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心理學

專欄

孩子在街上哭鬧 尷尬時的應對之道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大部分父母都講不出「只要你不尷尬,尷尬就是人哋。」不僅要面對孩子的情緒,還要應對旁人的目光,家長要處之泰然絕對不是易事。然而,正確的應對方式可以讓這一刻變得和諧而且不失大體。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Dos和Don’ts。 Don’ts: -不要因怕尷尬就即刻滿足孩子的要求,尤其是無理的要求。當孩子在街上哭鬧時,我們往往會感到尷尬,想要儘快結束這一局面。但是,過於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並不是明智之舉。 -不要擔心孩子會哭到喘氣,所以就範。孩子情緒激重是正常的,家長不必過於擔心。過度的緊張反而可能讓孩子更加焦慮,誘發更大問題。 -不要即場打罵孩子,意圖收服他們。暴力和威脅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我們應該用更溫和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情緒。 -不要放下孩子在現場,由得孩子哭到夠。將孩子留在現場,讓他們哭個夠,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情緒調節,也會影響周圍人的體驗。 -不可認為一次應承孩子的要求不緊要。這是破壞規矩,但值得一提,雖然我們不應過度遷就孩子,但也不要忽視他們的合理需求。 Dos: -用同理心對待事件。理解孩子的情緒,不要輕視他們的感受。有時,只是一個擁抱或安慰的話語就足以讓孩子平靜下來。 -先聆聽孩子的要求。不要急於做出決定,先聽聽孩子的需求。這有助於建立良好的溝通。 -盡力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安撫孩子的情緒。用溫和的語言和肢體動作如擁抱和拖手來安撫孩子,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關心。 孩子在街上哭鬧是家長難免會遇到的情況,但我們可以通過理性的應對方式,讓這一刻變得更加輕鬆和愉快。請記住避免過度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同時以同理心對待他們的情緒。聆聽孩子的需求並用溫和的方式安撫他們的情緒,這將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緊記這些Dos和Don’ts,使得面對孩子哭鬧的尷尬時刻變得更加輕鬆和平穩。

專欄

告別小學雞生涯

從嬰兒時第一次轉身,到入讀N班,幼稚園到小學再到中學,每個階段父母都會百感交集。孩子轉眼小學畢業升讀中學,這不單是他們的新里碑,亦意味著孩子正式踏入青春期,對孩子及父母都是一個人生的新挑戰。 學習模式更新 從小學生搖身一邊成為中學生,中學的學習模式跟小學亦會有所不同,大部分中學都會要求學生獨立和自主一點。以往家長可能每晚為孩子檢查執好書包沒有,功課是否已完成,測驗考試前父母和孩子一起溫習;升上中學後,家長和孩子都要慢慢適應,學校會要求學生更自律,孩子亦要學識自己安排時間溫習,對有些孩子來說升中初期會覺得功課深了很多。小學時老師會幫助孩子理解功課課題,亦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功課;升中學後老師很多時只會簡單講解,藉以鼓勵中學生可以多加思考探索,家長不宜過分緊張擔心出錯,然而出錯都是學習的機會。 自主課外活動 小學時,家長給孩子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一來可以讓他們「放電」家長可以藉以休息一會。踏入中學,學校會有不同的學會和及小組形式課外活動,所以小學時參加的興趣班及課外活動需要調整,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保留1至2個真正有興趣的活動,留多些時間參加學校的活動,一方面接觸新事物,同時亦可以加快提升對學校的歸屬感。 重新建立同學友誼 如不是一條龍升中學,小學同學通常只有少部分可以升讀同一間中學,和要好的同學分開,內向的孩子或會感到失落甚至焦慮不安,家長可以多陪伴他們,主動了解及聆聽孩子在新校園生活中發生的事,亦與小學友好的同學保持聯絡,因為朋輩亦可以鼓勵他們多結識新朋友,家長亦可以鼓勵孩子參加不同學會和校隊時,多和其他班以至師兄師姐溝通,建立新友誼。 和孩子建立如朋友的關係 踏入青春期的孩子怕束縛,家長需要慢慢換另一個身份和孩子建立關係。首先要給予信任和自主的空間,父母可以藉孩子升中學慢慢放手,培養孩子的自主、抉擇能力。父母都曾年輕過,嘗試代入他們的角色,像朋友般多聆聽,了解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孩子建立亦父母亦友的關係,不要一開口就是責罵,才能讓孩子明白,即使青春期遇到甚麼問題和不安,都會同父母談談,抒減壓力及解決問題。

專欄

兒童賽事在深夜 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香港學童或多或少都有參加課外活動,事實上對培養孩子社交能力,訓練思維、陶冶性情、耐力及體骼鍛鍊都有好處。當然,課外活動應該以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業為大前題,不應對孩子和家長做成負擔才對。最近,我的兒子熱愛的課外活動──冰球,近期有個比賽居然安排在凌晨2時,這樣的「課外活動」對孩子來說絕對不是健康活動。 凌晨劇烈運動影響睡眠 即使是成年人,在晚間進行競爭性質的劇烈球類比賽,睡眠受影響的比率則較高。兒子參加了冰球(ice-hockey)隊多年,這不單成為了他最喜愛的課外活動,事實上他亦在這裡學懂了體育精神、朋輩合作性和堅毅,亦得到與隊友們的友誼,我是絕對是值得支持他玩冰球的。可是,最近於香港舉行的大型冰球比賽 卻安排在夜晚,甚至到凌晨2時 。  大會應該明白冰球的間歇運動強度十分高,令肌肉疲勞,參加比賽氣氛緊張為隊員帶來壓力,加上大部分小朋友日常生活都是早睡,突然其來的要半夜比賽,打擾了孩子的生理時鐘,劇烈運動後亦難以安睡,對翌日上課的專注力都大受影響。事實上早已有醫學在睡眠一至兩小時前進行劇烈運動容易影響睡眠,因心跳率運動後仍處於累高水平,副交感神經系仍在活躍水平。醫學界建議在睡前一至兩小時內,避免進行高強度運動,以免影響入睡。 健康生活作息有時 今次比賽令不少隊員都生病了,部分隊員最後因病缺席賽事,即使有出賽的隊員亦因身體負荷不了夜深運動而表現強差人意,翌日亦未能上課需要向學校請假。帶孩子深夜比賽,回家後亦要安頓好孩子,家長差不多等於通宵,翌日累得不能上班。 其實參加課外活動目的希望孩子可以有更多元化的活動,令身心都得健康發展,今次的比賽卻令小朋友和家長都疲於奔命,孩子的情緒和耐性亦受到睡眠不足的影響,變得易怒和不集中。所以建議主辦比賽單位宜諒解小朋友的作息時間和健康為本,安排比賽日期和時間,而不是純粹以商業角度和方便賽事和人手安排而作安排;再者要令更多香港了解冰球這項運動和培育新力軍,首要是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業,安排更適合孩子的比賽日期和時間,可以令他們比賽發揮得更好,應可以吸引更多孩子參加冰球活動。

專欄

旅伴?旅絆?只是一線之差

香港人喜愛外遊,即使得三天紅日,都會將補假和周末左併右夾湊數找到一個七天的假期,可是滿心期待的旅程,有時卻會給同行的友人破壞好心情,錢花和假期都花了,卻弄得敗興而回。最近和朋友聚會大家都分享了很多因「旅伴」而起的不愉快經歷,所以今次想和大家談談結伴旅行的禮貌。 個案1:同枱食飯毫不理人 M很喜歡到日本旅行,有次難得約到居住在當地好朋友兼行山教練同行。雖然他的行山經驗很豐富,M和家人都學懂了很多行山知識,怎知這位都是香港人的導遊卻恃熟賣熟,每次到餐廳吃飯時,他不單把自己的家人叫來一起吃飯,更自把自為一輪咀流利日文點自己喜歡的菜式,完全沒有問M和家人的想吃甚麼,亦不解釋餐牌的內容。 最後上桌的食物對於M的兒子和媽媽明顯不合口味,總是要到便利店買杯麵和宵夜,她笑說:「幸好在日本總有一間便利店在左近!」 M更不滿是教練經常拉著她的兒子說他的富豪客戶小秘聞,讓小孩子不明所以。其實不管作為導遊還是同行的友人,兼顧大家的感受,懂當地語言負責點菜的,可以先問問大家想吃甚麼,對食物有冇特別的禁忌,點菜前作簡單翻譯,讓同行的大部分人都可以享受到自己喜愛的菜式。 個案2:我不是隨團褓姆 C本身流利日語而且經常到世界各地公幹,所以經常都有朋友相約去外地旅行。有次他和兩對情侶到日本旅行,之後決定要慎選旅伴。 當中有一對情侶由計劃行程時已說:「我不懂,你們做好行程表我才看吧!」連香港便利店買到的漫遊手機卡也要為他們張羅,到當地後這對情侶「放軟手腳」,在Airbnb煮早餐,這對情侶等大家煮好了才出來吃;大家在百貨公司門口說好1小時後再集合,他們會突然急打電話給C,原來買衫時想要人做翻譯;走到一間咖啡店坐下,明明餐牌是英文的,而且店員亦懂日語,這對情侶卻說不懂看,要求C為他解釋內容並找一杯餐牌來沒有的飲品。 其實有幸大家成為朋友一起去外遊,大家好好相處是增進友誼,令開心double up的機會,但這對情侶卻只想自己開心,大發公主王子病,到頭來只會成為友人間的旅伴黑名單。一個開心的旅程在於每個同行的人都應該做好自己,一些行動要分工合作,有些時候要守望相助,才能令旅行更開心愉快。

專欄

眼裡只有自己子女 成為壞榜樣

「自從孩子出世之後,家中一切都以他為中心。」相信這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可是,有些家長可能將「一切兒子行先」這個核心價值要求身邊所有人都要執行,令到其他家長以至朋友無所適從,甚至失了友誼,更為子女建立了壞榜樣。 我兒撐起全隊 Sofia的兒子是足球校隊隊員,球隊經常代表學校出賽,令Sofia一直自豪不已,甚至有點視兒子為小偶像。當球隊參加了一些較大型的賽事,或賽事中有出色表現,家長群組中會有家長自告奮勇寫一份發佈稿給學校對外發佈,如家長會,學校網頁及同一辦學團體的Newsletter等。 最近一次比賽如常由一位家長幫忙撰寫發佈稿,交給學校前大家傳閱,Sofia閱畢後即大發雷霆,「我兒子在賽事中表現出色,當中有兩球都是靠他入波,點解他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文案中?!」 因為Sofia眼裡只有她的兒子,已看不到其他隊友同樣有精彩表現,而且決定性的一球亦是由另一位隊友射入的,按撰寫重點來說,的確是決定勝利一球較值得著墨,而且足球是團隊運動,每個隊員都是全力以赴,不應太個人主義的。 為我服務是盡義務 當孩子要外出比賽,不少家長都會隨隊出發,既是為子女打氣,亦是幫忙後勤及拍攝留念照。足球隊中有另一位家長陳太,每次同行她都只會照顧自己的兒子,對手入球她就大叫別的隊友不要再失手。其他家長為賽事拍片和拍照時,她都會叫人為她兒子多拍些特寫和錄影,到賽事完結後就會交USB 手指給拍攝的家長,叫人家剪好和修好圖後就放進USB手指中相約交收。 此外,完賽後她亦只顧為自己兒子換衫抹身,不會幫忙收拾公家物品,其他家長雖然都不計較,但看在眼裡都不是味兒。兒子見到媽媽常常指使人幫忙,更有樣學樣,在隊中會叫其他隊友給他買飲品遞毛巾,每次賽事中有失手總會怪責別人,原來不知不覺間媽媽已成了他的壞榜樣。 孩子很多時都以模仿來學習,父母更是主要的模仿對象,家長依賴別人,家長蠻不講理,孩子很快便有樣學樣,得到壞品格就成為他們社交和成長的絆腳石。

專欄

只是一塊抺布?天才的苦惱

農曆新年是大家拜年團聚的機會,亦是不少家長「晒馬」的好機會。 「我個女(8歲)剛剛就考到八級鋼琴,我從來沒迫佢學琴,佢兩歲時已自己走到鋼琴邊伸手按琴鍵……」「我從來唔見個仔溫習我亦唔會理,總之他派成績表回來永遠都是全級頭三名之內……」父母說起子女的威水史時眉飛色舞,但實際上他們忽略了子女得到今日的成績,背後付出的努力,父母往往不想說出來,只想用「天才」這塊布抹亮「子女的成就」的獎杯。 代孩子說慌 明明整個星期都在溫習應付考試,但去到PTA時候,見到有位家長說:「前幾日阿仔放學都去打波,好攰了!佢晚晚食完飯就瞓嘞!」然而事實兒子每晚都在溫習,付出很大的努力,成績亦在他自己和父母預期之內,可是媽媽卻在其他家長和同學面前說,「佢都係好彩咋!冇乜溫書又唔做試題都考到B grade!」這樣無疑代表孩子說謊話,不單做了壞榜樣,更漠視了孩子的付出,貶低其自我價值。 認同與加許 知道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份,從而栽培是好事,可是要明白亦要配合後天努力,才可以令他們發揮得更好,而且令造詣更上一層樓,天份和後天的努力其實是缺一不可。事實上,即使孩子再有天份,一門技術或手藝到了一定水平或會停在樽頸位,孩子思想未夠成熟,有時會感到沮喪和無助,作為父母的應該陪伴和分擔,聆聽他們的感受並開解,如可以跟他們說努力了就足夠,建議他們先放下,再慢慢部署如何提升向前邁進,成績或會不似預期,不要被好勝的情緒打敗。 不論孩子的天份還是後天的努力,都得應該先認同他們的付出,並教導孩子每次比賽或考試盡力而為已足夠,面對成敗不卑不亢,如果比賽或升級是以隊際的話,即使自己較有天份,亦應該重視團隊精神,不要個人主義,德育兼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