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smart-post-show-pr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理想推高孩子 讚賞頓成壓力 – Metrodailyhk
專欄

理想推高孩子 讚賞頓成壓力

當孩子長期被父母稱為「最叻」、「最特別」,父母以為這能建立自信,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令孩子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過度理想化的讚賞既可能造就自我中心與傲慢,也可能讓孩子在焦慮中懷疑自我。這種「理想推高效應」,最終會扭曲孩子對能力與關係的看法。

高處不勝寒變自我防衛

當孩子從小被告知比別人厲害,這樣的形象會逐漸被他們內化為現實。孩子相信自己應該永遠在第一位,也因此難以面對錯誤或批評。當遇到挫折,他們可能出現防衛反應或否認現實,以保持優越感。

這類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常顯得難以親近。他們容易因競爭心強、缺乏共情而被同儕疏遠。被過度理想化的孩子在人際互動中會形成「高期望焦慮」——他們越想維持光環,越害怕暴露弱點,最終感覺孤立無援。這種情況不僅損害社交能力,也阻礙人格發展。長大後,他們可能在職場或伴侶關係中出現自大與抗拒性格,難以適應團隊合作與現實挑戰。

當理想化變成學習束縛

相反地,若孩子本身並不特別出眾,卻被賦予過高期望,他們便會陷入焦慮與自我否定。父母的比較與期待,讓孩子在失望中覺得「我永遠不夠好」。

根據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個人對自己成功能力的信念,影響行為動機與成就表現。當孩子每次努力後仍感受失敗或被責備,便逐漸喪失信心,出現「習得性無助感(Learnt Helplessness)」。他們可能對學習失去興趣,對挑戰產生逃避反應。

這些心理影響往往在青春期更加明顯。孩子不再以興趣為導向,而是為了避免失敗而努力。當動機由愛與好奇轉向恐懼與壓力時,學習的本質就已改變。

重建理性期望回歸真實

要重新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可從調整「期望結構」開始。理性的期望並非降低標準,而是理解孩子的獨特能力與發展步伐。

實踐上可嘗試:

•​為孩子設定可達成的小目標,讓他體驗成功的過程。

•​在讚賞時具體指出努力與改進,而不是只說「叻仔」或「最叻」。

•​接納孩子的情緒與挫折,不急於指正,而是共同分析問題。

家庭若能營造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氛圍,孩子會學懂:「我未做到」不代表「我做唔到」。這份彈性正是他們將來建立自信與人際能力的基礎。父母的愛若被理想包裹,就容易失去真實的溫度。讚賞與期望若無節制,最終會變成孩子的心理負擔。真正的支持,是讓孩子明白,成功與失敗都不影響被愛的資格。當孩子感受到愛是穩定而無條件的,他們才能安心去嘗試、犯錯、成長,並最終成為一個自信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鄭穎珩
臨床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