第三期病人手術後都需要接受化療,至於第二期就要視乎病理報告有沒有高風險復發因素,再和病人商討是否接受術後化療。 而第四期大腸癌的治療就比較複雜,因為已經擴散到遠距離的器官,所以除了外科醫生,也必須有腫瘤科醫生甚至其他專科醫生的參與,一同研究治療方案。一般來說第四期治療會以腫瘤科治療為主導,包括化療、標靶藥、電療和免疫治療等。若能將腫瘤控制甚至縮小,亦有機會以外科手術將腫瘤及擴散的地方切除,達至根治,所以第四期患者絕對不要灰心。 早期的大腸癌大部分沒有症狀,但仍有小部分個案有迹可尋。若有疑似大腸癌症狀,包括:大便有血、大便習慣突然改變、經常覺得有便意、絞肚痛、沒有原因的消瘦等,應盡快諮詢醫生,不要錯過及早發現的機會。至於沒有症狀的人士,特區政府建議50-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市民參加篩查計劃,可增加及早發現大腸癌的機會。此外也可和醫生商議,主動接受大腸鏡檢查。

專欄

痛風服藥常見疑問 降尿酸藥療程三大須知

患上痛風,除了可令人手腳關節腫痛到不能動,其禍根高尿酸症(即血液中含過多尿酸),更成為醫學界極度關注的第4高,皆因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傳統3高所引致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息息相關。痛風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隨日子病情會容易失控,例如一旦尿酸結晶嚴重致積聚於腎臟,可併發腎結石或甚痛風性腎病變而破壞腎功能;又或當惡化至慢性痛風關節炎,會形成痛風石而令關節永久受損甚或變形,大損外觀及生活質素。 雖然痛風暫仍不能根治,不過現時藥物治療配合一些防痛風發作的飲食節制,可有效而持久地控病,從而減低復發及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就著臨床上痛風病友對藥物治療的常見疑問,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醫生在此逐一解答。 Q1 痛風藥分幾多類? A1 治療痛風的處方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治理急性痛風發作令關節呈紅腫熱痛症狀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皮質類固醇,以及秋水仙鹼。這些藥物常為口服,但若痛風發作於較大範圍關節,則可能需要在患處注射類固醇。 另一類是口服降尿酸藥,作用是長遠減少痛風復發及預防相關併發症風險,常用的有兩種,分別是「別嘌醇」,以及「非布司他」。 Q2 剛才提到用來降尿酸的痛風藥物,其實尿酸高為什麼會引致痛風? A2 尿酸主要由嘌呤分解而來,而嘌呤的來源是由食物及體內自行合成而來。其實我們與生俱來體內已含有嘌呤(purine),用來幫助合成細胞的DNA(去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而細胞分裂及細胞核複製時亦會產生嘌呤,因此身體本身的嘌呤含量已有7至8成,其餘2至3成則是從日常飲食攝取。嘌呤在體內被分解後的廢物就是尿酸,一般情況下,多餘的尿酸會通過血液送到腎臟過濾並隨尿液排走,令濃度得以平衡。 而之所以造成痛風症,是由於當體內所產生的尿酸過多,或腎臟來不及濾走過量的尿酸,就會導致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長期持續過高而致高尿酸症,並隨時間形成針狀尿酸結晶而且會積聚在足部大姆趾、足踝及手指關節等四肢遠端關節,令這些位置出現紅腫熱痛。因此痛風的治療目標,是要防止體內反複產生太多尿酸,以免腎臟趕不及過濾而導致痛風復發。 Q3 痛風要到什麼情況,才需要服用降尿酸藥? A3 根據國際指引,只要痛風患者符合下列四項情況的其中一項,就值得考慮服降尿酸藥: 1. 每年有多過一次痛風發作; 2. 患有慢性痛風關節炎; 3. 曾患有腎結石; 4. 早於40歲前出現急性痛風或尿酸濃度高於8mg/dL。 另外,當發現患者皮下組織有痛風石,或照X光時發現關節出現損傷,亦需要服降尿酸藥。 Q4 尿酸藥物療程事前及開始後,有什麼須知? A4 有三大須知: 1. 整個降尿酸藥療程須由醫生全期監控,療程初期的頭3至6個月內,由於會出現急性痛風發作,因此必須同時服食治理急性痛風症狀的藥物; 2. 如採用的是別嘌醇療程,則會建議患者事前做基因測試,以確定沒有對該藥產生嚴重過敏反應風險的HLA-B*5801基因才可開始; 3. 倘若出現對個別藥物的不良反應,須盡快跟醫生溝通以便採取合適方案作調整,如沒有任何不適情況,必須依從指示服藥,不可自行停藥。

專欄

孩子在街上哭鬧 尷尬時的應對之道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大部分父母都講不出「只要你不尷尬,尷尬就是人哋。」不僅要面對孩子的情緒,還要應對旁人的目光,家長要處之泰然絕對不是易事。然而,正確的應對方式可以讓這一刻變得和諧而且不失大體。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Dos和Don’ts。 Don’ts: -不要因怕尷尬就即刻滿足孩子的要求,尤其是無理的要求。當孩子在街上哭鬧時,我們往往會感到尷尬,想要儘快結束這一局面。但是,過於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並不是明智之舉。 -不要擔心孩子會哭到喘氣,所以就範。孩子情緒激重是正常的,家長不必過於擔心。過度的緊張反而可能讓孩子更加焦慮,誘發更大問題。 -不要即場打罵孩子,意圖收服他們。暴力和威脅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我們應該用更溫和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情緒。 -不要放下孩子在現場,由得孩子哭到夠。將孩子留在現場,讓他們哭個夠,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情緒調節,也會影響周圍人的體驗。 -不可認為一次應承孩子的要求不緊要。這是破壞規矩,但值得一提,雖然我們不應過度遷就孩子,但也不要忽視他們的合理需求。 Dos: -用同理心對待事件。理解孩子的情緒,不要輕視他們的感受。有時,只是一個擁抱或安慰的話語就足以讓孩子平靜下來。 -先聆聽孩子的要求。不要急於做出決定,先聽聽孩子的需求。這有助於建立良好的溝通。 -盡力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安撫孩子的情緒。用溫和的語言和肢體動作如擁抱和拖手來安撫孩子,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關心。 孩子在街上哭鬧是家長難免會遇到的情況,但我們可以通過理性的應對方式,讓這一刻變得更加輕鬆和愉快。請記住避免過度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同時以同理心對待他們的情緒。聆聽孩子的需求並用溫和的方式安撫他們的情緒,這將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緊記這些Dos和Don’ts,使得面對孩子哭鬧的尷尬時刻變得更加輕鬆和平穩。

專欄

四大游泳受傷陷阱 「操水」泳客要提防

炎炎夏日,碧波暢泳,既消暑又可強身健體,確是人生一樂也。然而,就像任何其他運動一樣,游泳也存在一些受傷風險,普遍成因包括:熱身不足、游泳姿勢和技巧不正確、過度重複操練同一泳式、出現痛楚或本身已有關節肌腱傷患仍強迫自己「操水」,以致容易造成頸、肩、膝及腰背位置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第一種常見的是泳者頸部受傷風險,大多源於以下情況:其一是換氣時重複地把頭頸轉向單邊(游自由式時),或把頭過份抬高(自由式及蛙式時)令頸部過份伸展,兩者均可加壓於相關關節,並令韌帶發炎,或甚造成頸神經根擠壓(pinched nerve)。其二是游自由式時,身驅不夠力帶動頭頸一併轉側換氣,以致每次只能單靠頭頸轉側,於是造成頸痛及痛楚反射到頭及手臂。 第二種要講的是「泳者肩(swimmer’s shoulder)」,亦被視為最普遍的游泳受傷風險,所有涉及肩臂的游泳動作尤其進行自由泳式時,只要慣性重複地進行加上本身姿勢及技術欠佳,都有可能拉傷包圍肩關節的肩袖肌群(又名肩旋轉肌)或加壓周圍的肩、臂肌肉,繼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炎症。因此除了為比賽而準備的泳手,有游泳習慣的泳客均是高危者。 臨床上不少「泳者肩」個案是患了肩袖肌群夾撃綜合症,而此綜合症是由肌腱炎、肌腱撕裂、肩峰下滑囊炎、或肩峰鎖骨退化性關節炎等肩部勞損疾患綜合而成,相關症狀有:肩膀提高於60至120度之間弧度時,肩關節側或前方會疼痛並感無力,嚴重時更痛致不能側睡,肩關節活動受限制,以致難以如常梳洗或女患者不能自行扣好內衣。 第三種則是「蛙泳者膝(breaststroker’s knee)」,顧明思義多發生於蛙式游泳,主要症狀是膝內側疼痛。成因是在蛙式蹬腿時,兩膝與脛骨(下肢骨)需一併向外轉,惟此動作卻違反了膝部韌帶自然郁動情況導致要承受異常壓力,若加上姿勢不正確,並隨日子持續操練,更有可能造成內側副韌帶(MCL)損傷而致撕裂,症狀除了膝內側疼痛,或甚兼有膝關節腫脹,動搖不穩及活動時有卡住的感覺。不過「蛙泳者膝」主要好發於過度「操水」的蛙泳客或蛙泳手,採用悠閒游泳方式或只在泳池、海灘嬉水的人士,則少有遇到相關的膝蓋問題。 第四種是腰背(lower back)的受傷風險,常發生於蝶式和蛙式,由於兩者涉及重複的身體起伏動作,故此比起其他泳式更容易對腰背造成較大負荷壓力而致疼痛,因此更要加倍注意正確的姿勢及換氣技巧。 臨床上,上述受傷情況經求醫診斷後均毋須做手術,只需冰敷及服用合適劑量的消炎止痛藥以消腫緩痛,多休息,按需要配合復康物理治療,或戴護膝幫助加快韌帶癒合,已可痊癒。少數泳者的肩袖肌群夾撃綜合症因非手術治療未能改善病情,而要接受肩峰下減壓術的內窺鏡手術來根治。 要預防及減低上述四大游泳受傷風險,建議找專業游泳教練指導,學好及保持正確的游泳姿勢,同時糾正及改善換氣及蹬腿技巧,配合充足而正確的泳前熱身,以及恆常按專業教練指示適量練習,並須緊記量力而為。 另一方面,有腰背損傷甚至脊椎疾患的游泳人士,建議暫停游蝶式和蛙式,以免增加病情惡化,甚至可能影響椎間盤的風險。此外,當本身已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泳者,亦要避免游蛙式,以防止做屈膝蹬腿動作時引致膝部內側磨擦而令相關症狀惡化。 太久沒有游泳或做其他運動的人士包括高齡長者,如欲重拾游泳習慣,也必須循序漸進並不要過量,尤其進行屈膝蹬腿及轉身換氣的動作時,更要慢慢來,以免突如其來的猛力拉傷了相關肌腱而致發炎疼痛。這類久不運動者也有可能於首次再度游泳後感到肌肉有點痠痛,如只維持於24至72小時內,並且不影響日常活動,一般屬「延遲性肌肉疼痛」,惟若痛楚劇烈到妨礙生活並持續不退,則須立即求醫及早找出原因。

專欄

香港中樂團鼓動人心 跨越十八區共融

香港中樂團舉行第 48 樂季節目,暨 2024 香港鼓樂節-華懋集團呈獻「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活動發佈會。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教授表示:「第 48 樂季以『境』為綱,一場場音樂會構成主題各異的『小境』,靜候一眾知音人身臨其境。」 以樂季開幕音樂會-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永遠的山丹丹》為例,便用上了陝北腰鼓、嗩吶、信天遊、陝北說書等藝術形式,展現陝北原生態民間音樂文化的精髓。 至於今年樂團再次得到香港旅遊發展局支持及華懋集團冠名贊助的「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表示:「去年疫情過後,我們首次和香港中樂團合作,以鼓聲振奮人心,為社會帶來正能量。今年雙方再接再厲,更邀得三位奧運泳手:歐鎧淳、鄭莉梅及楊珍美創辦、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Mind The Waves 加入,參與不同活動。」 「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包括有跨越十八區的鼓樂訓練及演出、拍攝,涵蓋各階層市民,除小朋友、青少年、長者及復康機構人士外,更包括少數族裔、青少年在囚人士、共創明「Teen」計劃等,一起共融。懲教署助理署長(更生事務)唐恂表示,樂團去年已曾到訪壁屋懲教所,教導在囚人士打鼓,「因為對新手來說,鼓可能是最容易上手的,也最容易帶動情緒,可以在懲教所內產生鼓勵向上的協同效應。」 閻惠昌教授表示,今年12月8日會在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盛大的鼓樂嘉年華,「不僅有豐富的鼓樂表演,還融入舞蹈元素,邀請國內外非遺鼓隊和本地舞蹈團隊,並設有『香港活力鼓令 24 式擂臺賽』,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也是文化交流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