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24

專欄

百日咳隨旅遊昌旺小心傳染風險 咳嗽2周未癒要求醫

百日咳是高度傳染的呼吸系統病,近幾年全球疑似有再活躍的趨勢。百日咳病如其名,會令人劇烈咳嗽並可持續達3個多月(即約百天)之久,不少患者更會咳到嘔吐、斷肋骨,甚或可咳到窒息、昏倒!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廖頌雅醫生指出,大眾或以為百日咳只影響嬰兒,但其實任何人均可被傳染,例如哮喘及慢阻肺病患者,以及抵抗力較低的長者一旦染上,亦會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 百日咳(pertussis)是由一種名為「百日咳博德氏桿菌」的細菌所引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這細菌會通過帶菌者空氣中的飛沫,又或遭飛沫污染的表面給他人接觸而傳播開來。廖醫生解釋,「百日咳博德氏桿菌」侵入人體後,會依附在呼吸道的黏膜表面,並釋放一些毒素破壞表面具保護作用的纖毛,導致氣管腫脹發炎而刺激分泌更多黏液,於是引發嚴重咳嗽。 百日咳初發時就好像患了普通傷風、感冒般,有輕微發燒、流鼻水,及帶些輕咳。病發第二星期起,發燒、流鼻水漸緩解,但咳嗽卻愈見嚴重,患者每天都會頻密出現陣發式的劇烈咳嗽,每次可達一分鐘或以上;趁未咳時大力吸氣,又會發出有點像雞啼的吸入性哮聲(inspiratory whoop),是以百日咳在祖父母年代又俗稱「雞咳(whooping cough)」。 持續的猛烈咳嗽,除了令患者極度疲乏,更可導致「猛烈咳嗽後嘔吐(post-tussive emesis)」,加上嚴重阻礙飲水進食,容易令人脫水、體重驟降。臨床上,不少體弱或年長的患者更會咳到肋骨折斷、缺氧暈倒、休克。此外,百日咳亦可觸發肺炎、結膜炎及中耳炎,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統長期病者若染上百日咳後,更容易出現這類併發症。 嬰幼兒染上百日咳最危險,由於他們的氣管仍很細小,未必有咳嗽等症狀,卻會不時有暫停呼吸的情況,比成年人更容易缺氧、窒息。因此父母及照顧者當發現家中嬰兒拒絕飲奶、咀唇變藍發紫、出現口部乾涸及雙眼凹陷的脫水表徵、甚至抽筋,須即時送院救治。 百日咳-年四季也會出現,不如流感般有季節高峰期,而且一名百日咳患者足已可感染十多人,故此在香港屬於法定呈報傳染病。 早在2010年本港只有5宗百日咳個案紀錄,但到2016年已有31宗,至2018年更已攀升至110宗,推斷跟當時港人外遊探親的熱門地日本、英國、澳洲先後有百日咳爆發有關。疫情期間由於不能外遊,本地相關個案再次回落,不過現時大家回復四出外遊的生活方式,預計亦會增加百日咳再次傳入香港的風險。 當咳嗽兩周仍沒有轉好,或甚至因猛烈咳嗽而引發一些危險的症狀,應盡快求醫。入院後醫生會先處理患者的不適,包括:吊鹽水(打點滴)以舒緩脫水症狀、抽痰以解決痰涎充塞氣管、吸氧氣以治理缺氧昏倒。醫生經問診後如有懷疑,會安排求診者做百日咳PCR核酸檢測,當呈陽代表染病。病發2星期內細菌傳染力大,因此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能發揮最大療效,延醫會加長及加重細菌對身體的傷害。 百日咳的患者必須按醫生指示接受及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同時也應圍頸巾、戴口罩,以免吸入冷空氣或可疑致敏原剌激氣管,亦要暫停吃冷凍飲品及甜點避免加劇咳嗽。 此外,廖醫生提醒與患者同住的家人、工作或生活上的緊密接觸者,也要看醫生,並可接受預防性的抗生素治療,另亦要在相關的家居或共用處所消毒。 預防百日咳,接種百日咳疫苗是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減輕嚴重咳嗽的症狀。本地的嬰兒及兒童自1956年起,須在出生後2個月起至小學6年級的接種期內,按時間完成多劑百日咳疫苗。 由於一出世未可以即時接種百日咳疫苗,故出世後首6個月的嬰幼兒抵抗力最低,最易受感染。另一方面,百日咳疫苗的保護力最多也只有10年,加上2018年本地個案增多近3.6倍,因此2019起,衞生防護中心已呼籲孕婦於35周之前接種一劑的百日咳疫苗,讓初生嬰兒可從準媽媽身上得到相關抗體,同時準媽媽也有抵抗力可避免染上百日咳。 除了嬰兒及孕婦之外,現時也建議以下易被傳染的高危成年人,接種百日咳疫苗: 一. 外傭、陪月員、祖父母、父母等的初生嬰兒照顧者; 二. 本身有糖尿病、心臟病、腎病、或哮喘及慢阻肺病的長期病患者,以及年老長者等的抵抗力較弱人士及他們的緊密照顧者; 三. 醫護人員; 四. 50歲或以上人士; 五. 近10年沒接種任何百日咳疫苗人士,而又需要經常外遊、公幹的人士; 六. 從沒有打過百日咳疫苗,缺乏相關抵抗力的來港工作及居住的外地人士。

專欄

瘜肉太大唔易切 可以靠大腸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近年醫學界積極提倡有風險因素人士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期間若發現瘜肉,可即時將瘜肉切除。然而瘜肉有大有小,亦有不同的形狀,並不是全都可用傳統的方法切除,有時需應用另一種技術:大腸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Colorect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外科專科高彩華醫生表示,在形態上,瘜肉一般可分為凸起型或扁平型,若瘜肉大於2cm或過於扁平,便可能要採用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進行切除。 「傳統的瘜肉切除術是透過內窺鏡,用鉗夾走瘜肉或用一個圈去套著瘜肉,然後將圈慢慢收緊,直至切斷瘜肉。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則是在瘜肉底部注射特別的液體,將瘜肉和它下面的肌肉層分開,然後用電刀切開黏膜,再用電刀慢慢將瘜肉完全和肌肉層分開,直至瘜肉組織完全切除為止。後者的技術和時間要求都較高,平均可能要用一至兩小時切除一粒大瘜肉。」高醫生表示。 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由日本研發,早年多用於處理胃部腫瘤,因胃壁較厚,所以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的風險較低。後來技術逐漸成熟,便發展至用於切除相對薄很多的大腸上的瘜肉。比起傳統瘜肉切除,膜下剝離術主要有三大好處: 1. 如果瘜肉過大,傳統方法有時不能一次過將瘜肉完整地切除,但黏膜下剝離術則可以,成功率較傳統方法超過一倍。 2. 以傳統的瘜肉切除術處理較大瘜肉,若不能完整地切除瘜肉,復發率超過一成;而用黏膜下剝離術復發率則大約只是1%。 3. 若瘜肉的病理報告內有惡性癌細胞,而瘜肉是被完整切除,醫生可以較準確判斷病人淋巴擴散的機會,及判斷病人是否需要做大腸切除手術。 當然,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和所有手術一樣有一定風險,比傳統切除方法有較高的穿孔或流血的風險,亦未必所有病人都適合接受這種切除方法,病人應向醫生詳細諮詢。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腫瘤不見了!

從澳門來的T小姐個子矮小,樣子長得像小孩,還記得她初次來到我診所的時候,護士長還問我為什麼在看兒科病人?才30多歲,病情來得急,胃癌確診時已擴散到腹腔,初次手術只是舒緩性切除了胃部和部分婦科器官,腹膜上那數不清的腫瘤就只能靠往後的治療了!可惜腫瘤是Her2陰性和微衛星穩定,較有效的抗Her2鏢靶藥和免疫治療都並不適用,最終決定用上比較進取的三藥混合化療方案從口服、靜脈和腹腔注射三管齊下,三個療程共九星期的治療對T小姐是莫大的挑戰,反胃和肚痛令她最困擾,慶幸樂觀積極的她咬緊牙根又成功堅持過去! 接下來便要做影像評估,看看是否適合下一步腹膜切除手術: 癌症治療的評估,一般依照固體腫瘤反應評估標準 (RECIST criteria) ,可分為完全緩解 (CR: Complete Response)、部份緩解 (PR: Partial Response)、穩定 (SD: Stable Disease) 和病情轉差 (PD: Progressive Disease)。完全緩解就是指腫瘤完全消失,部份緩解是指腫瘤最長直徑減少超過30%,病情轉差就是指腫瘤最長直徑增加超過20%,而穩定是指腫瘤變化既不符合PR亦不符合PD。很多人說的所謂「奇蹟」就是指腫瘤完全消失,不過完全緩解並不代表腫瘤已被根治,但一般代表往後控制會較好和較持久!在接受傳統化療的胃癌病人中,這「奇蹟」出現的機會一般少於5%,反而在某些特定癌症中,譬如Her2陽性的乳癌,EGFR突變的肺癌和微衛星不穩定的各樣癌症,鏢靶和免疫治療使腫瘤完全緩解的「奇蹟」其實並不罕見! 那麼T小姐的進展如何呢?外科T醫生剛離開手術室已急不及待跟我匯報了:「真的非常感動,手術中已見不到明顯的腫瘤,冰凍切片檢查腹膜懷疑的部份亦沒發現癌細胞!

專欄

留意藥食「相沖」 可增中毒風險

生肖相沖信不信由你,不過藥物跟食物、藥物跟藥物之間的「相沖」就絕不可輕視,否則可導致藥物不良反應或甚至有可能引發藥物中毒意外!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劉啟基醫生為大家淺談箇中因由。 劉啟基醫生解釋,藥物跟食物及藥物跟藥物之間的所謂「相沖」,簡單來說是指日常藥物跟某類藥物或食物同時服用時,會引致藥效過量或失效而產生副作用。 一般成年人的藥物中毒風險可跟藥物與食物及藥物與藥物之間的相沖問題有關。首先最常聽見的「相沖」食物是西柚及楊桃。尤其西柚汁(包括鮮或濃縮)含有大量抑制肝臟中的細胞色素P450 3A4酶,會減慢藥物代謝,令某些藥物例如用作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在血液的濃度增加而產生副作用。 另一普遍「相沖」問題是關於舊式抗凝血藥華法林,其主要功能是延長血液凝結時間,以預防血管形成有害血塊而產生血栓塞,因此常用於心房顫動,以及其他會增加血栓風險的疾病或術後情況。 華法林是透過抑制維他命K參與產生凝血因子而發揮抗凝血的藥效,所以常被稱為「薄血丸」。正接受華法林藥物療程的人士,若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補充劑及食物,有可能出現「相沖」而影響此抗凝血機制,可削弱華法林預防血栓塞的能力,增加體內或腦出血的風險。 劉醫生提醒,日常生活中,總數達數百種以上的常見中西藥物及食物,均會跟華法林產生藥物相互作用。當中的西藥及補充劑包括:他莫昔芬(Tamoxifen)、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青黴素、流感抗病毒藥奧司他韋、部份抗抑鬱藥、亞士匹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等,以及維他命K、 C、E補充劑、軟骨素,輔酶Q10等。而中西草藥方面,則包括:人參、丹參、當歸、薑黃、白果、聖約翰草等。至於維他命K豐富的蔬果食物例如莧菜、韮菜、芥蘭、通菜、菠菜、奇異果、西梅乾、黃豆油、芥花籽油、綠茶及其製成食品等,亦會干擾華法林的藥效。有見及此,近年華法林漸漸被新抗凝血藥物取代。

專欄

眼裡只有自己子女 成為壞榜樣

「自從孩子出世之後,家中一切都以他為中心。」相信這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可是,有些家長可能將「一切兒子行先」這個核心價值要求身邊所有人都要執行,令到其他家長以至朋友無所適從,甚至失了友誼,更為子女建立了壞榜樣。 我兒撐起全隊 Sofia的兒子是足球校隊隊員,球隊經常代表學校出賽,令Sofia一直自豪不已,甚至有點視兒子為小偶像。當球隊參加了一些較大型的賽事,或賽事中有出色表現,家長群組中會有家長自告奮勇寫一份發佈稿給學校對外發佈,如家長會,學校網頁及同一辦學團體的Newsletter等。 最近一次比賽如常由一位家長幫忙撰寫發佈稿,交給學校前大家傳閱,Sofia閱畢後即大發雷霆,「我兒子在賽事中表現出色,當中有兩球都是靠他入波,點解他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文案中?!」 因為Sofia眼裡只有她的兒子,已看不到其他隊友同樣有精彩表現,而且決定性的一球亦是由另一位隊友射入的,按撰寫重點來說,的確是決定勝利一球較值得著墨,而且足球是團隊運動,每個隊員都是全力以赴,不應太個人主義的。 為我服務是盡義務 當孩子要外出比賽,不少家長都會隨隊出發,既是為子女打氣,亦是幫忙後勤及拍攝留念照。足球隊中有另一位家長陳太,每次同行她都只會照顧自己的兒子,對手入球她就大叫別的隊友不要再失手。其他家長為賽事拍片和拍照時,她都會叫人為她兒子多拍些特寫和錄影,到賽事完結後就會交USB 手指給拍攝的家長,叫人家剪好和修好圖後就放進USB手指中相約交收。 此外,完賽後她亦只顧為自己兒子換衫抹身,不會幫忙收拾公家物品,其他家長雖然都不計較,但看在眼裡都不是味兒。兒子見到媽媽常常指使人幫忙,更有樣學樣,在隊中會叫其他隊友給他買飲品遞毛巾,每次賽事中有失手總會怪責別人,原來不知不覺間媽媽已成了他的壞榜樣。 孩子很多時都以模仿來學習,父母更是主要的模仿對象,家長依賴別人,家長蠻不講理,孩子很快便有樣學樣,得到壞品格就成為他們社交和成長的絆腳石。

專欄

上海、日本資金 加入大灣區醫療融合

以本港為基地的尚至醫療集團(「尚至」),成功引入上海實業集團、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上海鎂信健康科技等為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將品牌提升為行業內更有認受性的領導者,並有助香港作為亞洲醫療中心的地位。 「尚至」主席霍文遜醫生表示,集團成立於2018年初,現時有六十多名專科醫生、二十多位普通科醫生及相關醫療專業人士,是適當時間向外發展。 「例如集團在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其實很自然地已在發展中。」霍醫生說,「看看香港和澳門的數據,以澳門為例,現時三份一以上澳門人其實都會到國內尋求醫療服務,這已是大趨勢。反過來,疫情之後亦有一定數量的國內病人來港接受醫療服務,因此我們將來希望有『多點行醫』,和國內團隊合作、接軌,有需要時病人可來往兩地接受醫療。」 這次引入的新投資者,霍醫生表示他們會有代表加入董事會,但不會參與實際的日常操作。而和這三間機構的合作細節亦各有不同,並非單純引入資金。當中包括醫療產品、藥物的開發;或發展醫療科技例如AI人工智能,有助跨專科的真正合作。以日本三井為例,在本國有豐富的長者醫療服務經驗,「尚至」也會吸取這方面的經驗幫助未來發展。 「我們很榮幸能吸引到新的資本和合作夥伴,這一輪融資的完成是我們在優質私人醫療保健領域鞏固領導地位的重要里程碑。有了全新投資者的戰略支援,並依託原有股東的優勢,我們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增長機會。尚至醫療將繼續在提供先進醫療保健服務和創新的征程中前進。」霍醫生表示。 「尚至」集團總裁潘耀堅先生表示,現時集團佔15%左右的病人是來自國內,有港人北上有國內人南下,所以定位必須非常清晰。「港人北上一般是考慮價錢問題,而國內病人南下香港最先考慮的可能是醫療水平、服務等等,這些在一小時生活圈內可以辦到。例如有集團內的心臟科醫生和我說,早上接到國內人電話說胸口不適,下午兩點病人已坐在香港的診症室接受檢查,檢查之後他還可以返回國內,回家吃晚飯。」

專欄

從幼護牙 建立良齒

兒童的牙齒不僅是攝取營養的關鍵工具,同時也與整體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聯。若孩子從小就有口腔健康問題,可能會對他們的成長和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可能削弱他們的自信心。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積極協助他們護理口腔,確保他們的牙齒健康。 兒童常見的口腔和牙齒問題包括蛀牙、門牙創傷、乳牙過早脫落、磨牙、牙齒染色、用口呼吸導致下顎發育不良等。另外,使用奶嘴、吸吮拇指、長時間使用奶瓶等也會導致牙齒不齊及咬合問題,而舌繫帶過短則可能引致進食、牙齒、下顎發育及呼吸道問題。 研究表明,上呼吸道阻塞可能會對兒童的牙齒和下顎發育造成不良影響,例如導致下顎骨錯位、牙齒彎曲和更多齲齒。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增加兒童患上「顳顎關節症候群」的風險,例如下顎狹窄、開咬、下顎變小。而舌繫帶過短會導致牙齒錯位、下顎和呼吸道發育不良,使嘴巴和呼吸道變小,進而影響咀嚼、呼吸或導致睡眠窒息症。 一旦發現兒童有蛀牙,建議及時治療,以防止發炎、腫脹、膿腫而影響恆齒發育。如果乳牙因嚴重蛀牙而提早脫落,相鄰的牙齒便會往空處移位,即將萌出的恆齒便會因空間有限,導致牙齒看起來彎曲或擁擠。 如果兒童出現上述口腔問題,可以接受與成年人相似的牙科治療,例如補牙、根管治療、人造牙冠、拔牙和早期矯正等。若牙齒出現蛀洞,及時進行補牙可以防止進一步的牙齒損害。在兒童換牙期間,進行早期矯正可以充分利用兒童顎骨生長和發育的潛力,有助兒童顎骨的正常發育,同時預防更嚴重的問題。 有些家長可能擔心兒童過早進行矯牙會產生過高風險,實際上,美國正畸醫師協會(AAO)和香港矯齒學會(HKSO)建議大多數兒童在7歲時進行矯正評估,例如使用功能矯正器幫助兒童下顎正常發育,通過早期治療可以防止牙齒問題變得更嚴重。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為小一學童提供牙科保健,即在六歲左右開始接受牙科檢查。從牙科醫生的角度來看,兒童應該在一歲之前進行牙科檢查,全面檢查牙齒、下顎發育、咬合、牙齦、舌繫帶和口腔組織的狀況。第一次就診可以讓家長了解如何正確照顧兒童的牙齒,預防蛀牙和其他與牙齒/上、下顎發育相關的問題。同時,早期牙科檢查可以讓兒童盡早適應和接受牙科服務。 總結而言,除了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家長亦要留意著他們的口腔情況,出現問題時便能把握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如果有任何問題,建議家長咨詢牙科醫生的意見。

K.O. 腫瘤筆記-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李顯龍 · 奧斯汀 · 查理斯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和英皇查理斯三世似乎都有共同的煩惱! 李顯龍早於1992已確診中期淋巴癌,經過治療後已完全康復,不幸地他於2015年擔任新加坡總理期間又確診前列腺癌,作為國家元首的他並沒有隱瞞病情,反而選擇在接受前列腺切除手術前已經向國民公開病情,既能避免公眾猜測,亦能有效控制輿論。還記得他在社交媒體上載自己用帶着脈搏監測器的手指模仿《ET》電影裏外星人用發光手指打電話回家的照片,從容面對癌症亦完美示範了領袖的風采! 相反在看似傳媒更開放和透明的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卻因前列腺癌治療的延誤通報而差點引發了罷免危機;在英倫彼岸,英皇查理斯三世的處理也可說是「半透明」,白金漢宮只公布查理斯接受了前列腺切除手術,在住院期間發現身體其他地方有癌症(似乎並非前列腺癌),並已展開定期的治療計劃,社交媒體上能看見查理斯三世正在閱讀近七千封慰問卡的照片,顯示他仍受國民愛戴! 前列腺問題,其實是每個男人的問題!前列腺癌更加是香港第四大癌症,每年新症個案便超過三千宗,而每23名男士之中,便會有一人患上前列腺癌!幸好前列腺癌的療效較好、病人存活率亦較高,前列腺癌如果在早期或中期發現,一般可以手術和電療都能達到根治的效果!如何選擇?病人需要明白兩者的治療過程和副作用的分別: 手術可於數小時內完成,除了一般手術的風險如流血、傷口問題,亦要注意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等後遺症;相反電療過程比較漫長,一般需時數星期,雖然沒有手術、麻醉等風險,也要考慮失禁問題及比起手術較多的直腸及膀胱發炎等慢性問題。治療各有長短,除了醫生建議,最終還是要看個人健康狀況和生活習慣作最終決定!

專欄

及時護理傷口 勿讓疤痕增生

生活中的各種意外事件可能會造成身上大小不一的傷口,無論是臉上的暗瘡、烹飪時的刀傷,還是跌倒所造成的擦傷,都會帶來疼痛,並可能留下長久的疤痕。這些疤痕可能在顔色上深淺不一,形狀上凹凸不平,不僅影響著外觀,也可能導致疤痕增生。 當疤痕增生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影響關節活動能力。因此,一旦出現傷口,就應及時處理。

專欄

只是一塊抺布?天才的苦惱

農曆新年是大家拜年團聚的機會,亦是不少家長「晒馬」的好機會。 「我個女(8歲)剛剛就考到八級鋼琴,我從來沒迫佢學琴,佢兩歲時已自己走到鋼琴邊伸手按琴鍵……」「我從來唔見個仔溫習我亦唔會理,總之他派成績表回來永遠都是全級頭三名之內……」父母說起子女的威水史時眉飛色舞,但實際上他們忽略了子女得到今日的成績,背後付出的努力,父母往往不想說出來,只想用「天才」這塊布抹亮「子女的成就」的獎杯。 代孩子說慌 明明整個星期都在溫習應付考試,但去到PTA時候,見到有位家長說:「前幾日阿仔放學都去打波,好攰了!佢晚晚食完飯就瞓嘞!」然而事實兒子每晚都在溫習,付出很大的努力,成績亦在他自己和父母預期之內,可是媽媽卻在其他家長和同學面前說,「佢都係好彩咋!冇乜溫書又唔做試題都考到B grade!」這樣無疑代表孩子說謊話,不單做了壞榜樣,更漠視了孩子的付出,貶低其自我價值。 認同與加許 知道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份,從而栽培是好事,可是要明白亦要配合後天努力,才可以令他們發揮得更好,而且令造詣更上一層樓,天份和後天的努力其實是缺一不可。事實上,即使孩子再有天份,一門技術或手藝到了一定水平或會停在樽頸位,孩子思想未夠成熟,有時會感到沮喪和無助,作為父母的應該陪伴和分擔,聆聽他們的感受並開解,如可以跟他們說努力了就足夠,建議他們先放下,再慢慢部署如何提升向前邁進,成績或會不似預期,不要被好勝的情緒打敗。 不論孩子的天份還是後天的努力,都得應該先認同他們的付出,並教導孩子每次比賽或考試盡力而為已足夠,面對成敗不卑不亢,如果比賽或升級是以隊際的話,即使自己較有天份,亦應該重視團隊精神,不要個人主義,德育兼進。